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形雪山,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也常常激起探险者挑战的勇气。我们特邀峰形文化创始人之一7556米(温钧浩),选出10座中国境内的金字塔形雪峰。

无论你是登山者、徒步者,还是摄影爱好者,相信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下一个向往之地。

中国雪峰金字塔

Pyramidal Peaks In China

撰文、摄影/  7556米

峰形,山峰形状的简称。我们第一眼看到山峰,经过反思前,往往是用知性的基本结构功能去直观、统摄、处理山峰的形状、颜色等基本信息。那一刻,人和山还是未分的,浑然天成。

——三晋与嘉绒(魏伟)

相对于中国古人“看山不是山”的哲学审美观,西方现代山地文化的渗入对我们欣赏山峰影响颇深,抛去了繁杂的主观情感,那是一种人与山之间极为直接简单的沟通方式。

对于一座山峰而言,每一根不规则线条所切割组合成的块面都是它自身魅力的构成要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地球上的每一座山峰都具备不一样的形状。

扎琼岗日峰航拍照片。

根据多年的实地考察经验,在这里我将目前所能了解到的极高山形状分为了以下4个种类:

第一种为“馒头形”或“链珠状形”。这一类形状的山峰多集中在干旱少雨的高原内陆区域,如中国的祁连山西段和广袤的藏北羌塘高原。

托来南山中段。

它们外形上显得平缓,中部略厚,呈钝状,代表性山峰有西藏的普若岗日(“普若”蒙语为银色的碗,“岗日”藏语意为雪山,6482米)、扎琼岗日(6790米),新疆的慕士塔格峰(7546米),青海的托来南山、疏勒南山等。

慕士塔格峰与喀拉库里湖。

第二种为“扇状”或“墙壁状”。这一类山峰分布地域无规则性,其最大特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仙乃日峰北壁。

由于长期受到两个平行面的作用力影响,有很多山峰在地质构造中形成了特殊的山体形状,从正面看如一把打开的折扇,而从侧面看又如一把尖锐无比的锥子。

嘉子峰北转西壁对比照。

它们多分布在靠东部的横断山区,代表性山峰有四川的仙乃日(6032米)、嘉子峰(6540米)以及云南的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5596米)等。

玉龙雪山I峰扇子陡。

第三种可以称为“不规则形”或“胡乱组合形”。这一类属于各类形状山峰里面的奇葩存在。

加瓦仁安峰破碎不堪的山体。

究其原因是千万年来的强烈地质演变与外力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温度的高低交叉与冰川发育的切割、侵入、剥蚀导致山体开叉、破裂、变形,最终形成如今所看到的不规则山体形状。

萨玛热则峰南壁。

主观而言,奇形怪状的外形对人眼具备巨大吸引力,也容易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山峰类型,其代表性山峰有西藏的萨玛热则(6132米)、云南的加瓦仁安(又名五冠峰,5470米)、四川的石喇嘛峰(5380米)等。

风化至破碎不堪的石喇嘛峰。

第四种峰形是本次我们要着重讲到的也是大家最期待的一种,这类山峰往往具备一个规则的形状,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将它们塑造成由几乎等长的边连接而成的山体,山的各个壁面形状接近等腰甚至等边三角形。

在数学上我们将这类形状称之为四棱锥或接近于四棱锥的立方体,在本篇当中我们则称其为雪峰家族当中的“金字塔形”或“锥形”。

贡嘎西北山脊。

从构造学上来讲,金字塔形山峰的锥状山体具备了最稳固的山体结构。中国古语有“稳如泰山”之说,说明一座敦实的、结构合理的山峰会带给人类内心安宁与抚慰作用,而几乎等长的边线也让人获得了视觉上的愉悦感。

金字塔形的山峰往往被刚硬的直线条所勾勒,最大程度投射出了山峰的阳刚魄力和自然界存在的神秘力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山峰的金字塔形状均成为目前对极高山的公认审美标准。

央迈勇。

为了满足广大山友的好奇心,本文在综合地域分布、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历史人文、知名度及攀登史等因素后,列举10座中国境内的金字塔形雪峰,其中有我们家喻户晓的名字,也有生僻冷门的山峰。

