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代人的理想與青春。

“今天我們歡聚在一起,共同慶祝香港迴歸祖國,在不久將來,我們將要迎接澳門的迴歸。”

以時代發展爲題,從香港迴歸、澳門迴歸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20餘年的生活變遷,正在電視劇《灣區兒女》中生動講述。

作爲首部反映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電視劇,如何讓宏觀與細節相融合,生活化與趣味交織?在劇集播出之際,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對話《灣區兒女》導演周海軍,主演王媛可、孫堅,聊聊創作背後的故事。

在戲劇衝突中找到故事切口

“我是70後,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深刻體會到我國的高速發展,作爲中國人,我很想表達這份自豪感。”談起拍攝初衷,周海軍從“自豪感”出發,講起《灣區兒女》的創作由來。

談到印象最深的場景,主創紛紛提到“自豪感”這個詞,孫堅說,這個劇有一個讓人很驕傲的時代背景,“我永遠記得拍澳門迴歸那場戲的時候,我激動得就像回到了那一天,拍完第二天嗓子都是啞的,前一天都喊啞了。”

“我現在還能想起1999年12月20日,我坐在電視機前看澳門迴歸新聞報道的畫面,從沒想過自己將來當演員,能把這份激動的心情表達出來。”王媛可分享的這份感動,也是主創們的心聲。

從創作緣起到劇集所講述的故事,濃郁的自豪感,是《灣區兒女》在故事推進上的一大特色。

——香港會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嗎?

——香港都回歸了。

——香港迴歸的前提是“一國兩制”,可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啊。

——“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在先。

這是劇中關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一段對話,通過學生提問和企業家的解讀,《灣區兒女》將個人記憶與時代發展進行關聯。劇集開篇,《灣區兒女》便找到了講故事的切口。

時代背景有了,人物細節隨之填充進來。

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還有澳門疍家漁村,在麥家,麥叔和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生活在這裏。

偏偏此時,小女兒麥斯鈺(王媛可 飾)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可學費卻因爲亞洲金融危機沒了着落。在麥叔看來,“一條船、一家人、世世代代都在船上”是疍家規矩,可兒女們卻不想靠打漁爲生。雖無法進入校園,麥斯鈺還是想出去闖一闖,兩代人的價值觀碰撞,也在這裏鋪墊出來。

“對於疍家文化的傳承問題,以麥斯鈺爲代表的年輕創業者,和以麥叔爲代表的家園守護者,他們在觀念上的衝突和矛盾,以及如何互相理解與共生,這些戲劇衝突會推動劇情發展。”在周海軍看來,兩代人的情感關係與變革中的時代變化,爲劇集打開了豐富的創作空間。

多條線索搭建故事框架

女主角與大學失之交臂,開始在職場一路打拼;

男主角在澳門迴歸後,獲得清華大學的進修機會;

企業家、麥家姐妹在內地與港澳交流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

在敘事策略方面,劇集通過多條人物線索展開敘述,他們的奮鬥經歷和成長過程,形成時代進程中一代人生活的縮影。

“國運和民運相輔相成,《灣區兒女》用小人物的命運鋪陳二十年的發展變化,講述內地、港、澳三地年輕人腳踏實地的奮鬥青春,個人理想和祖國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周海軍說。

學者、創業者、企業家;金融、法學、材料學、城市規劃……不同領域和不同身份的主人公,爲《灣區兒女》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側面,當這些故事交織在一起,劇集便在宏觀與微觀中切換,展開更多緯度的時代講述。

而對於演員來講,劇集的年代跨度、故事的時代蘊含,於表演而言,是空間,也是挑戰。

“那個年代的人有一種執着,骨子裏的樸實和堅毅讓他們敢闖敢拼。麥斯鈺的年齡跨度比較大,分別經歷學習、婚姻、事業的考驗,她在波折中歷練和成長,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對於王媛可來說,要表演一個人從18歲到40歲的過程,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她說,有時一天就會有兩個不同時間階段的場景需要拍攝,在表演上,就要從人物的坐姿、形態、聲音、表情等方面進行區分。比如年輕時語速較快且清脆明朗,這樣與後來的沉穩一面形成對比。

麥斯鈺身上體現出一位創業者的奮鬥經歷,孫堅飾演的黃梓健則從青年學者的角度,串聯起兩岸三地的交流與發展。

“我是北方人,而黃梓健是南方人,表演時就要表達出人物身上細膩的一面”,提到角色塑造,孫堅用“內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質。

“從漁村走出來,他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最後又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兩岸三地一家親,在黃梓健身上,他的世界觀逐漸打開,這是他的成長。”在孫堅看來,黃梓健的事業選擇和情感脈絡,也是一些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主線人物之外,劇集還在支線人物身上進行細節補充。比如以旅遊業爲講述視角,麥斯鈺的姐夫經營旅行社,在港澳自由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生意越發紅火,也折射出兩岸三地的緊密互通。這種多視角敘述方式,讓“灣區兒女”的故事得以全景式呈現。

圍繞奮鬥主題,《灣區兒女》在宏闊筆法下流露出一代人的風韻與光彩。麥斯鈺的理想與堅持,黃梓健的沉穩和遠見,歐陽東江作爲企業家的信仰與情懷……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讓劇集不僅有時代感,也有濃濃的生活情。劇裏劇外,往來於澳門與內地,他們的奮鬥故事,還在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