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藏語:)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北有喀喇崑崙山脈、南有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居世界屋脊之上,介於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達克面積45110平方公里,有網友計算過,它相當於7個上海、3個北京大。

拉達克位於喀喇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一個峽谷地帶,印度河的最上游就穿越了整個峽谷。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不宜人類生存,是一片地廣人稀的地方。居民主要是藏民,流行藏族語言,建築風格也是藏式的,其地標性建築與拉薩的布達拉宮基本相同,所以也有“小西藏”之稱。而拉達克是個藏語名詞,意思是“喇嘛之地”。

今天,人們講述拉達克的歷史往往是這樣開始的:早在公元二世紀佛教傳入以前,拉達克就和廣闊的西藏一樣,信奉着原始的苯教,在這裏建立了藏族人的國家“象雄王國”。象雄古國建立於公元前1500年,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域都有過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爲古絲綢之路驛站的先天優勢。

今天藏族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有許多也是象雄時代留傳下來的,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遺俗的影子。藏文字究其本源也繞不開象雄文明。藏文起源於象雄文,當年松贊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創造藏文,最多隻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但是,這只是藏文史籍的記載,在漢文史籍裏,拉達克是與中國絲綢之路南道小國皮山國有聯繫的。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段歷史。

01《漢書》裏透露的重要信息

皮山國,西漢時皮山國王都爲皮山城,有3500人,500餘戶,養兵500人。國王之下設左右將、左右都尉、騎君、譯長等職官。從此向西南過桑株達坂即可抵達今日的喀喇崑崙山口,過山即克什米爾,亦爲絲綢之路入賓、烏弋山離和印度的一條支線。東漢時皮山國尚存,至唐時其國已併入于闐。

《漢書》對皮山國的記載比較簡單,但卻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皮山國,王治皮山城,去長安萬五十里。戶五百,口三千五百,勝兵五百人。左右將、左右都尉、騎君、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烏秅國千三百四十里,南與天篤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當罽賓、烏弋山離道,西北通莎車三百八十里。

罽賓國又作凜賓國、劫賓國、羯賓國,爲漢朝時之西域國名。開伯爾山口附近。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位於亞洲西部伊朗高原東部的一個地區或半獨立國家。

《漢書》中說,烏弋山離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大國也。東北至都護治所六十日行。行可百餘日乃至條支,國臨西海(今波斯灣)。暑溼,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衆甚多,往往有小君長,安息役屬之,以爲外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嘗見也。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餘日,烏弋地暑熱莽平,其草木、畜產、五穀、果菜:食飲、官室、市列、錢貨、兵器、金珠之屬,皆與罽賓同,而有桃拔、師子、犀牛。俗重妄殺。其錢獨文爲人頭,幕爲騎馬。以金銀飾杖。絕遠,漢使希至。

這裏說的“不屬都護”意思是不屬於西域都護府,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管不着烏弋山離,之間沒有隸屬關係,烏弋山離距漢朝很遠,漢朝的使者基本不到那裏去。

但是,罽賓就不同了,罽賓自中國西漢時期至唐代,罽賓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爾河中下游之間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時期可能包括克什米爾西部。該國農業發達,盛產稻米。城市生活、商業、手工業都很繁榮。中國與罽賓建立關係始於漢武帝。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派副使至罽賓。當時罽賓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條重要支線之上,罽賓商人經常來往中國。

《漢書》透露的重要信息是皮山國“南與天篤接”。天篤,讀音tiān dǔ,漢語詞語,爲印度的古稱。《漢書·張騫傳》“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顏師古注引李奇曰:“一名天篤,則浮屠胡是也。”在這裏,人們不難看出,古印度在中國古代唐以前的叫法是比較混亂的,這是因爲那時的南亞次大陸有很多的國家,正因爲這個原因,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爲“羌獨”,東漢稱它爲“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爲(Hindu)、希臘語變爲ινδα(India),龜茲語Indaka。

