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時候,有不少高風亮節的軍事將領,曾提出了讓軍銜的要求,最著名的就是許光達。許光達湖南長沙人,出生於1908年,他在軍事生涯早期因爲治療傷病,沒有參加過紅軍長征。後來在抗日戰爭中,許光達擔任過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又歷任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立下了非常突出的戰功。

建國之後,許光達奉命開展組建裝甲兵的各項工作,出任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一職。在1955年授軍銜之時,作爲西北野戰軍的代表人物,以及裝甲兵負責人,許光達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在得知自己即將被授予大將軍銜之後,許光達向組織提出了請求,希望能夠降低自己的軍銜,改授爲上將軍銜。同時,許光達還提出有兩個人比他更合適授予大將軍銜,一個是蕭克,另一個是王震。

許光達爲什麼提出蕭克和王震,比他更合適大將軍銜呢?因爲他們三個人長期在一塊工作過,相互非常瞭解和熟悉。蕭克是湖南嘉禾人,出生於1907年,比許光達大一歲。在軍事生涯中,蕭克先後經歷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井岡山斗爭、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紅軍長征中,蕭克曾擔任過紅6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等重要職務,年紀輕輕就成爲了紅軍的高級軍事將領,爲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很多貢獻。全面抗戰爆發之後,蕭克又歷任八路軍第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先後在賀老總、聶老總手下工作過,立下了很多功勳。

在解放戰爭時期,蕭克最初在華北軍區工作,擔任過華北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後來又調到第四野戰軍工作,出任第四野戰軍第一參謀長,率領部隊參加了渡江南下系列戰役戰鬥。建國初期,蕭克參與了組建軍訓部機關各項工作,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負責全軍的教育與訓練。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蕭克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名列當時五十多位上將中的首位。

王震是湖南瀏陽人,出生於1908年,和許光達是同齡人。王震的軍事生涯先後經歷過井岡山斗爭、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他和蕭克很早就在一起共事,曾擔任過紅6軍團政委,爲創建、發展和鞏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以及紅軍長征勝利作出了很多貢獻。到了全面抗戰時期,王震又歷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旅長、南下支隊司令員等系列職務,同樣有着非常多的功勳。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王震最初在中原軍區工作,後來先後擔任過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等重要職務。在此時期,王震率領部隊參加了中原突圍,以及陝北三戰三捷、宜川戰役、陝中戰役、蘭州戰役等解放西北地區系列大戰,戰功非常突出。建國初期,王震還擔任過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1955年,當時擔任副總參謀長兼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從以上可以看出,許光達、蕭克、王震曾長期在一起共事,都曾在紅二方面軍或其前身部隊工作過,都曾在八路軍第120師工作過,是紅二方面軍和八路軍第120師的代表人物,其中蕭克的職務還比較高。另外,許光達和王震二人還同在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工作過,擔任的職務不相上下。因此,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許光達提出讓軍銜,他認爲蕭克和王震這兩位老同事老戰友,比自己更合適被授予大將軍銜。

不過,後來組織從工作實際角度出發,在一番綜合考量之後,並沒有批准許光達的讓軍銜請求,最後仍舊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爲主要的一點就是,許光達當時擔任裝甲兵司令員,而裝甲兵正處於起步階段,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需要前蘇聯的大力援助。這樣一來,爲了便於與前蘇聯在裝甲兵領域對接相關工作,許光達最終被授予了大將軍銜,這是當時我軍裝甲兵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