1840年以降,清朝与外国所签,均为不平等条约,直到31年后。

同治十年,李鸿章和伊达宗城在天津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为何叫条规呢?

因为李鸿章认为,清朝与日本,并非清朝与欧洲国家那种关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里面。

其实也就是我乃上国,而你是贡邦。因此,在字面上不能含糊了。

按某百科上的说法: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谋求对华建交,此举得到清朝大臣李鸿章的呼应。在谈判之际,日本企图在中国攫取西方列强所有的特权,但谈判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中方手中,李鸿章等为了将对日关系和对西方关系区别开来,故意将“条约”之名改成“条规”,并反对将日本“天皇”称号写进文本中、拒绝日本提出的“一体均沾”的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内地通商权,最终迫使日方屈服,贯彻了中方的主张。《中日修好条规》还规定中日两国互不侵犯,共同享有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因此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中日修好条规)

日本未能达到目的,伊达宗城回国之后,即遭撤职。

之后,日本要求改约,被拒绝。至1872年,他们派了副岛种臣等人前来换约,正式承认了此条规的法律效力。

那么,为何派副岛种臣呢?

他是当时日本大臣里,汉学功底最好的,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对于最出名的那些中国典籍,他也是通读如流。

另外,曾有一些中国人诱骗去秘鲁当奴工,在日本停靠时,有工人跳下船求救。

日本为了保护这些人,不惜跟外国打起了官司;在外国律师指责你们日本也有人口买卖,艺伎并无人身自由时,便颁布了人身解放令。最终,这些工人,回到了中国。

这中间,起了最大作用、顶住最大压力的,就是当时负责外交的副岛种臣。

因此,他来中国,再合适不过了。

到了中国,副岛种臣可搅起不了少水花。

比如,他们穿西装,李鸿章不以为然,认为绝了传统,副岛种臣则称:

阁下,洋服或许不美,但极其便利。特别是在军舰上。要是传统的衣服,无论如何也无法操纵索具或者枪炮。更换衣服以来,一切顺利……

《明治天皇1852-1912》中还记载:

副岛种臣不希望向同治皇帝下跪,他认为,作为天皇的大使,在他向皇帝鞠躬时,皇帝也应该站起来向他回礼。

他完全忘了,前阵英国公使要觐见天皇时,说只鞠躬,却被副岛种臣愤怒拒绝,说,你应该入乡随俗……气得英国公使扭头就走。

然而,不久,俄国使节见天皇,明治天皇却是站着接见了他。

只能说,副岛种臣运气好,摊上了一个愿意接受现实的老大……

除了下跪之事纠结,44岁的副岛种臣还挺托大。

(副岛种臣)

他认为,自己的职级是大使,西方使节们都是公使,自己应该优先被同治皇帝接见。

按说,你日本算个啥呀……给你个大使你就是大使了,还拿着鸡毛当令箭了?

这个要求理所当然被朝廷以及西方公使们反对。

尤其是后者,你真把我们不当大国使节啊……我们先来的好不好?

但是,在副岛种臣不屈不挠地争取下,竟然真让他先见了皇帝。

书中写道,他是自马戛尔尼以来,第一位被清朝皇帝接见的外国特使。他没有下跪,而是鞠了三个躬。之后,同治集体接见了俄英美法荷五国公使,接受了他们的国书——这些国书,已准备了二十年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谢副岛。

一些西方使节,确实对他赞扬有加。

副岛种臣之所以能够成功,自然与他的汉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他引经据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李鸿章都感慨不已。

《明治维新1852-1912》中写道:

副岛种臣充分利用自己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批评中国人对外国的鄙视和傲慢态度,说这不符合古代圣贤的教导。

(这几个字谁认识?)

他的批评似乎深深打动了对方:李鸿章在随后写给下属的信中说,日本自从西化以后已经变得强大,清朝现在已经落后了。

最后,给大家看看他的书法,这是几个什么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