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是如何打破“信长包围网”的?

织田信长和足利义昭是日本战国时代翻脸典范,信长将义昭一手扶起,随后将其视为外交“工具人”;不过义昭并不这么想,他希望恢复室町幕府权威,成为振兴幕府的主要人物,两人不同的目的,自然造成关系破裂。

特别是随着织田信长要求足利义昭将治理日本的柄权交出,两人彻底翻脸。在义昭的暗示下,织田家周边势力闻风而动,信长包围网就此成立,尽管包围网成员参差不齐,但也有强力大名加入其中。那么,信长是如何打破“信长包围网”的?

真正形成导火索的是“金崎撤退战”,织田信长在朝仓和浅井的夹击下狼狈逃回京都,恐惧、愤怒的情绪伴随着信长。两个月后信长率领军队再度与朝仓和浅井对战,此战并没有如德川方的记录一般,对朝仓和浅井家造成巨大影响,织田信长也只是险胜,并不具备太多的意义。

不过正是因为朝仓和浅井家的军事行动,在京畿地区带来连锁反应,织田信长的手下败将们闻风而动,大家互相联合起来抵抗织田家的攻势。这些大名包含斋藤、六角、三好、本愿寺,各个方向的敌人向织田家蜂拥而来。这个阶段是信长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如此多的进攻,无论是兵员还是物资的消耗成倍增加,信长已然无法支撑。

根据织田家的历史记录,织田信长依靠天皇和朝廷的权威,依靠停战协定获得了喘息之机。德川家的记录则显示,织田信长将掌控幕府的柄权交给朝仓家,换取朝仓家停战的约定。至于哪个为真不得而知,但停战协议确有其事,这使得信长有机会恢复。对于织田信长而言,最大的对手是加入包围网的武田信玄,由于信玄的加入,反信长势力声势大涨。

至于足利义昭表明上和他没有关系,但谁都知道正是因为他的牵头,织田家才遭到围攻。织田信长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对义昭下了最后通牒《异见十七条》。信长毫不客气地指责义昭违背了两人的协议,甚至威胁义昭会遭到暗杀。这种以生命威胁顶头上司的行为,表明信长已经不再名义上服从将军的命令。

不过足利义昭并不在乎,如果换成其他人恐怕也是这种想法,毕竟信长被朝仓、浅井、武田、本愿寺等势力围攻,更不用说还有其他大名由于距离较远没有直接参与,但也支援了大量的物资。这种情况下,义昭自然不会理会信长的威胁,甚至认为这只不过是信长最后的挣扎。

1572年,织田信长面临着人生最大的危机,就连冒险一战的桶狭间之战都没有如此凶险,谁都认为织田家支撑不下去了。不过进入1573年后,信长否极泰来,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战痛殴德川家康,随后因病重而撤军,不久后病死。

随着武田信玄的病死,能够为织田信长带来最大危机的武田家偃旗息鼓,信长重振军力,于1573年4月将足利义昭从京都驱赶而出。同年8月,厄运降临到朝仓和浅井头上,两家先后被攻灭,北陆通道对织田家打开。

同年7月,被驱逐的足利义昭募集军队,再度对织田信长展开进攻,不过召集而来的军队并未对信长造成太大威胁,被信长轻松战胜。在信长生前,足利义昭再也没有返回京都。虽然信长一度有意让义昭返回,但面对义昭提出的人质要求,信长断然拒绝,两人此后再也没有见面。

尽管之后足利义昭下令全日本大名进攻织田信长,但织田家早已不是1872年时的状态,在各军团长奔赴各地,信长居中支援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真的与织田家敌对,面对织田家,臣服还是死亡成为各势力争论的焦点,信长包围网早已名存实亡。

从历史记录来看,织田信长得到了天皇和朝廷的帮助,同时也不在乎一时的受挫,尽管差点遭遇灭亡的厄运,但最终坚持下来。更重要的,运气都站在信长一边,包围网的核心人物武田信玄意外病逝,使得信长去除了心腹大患,最终逐一消灭包围网成员,让织田家挺过了危机,实在是既有贵人帮助,又有老天相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