因所知范围和实地考察经验有限,至于本文当中没有被列举到的山峰,望广大读者见谅和理解(以下山峰排名不分先后)。

婆缪峰

1


婆缪峰,英文名Pomiu Celestial Peak ,地理坐标北纬31.0645°,东经102.5041°。

本文列举的中国十大金字塔形山峰当中,婆缪峰是海拔最矮的一座,仅5413米。之所以能够入选,是因为它是目前人们容易接触到的、金字塔形花岗岩山峰的典型代表。

图片来源/sichuantravelguide.com

它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长坪沟境内,距离四川省省会成都市仅仅3~4小时车程,对于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说,婆缪峰的存在无疑为喜欢攀岩、登山以及徒步观山的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后花园。

几乎呈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婆缪峰。

除它之外,还有如尺布峰(5450米)、倒沟东山(5466米)、倒沟西山(5422米)、布达拉峰(5428米)等杰出岩壁型山峰代表。

婆缪峰,相传是四姑娘山的外婆,故名,在某些登山者的口中,它又被形容成是一座能扎破鞋底的山峰。它那美丽且令人畏惧的三角锥形花岗岩山体,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去都陡峭无比。

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由于坡度过于陡峭,在婆缪峰四周的岩壁上并无悬冰川的发育,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它都是以裸露的巨大花岗岩山壁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相信许多去过四姑娘山景区的山友无不为之惊叹,甚至连蜀山之后幺妹峰在它面前也得退避三舍。

图片来源/sichuantravelguide.com

婆缪峰是大自然的瑰丽产物,它是一座巨大的石墙,也是完美高海拔技术性岩壁的代表,是登山攀岩爱好者向往的乐园。

早在1980年,美国登山者曾尝试攀登这座三角形岩峰。直到两年后,由Edwards Ville任领队、著名的Yosemite攀登先锋Allen Steck担任攀登队长的一支6人登山队由西南壁登顶。他们从4785米的C1营地到登顶用时约8小时,这是婆缪峰的首登记录。

Allen Steck在优胜美地攀爬El Capitan。

图片来源/themalestrom.com

随后在八九十年代,相继有国外登山高手光顾婆缪峰的大岩壁。到2000年后,随着国内民间登山运动的兴起,国人也成功登顶婆缪峰。

高难度的攀登线路是登山家发起自我挑战的刺激因素。在婆缪峰这样一座极具诱惑力的山峰面前,也上演过悲剧。

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2009年,国内山友李红学攀登婆缪峰遇难,此事无疑为这座金字塔形山峰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高达1400多米的岩壁上,隐藏的是落石和滑坠的风险。通往峰顶的荣耀之路,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为逝者感到惋惜的同时,内心也多了一份对山峰的敬仰之情。

在登山大本营看婆缪峰巨大的花岗岩南壁。

最后,对于婆缪峰的山形,可能许多人不知,严格上来说它并不能算一座标准的金字塔形山峰。从正西或正东角度看过去,可以明显看到,它的峰顶形状逐渐由尖锐无比的锥状转换成一个近乎直线的平台,但出于综合考量,本篇还是将其列入。

爱德嘉峰

2


由邛崃山脉辗转来到山脉规模更加巨大的大雪山脉地区,相对于婆缪峰的体量,爱德嘉峰就是“大哥”级别的存在了。

爱德嘉峰,英文名Mt. Edgar或Mt. Aideja,是贡嘎山域的一座独立山峰。很多山友会好奇,为何一座中国土生土长的山峰会有一个外国人的名字。

相传其发现者是英籍牧师爱德嘉(Edger),美籍探险家洛克便用发现者的名字为其命名。但在这之前,这座位置并不算十分隐秘的巨峰,究竟是被忽视了还是另有其名已不得而知。

爱德嘉峰西壁及周边群峰。

爱德嘉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坐标北纬29.44°,东经101.54°,它拥有着金字塔形的陡峭山体,燕子沟冰川和南门关沟冰川分别环绕其南北两侧。

严格上来说,爱德嘉峰只具备东、西、北三个完整的壁面,而南壁几乎被冰雪侵蚀同东壁融合成一面,其北坡积雪量最少,西壁与日乌且峰相连的山脊所形成的凹槽当中发育有大面积的山岳冰川。