需要說明的是,玄奘把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叫做印度,並不代表印度在那時候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或地域的名詞,指整個南亞次大陸。

02皮山國怎麼“南與天篤接”

《漢書》雖然透露了重要的信息,卻不是很詳細,需要今天的人們做更多科學合理的解讀。我首先是從阿克賽欽入手的。

阿克賽欽,維吾爾語: ,源於古突厥語Aksai Chin,意爲“中國的白石灘”,aksai指“白石灘”,突厥語稱中國爲秦(Chin),位於我國新疆與西藏交匯地帶,在拉達克地區的邊界東方,大部分在和田縣南部(劃於喀什塔什鄉和郎如鄉)、小部分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里,有新藏公路通過(北方是康西瓦)。

今天,一些人誤將阿克賽欽當成了西藏的管轄區域,但事實是它屬於西藏的只有極少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地方屬於新疆和田與喀什的管轄區域內。和田一般指和田地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5個地區之一,駐地和田市。這裏古稱“于闐”,藏語意爲“產玉石的地方”。

秦漢以前,有操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和塞人、羌人、月氏人等不同的古老土著民族在和田生存。張騫通西域後,和田地區第一次被記入漢文典籍。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府,當時位於塔里木盆地周邊的西域三十六國中有皮山、于闐、扜彌、渠勒、精絕、戎盧諸國在西域都護府統轄之下,至此和田正式歸屬中國版圖。

《漢書》中說,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騎君、東西城長、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與婼羌接,北與姑墨接。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通過這段文字,人們不僅能夠看到,古人認爲,黃河源出自於闐,而且,還記述了皮山與于闐之間的距離,皮山最後是被于闐吞併了,《魏書》:蒲山國,故皮山國也。居皮城,在於闐南,去代一萬二千里。其國西南三里,有凍凌山。後役屬於闐。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種行政區域的變化,在2000年後的今天,竟被保留了下來——截至2015年,和田地區共轄8個縣級行政區,包括1個縣級市、7個縣,分別是和田市、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皮山縣也在其中了,皮山縣在漢朝時期皮山國地,“皮山”爲西漢時古國名。《新疆圖志》注:漢,皮山國地。

當時,皮山國的地域包括了阿克賽欽,現在亦是,皮山縣南部冰山積雪帶海拔4500米以上,系高山峻嶺,終年積雪,分佈着巨大冰川;3500-4500米之間有乾旱草原植被,呈帶狀分佈在融雪浸潤的山坡和河谷;包括賽圖拉、蘇蓋提塔格、塔拉思土塔格山一帶。

那麼,皮山國怎麼“南與天篤接”呢?這是因爲喀喇崑崙走廊

喀喇崑崙走廊位於喀喇崑崙山脈的北側,主體爲一條大峽谷,網上亦有把這條峽谷稱爲“克勒青大河谷”的。對於這兩種稱呼之間的關聯官方和民間並無權威做出解釋,以至於有人誤以爲是兩塊地方。事實是“克勒青”很有可能是旅行者對於“喀喇”的發音的誤讀。

喀喇崑崙山是世界山嶽冰川最發達的高大山脈,中亞著名山脈之一。位於中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的邊境上。是印度河與塔里木河水系的分水嶺。喀喇崑崙山口爲印度與中國新疆之間的傳統商道,位於邊界線上的明鐵蓋山口也是著名嶺道之一,爲古絲綢之路所經。包括它的東延部分(西藏高原的羌臣摩山和潘頓山)在內的喀喇崑崙山,寬度約爲240千米,長度爲800千米。

所以,喀喇崑崙山脈上的河谷也便成了古人探尋商道的捷徑,進而把阿克賽欽和拉達克連接了起來。《漢書》中稱,皮山國“南與天篤接”,無論是否接壤,自皮山往南越喀喇崑崙山,有道路通往印度,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03古籍的記載與當代學者的研究

