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千百年来最为明智的策略,也被后世人纷纷借鉴。然而,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却是个例外,面对着京师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他选择了玉石俱焚,在煤山上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世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认为崇祯是太在乎面子了,如果可以决定将大明王朝南迁,依靠着江南地区的实力,完全有能力让国家转危为安。

然而,这种想法太过于理论化。因为一个王朝的兴衰存续,归根到底是要靠实力的。而这些实力的背后就是人心。当时崇祯手上的大明王朝人心离散,各个阶层对立严重,内部凝聚力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无法形成合力。至于江南地区则更是如此,当地的豪族乡绅大肆土地兼并,俨然就是私人王国一样。在得知京师即将陷落之际,这些豪族乡绅并没有任何的表示,而是继续在江南作威作福,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大明王朝的忠心早就灰飞烟灭了。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南方地区的实力派军阀趁机崛起。最有名的就是左良玉,他手上有好几万精锐军队,都是靠着崇祯想办法找钱养起来的。可是,等到北京被围困时,左良玉选择了割据湖广,从来没有想过勤王救驾。当然,后世认为左良玉不愿意以卵击石,所以只能保存实力。然而,对于崇祯来说,看着这些地方上的实力军阀见死不救,自然不可能再自作多情将朝廷南迁了。

最关键的是,南方当时受到的战火波及很小,老百姓承平日久,都已经没有了太多的血性。如果崇祯两手空空带着一群文臣武将跑到了南方,势必要增加赋税和摇役,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对抗战争。无论战争结局如何,对于南方地区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南方地区的老百姓可不愿意为了崇祯的血气之勇和帝王尊严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此,当时南方地区更多是观望态度。如果崇祯守住了北京,那么南方地区就继续效忠崇祯,反过来则准备迎接李自成的农民军或者是大清军队。对此,大清军队看得很清楚,所以当时对南方地区的实力派抛出了橄榄枝,诱降了好多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崇祯手上当时一没钱二没兵,无论是封赏还是震慑都做不到了,自然不可能自讨没趣再想着依靠南方地区的力量了。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说,就算崇祯真的决定将大明王朝南迁,还没等大清把水军训练好打过长江,光是南方地区的豪族乡绅很可能就把崇祯五花大绑作为投诚大清的筹码了。细细想来,崇祯这个皇帝也的确是很悲惨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