爱德嘉峰和嘉子峰日出。

爱德嘉这座山峰位置并算不上偏僻,无论是从牛背山这样的高山观景平台,还是著名景区燕子沟,都可以窥见它那沟壑纵横、冰雪悬挂的东壁。北壁需要进入到南门关沟深处进行观测,而西坡一般人只能远观。

由于爱德嘉峰所处地区常年受恶劣天气影响,山体冰崩、雪崩频繁,山体在冰雪侵蚀作用下也经常发生大小规模不一的塌方和泥石流灾害,特别是在其东南坡灾害现象尤为明显。

山体陡峭、天气捉摸不定及自然灾害的综合影响之下,爱德嘉峰的攀登难度系数极大。可以这样说,爱德嘉峰是整个四川攀登难度系数名列前茅的山峰。

牛背山观望爱德嘉峰。

早在1981年,英国登山者就曾向爱德嘉峰发起过挑战,后未果。2000~2001年,韩国人金载明(Kim jai-myong)带领的Mokpo大学登山队两度攀登,第一次北侧登达5400米,第二次由西壁登顶,这是爱德嘉峰的首登记录。

金载明也是1998年开辟贡嘎山东北山脊路线的领队,这里不得不佩服近些年来韩国人在登山界所取得的傲人成绩。

关于攀登历史,让人记住爱德嘉峰的,不是韩国人彪悍的首登,而是接下来发生在2009年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山难。来自美国的登山高手迈卡(Micah Dash)和乔尼(Jonny Copp)以及随队摄影师韦德(Wade Johnson)3人在攀登爱德嘉峰过程当中遭遇雪崩,命陨这座东方金字塔山峰脚下。

迈卡(左)和乔尼(右)。图片来源/《一去不返》剧照

其中迈卡的遗体至今未找到,一直长眠于爱德嘉峰东壁的冰雪当中。这场山难曾在当时的登山界掀起巨大的波澜,爱德嘉峰是通过这样一场悲剧的形式曝光在人们面前。(十年前这场山难曾轰动全国,再牛的登山高手也会死......

图片来源/《一去不返》剧照

直到现在,相对于已被十几人挑战过的贡嘎主峰,能够鼓足勇气去攀爬爱德嘉峰的登山者寥寥无几。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座位于横断山东部的山峰,不仅有傲人的高度,更有难以琢磨的“脾气”,美丽的外表下是随时震怒的可能。

云雾缭绕的爱德嘉峰东壁。

对于爱德嘉峰,我一直觉得它也受到了贡嘎山蓝色忧郁气质的影响。当我站在它高达3000米的垂直岩壁下时,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阴冷的冰风,东壁向内凹陷的岩壁内时常萦绕着云雾,似乎在告诉所有想更进一步的人,这是一道不折不扣的鬼门关。

缅次姆峰

3


属于横断山的怒山山脉,纵贯云南、西藏两省区,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受河流切割和降水侵蚀的影响,这里的山峰特点依旧以山势雄伟、落差极大著称。其中,太子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为西藏八大神山之首,其宗教地位至高无上。

缅次姆峰为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之一,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交界处,为两地区的界峰,地理坐标北纬28.2008°,东经98.4507°,海拔高度为6054米。

缅次姆峰。

缅次姆,传说是纳西土司的女儿,其父因为权力争斗逼迫其嫁与绒赞卡瓦格博,因为她是一个懂医药的女性,后来藏族人便给她取名“缅次姆”。

从飞来寺望去,缅次姆峰正如一名身着宽裙的少女,受到康藏地区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影响。到了缅次姆峰这里我们也入乡随俗,将这尊“底座”略胖的金字塔形山峰列入其中。

金字塔形的缅次姆峰。

不同于婆缪峰和爱德嘉峰,由于长期受孟加拉湾水汽影响,海拔仅6000米出头的缅次姆峰,却在各个壁面上发育出完备的山岳冰川群。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它的峰顶时,洁白的山体立马变得金光闪闪,时常引起游客的振臂欢呼。

在太子十三峰当中,拥有金字塔山形的缅次姆显得鹤立鸡群,即便是在最高峰卡瓦格博(6740米)面前也有一些喧宾夺主的意味。而在它身后还藏有一座“小金字塔”,名为批子穆,海拔5833米。