蘇北海,原名王仁南,筆名江戎疆。新疆大學歷史系教授。1915年11月29日生,江蘇省無錫縣人,漢族。1937年7月畢業於江蘇教育學院歷史系,曾任甘肅武威師範歷史教員,新疆學院文史系副教授、教授等職。兼吐魯番學學會理事、西域藝術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西北少數民族歷史,並以哈薩克族歷史、西蒙古歷史研究爲其專長。

巴爾蒂斯坦,位於巴基斯坦北部,是巴控克什米爾山區的一片山間盆地,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西北端,喀喇崑崙山脈西南端,拉達克山西部,興都庫什山脈東北端的交匯地,處於印度河上游河谷之中。

蘇先生將巴爾蒂斯坦部分地區列於皮山國境內,他認爲,“它的轄境卻特別迢廣,南面直接和天竺國即印度接壤,而在兩漢的四百多年間,印度國力從未達到克什米爾地區,因此,皮山國南面境界就包有現在克什米爾的拉達克西部及巴爾蒂斯坦部分地區,即喀喇崑崙山的南麓”。他還指出,在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地帶,在兩漢時代及其以前,早已遊牧着衆多的羌族部落,後來,這些羌族融入維吾爾、藏各族中。(《西域歷史地理》,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巴爾蒂斯坦,清代稱巴勒提,中國古書中唐代大將高仙芝所徵大小勃律中的“大勃律”即在此。更加悠久的歷史是在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東北部的難兜國,屬罽賓。原址在今帕米爾拔達克山及瓦罕河流域。公元前329年,由於亞歷山大向東方遠征,難兜國才真正打通了從愛琴海到帕米爾的通道。難兜國外圓內方的城堡建築方式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難兜國種五穀、葡萄諸果。有金、銀、銅、鐵,作兵與諸國相同。

《漢書·西域傳》難兜國條:“難兜國,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五千。人口三萬一千,勝兵八千人……”按《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圖所示,難兜國即包含今巴爾蒂斯坦部分地區。這就是說,巴爾蒂斯坦及其周邊地區,在中國西域當時屬國的疆域範圍之內。這也佐證了蘇北海先生的說法。

現在,我們再來看皮山國更早的歷史。公元前827年,魯國第七任君主魯獻公,派次子中山甫前往京畿輔佐剛剛登基的周宣王處理國事,因其功苦勞高,爲周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周宣王任命爲卿士(相當於後世宰相),居百官之首,後封於樊(今河南濟源縣西南)。其後世子孫,始以國名樊爲姓氏。

周惠王時,樊國繼承人爲樊仲皮,因爲與周惠王三觀不同產生矛盾,進而發生了《左傳》中記載的“樊皮叛王”事件: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討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執樊仲皮,歸於京師。周惠王動用酷刑,將樊仲皮折磨致死。消息傳出,其家族驚恐萬狀,爲避刀斧之禍,舉族逃離西周境地,遷往西部犬戎,並最終在秦始皇時,於喀喇崑崙山北部一片綠洲上,建立了一個叫皮山的小國。

所以,在一些史籍裏,皮山國被稱爲西域最早的“漢人國”。而拉達克古稱“麻域”,古象雄地(《漢書》作“羊同”,爲古代藏地十二小邦之一),松贊干布時期(相當於唐朝貞觀年間),屬吐蕃“羊同茹”。吐蕃王朝崩潰後,王子吉德尼瑪袞佔據羊同故地,稱“阿里三圍”(阿里,藏語意爲“屬地”),封其第三子德祖袞在“雲彩最高處的麻域”,是爲拉達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共同祖先。十六世紀爲拉達克王朝最強盛時期,其統治區域從帕米爾高原的巴爾蒂斯坦一直延伸到尼泊爾境內的木斯塘。

因此,今天的人們可以將這段歷史稱爲拉達克的“前生”,藏漢民族無論如何都站在它的歷史源頭上。所以,這裏今天依然流行藏語,被稱作“小西藏”也便成了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