缅次姆峰的日照金山。

目前,暂时没有关于缅次姆峰的任何攀登报告。上世纪90年代,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遭遇惨重山难。之后,整个梅里雪山区域内的山峰均被列入禁止攀登的行列。这是少有的为尊重当地宗教信仰而建立的地方法规。

后来有民间传闻,还有一些不甘心的国内外登山家曾私自尝试攀登卡瓦格博峰,但无一成功。目前,除北侧的粗归腊卡(6509米)近年被国外登山者偷登外,包括缅次姆在内的其他山峰均为未登峰。

巴拉格宗

4


至此我们列入了一座在山形上颇具争议的山峰——巴拉格宗,之所以将它列入,不是因为知名度,反而是因为这座山峰往往被人所忽视。

巴拉格宗西坡。

一般来说,关于巴拉格宗,人们往往联想到的,可能和“香格里拉”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地域范围。它处于滇藏川三角区域中心地带,属于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而在云川交界处,却有一座金字塔山峰矗立于浪涛滚滚的金沙江之上,我把它称作执天之剑——巴拉格宗。

巴拉格宗雪山又称格宗奔松,抑或是格宗雪山,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与四川省得荣县的界峰,地理坐标北纬28.2039°,东经99.2425°,最高点海拔5545米,最低点延伸至古学乡附近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仅约2000米,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地形及气候极其复杂。

巴拉格宗雪山。

“格宗奔松”藏语意为吉祥长寿三佛母的化身,被称为格宗三姐妹,同时它也是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一座神山。

巴拉格宗山体呈南北走向,整条山脊似一条锯齿,由数个锋利的山峰构成,主峰由东西南北四个壁面构成。

西坡受金沙江干旱河谷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少,故常年岩壁裸露,积雪难以悬挂于陡峭异常的山体。而东坡是迎风坡面,大量水汽堆积形成降水,导致在巴拉格宗东坡山脚处有一定面积山岳冰川发育。

犹如莲花宝座般的巴拉格宗神山。

巴拉格宗雪山相对于四川省版图来说地处偏远,常年生活在稻城三神山的光环之下,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反倒是后来云南一侧开发的巴拉格宗大峡谷景区把它带进了人们的视野。

大峡谷内的山峰均属于受到深度切割作用而形成的角峰,峰壁风化严重,高海拔地区存在大量流石滩地形,U形谷、冰斗、羊背石、刃脊等古冰川遗迹随处可见。

从石卡雪山顶遥望巴拉格宗雪山。

天然的封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地理条件,给攀登巴拉格宗雪山带来了极大的难处。

这是一座难度较大的技术型雪峰,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有关巴拉格宗雪山的攀登历史记录。普通游客倒是可以进入到巴拉格宗大峡谷景区内,近距离欣赏它那傲人的雄姿。

木纳却我峰和卡甲乔峰

5/6


来了来了,带着拗口的名字它来了,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西藏自治区。这里将两座山峰打包“出售”,不仅仅是由于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挨得近,还因为它们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东地区金字塔形山峰的典型代表。

卡甲乔峰和旁边的木纳却我峰。

在西藏自治区东部尼乌藏布(尼乌曲)以北、302省道以南的区域里,存在一个巨大的山域,这里坐落着大名鼎鼎的具有“东方马特洪峰”之称的木纳却我峰和卡甲乔峰。

木纳却我,又名玛纳卓,英文名Manamcho,海拔6264米,地理坐标北纬30.3104°,东经93.2842°。在其东北侧约1.5公里处,还坐落着一座海拔更高的山峰名为卡甲乔(Kajaqiao),海拔6447米。玛纳卓西侧发育有玛纳冰川,冰川末端有一冰蚀湖。

玛纳冰川末端有一冰蚀湖。摄影/Mick Fowler

卡甲乔和木纳却我如一对父子一般,矗立在苍穹之下,刚硬的山体线条是男子汉应有的气概,陡峭如锥子状的山形在整个藏东南地区显得鹤立鸡群。


毫无疑问,“东方马特洪峰”是国外探险家和登山家取的。最初进入这一地区的探险家们被木纳却我和比它更高的卡甲乔金字塔形壮美山形所深深吸引,这种刀刃般锋利的山脊线构成的山峰,深得国外攀登大牛们喜爱。

卡甲乔和木纳却我西壁。

2005年,Mick Fowler本来打算攀登木纳却我,却阴差阳错地先完成了海拔6447米的卡甲乔的首登。跟他一起登顶的,还有来自英国的Chris Watt。

卡甲乔南转东山脊。

两年后,Mick Fowler和他的伙伴Paul Ramsden 又杀到了这片魅力四射的土地。这一次他们成功登顶了海拔6264米的木纳却我。

至此,这两座紧挨的金字塔形山峰均被登顶,也是少有的藏东地区被登顶过的山峰。

藏东南巴松措以北地区高海拔角峰群。

其实,在西藏东南部的这片广袤大地上,分布着中国境内最为密集的金字塔形山峰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这里降雨丰沛,雪峰雪线较低,山岳冰川发育规模较大,所以大部分山峰被雕塑得刀劈斧砍般尖锐,令人赏心悦目。

除介绍的这两座山峰外,此区域金字塔形代表山峰还有乃朗峰(6870米)、森多(6620米)、初切波(6550米)、穷姆打支(6590米)等。(冰峰丛林 | 首次公布藏东南核心区域山峰资源

穷母打支南壁。

汗腾格里峰

7


我们将目光投向新疆维吾尔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版图的西北端,天山山脉自东向西横贯1000多公里,来到这里形成巨大地结,山地被隆起抬高形成一片壮阔的冰雪世界。

在其中,坐落着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托木尔峰(7443米),然而对于新疆天山山脉而言,托木尔峰这个名字似乎并没有走进大家的视野。经常被提到或引起关注的,反而是本地区内的第二高峰——汗腾格里峰。

汗腾格里峰。

汗腾格里峰,英文名Khan Tengri,是中国、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界峰,中国侧山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

地理坐标北纬42.1238°,东经80.1031°,海拔6995米,另有一种说法是包含峰顶的冰帽海拔高度为7010米。在中外的许多地图上,关于汗腾格里峰的海拔高度标注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汗腾格里峰西坡。图片来源/wikipedia

“汗腾格里”源于蒙古语,“汗”为“王”,“腾格里”为“天”,即“(顶)天的汗王峰”。作为天山山脉的第二高峰,同时也是哈萨克斯坦的最高峰,不同于西北地区的其他山峰,它拔地而起,雄伟挺拔,直冲云霄。山峰拥有5条笔直的山脊线,构成了数个完美金字塔形的山峰壁面。

汗腾格里峰周围发育有巨大的山谷冰川,其中南依诺勒切克冰川(又名托木尔冰川)长约59公里,上游一小部分在中国境内,下游大部分面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是天山地区的第一大冰川。

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由于地处天山腹地又与国境线重合,观测此峰并不算容易,北侧可从昭苏草原遥望,南侧和东侧基本被错综复杂的山峦遮挡,很难一窥其真容。

这里值得提醒的一点是,目前从夏特古道的山谷内,可遥望到一座巨大金字塔形山峰,它被国内大部分游客甚至网站标明为汗腾格里峰,实则这座山峰海拔仅5400多米。

一直被误以为是汗腾格里峰的5400+峰。

由于丰沛的降水和相对较高的纬度,西天山腹地的山峰冰川发育强大,导致大家误判山峰体量和位置,因此“汗腾格里峰的照片”在国内一直错误存在多年。

真正的汗峰山势壁立,陡峰险峻,冰雪坡像一堵玉壁高耸于苍穹之下,使人望而却步。

关于它的攀登史,要追溯到近100年前的1931年,当时国富民强的苏联队早早就完成了汗腾格里峰的首登。但直至登山活动已较发达的今天,其南坡中国一侧至今都还没有登山家拜访的足迹。

贡嘎山

8


横断山脉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整个中国西部的版图上,寻找金字塔形山峰,怎么绕都不可能绕开横断山。一座7000米级的雪峰映入了我的眼帘,它就是横断山脉最高峰、被尊称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

泥巴山贡嘎日出。

想必大家对这座王者之峰并不陌生,贡嘎山,英文名Minya Konka,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与康定县交界处,是大雪山脉主轴上的最高点,地理坐标北纬29.3545°,东经101.5244°,海拔7556米。“Minya”是藏语“木雅”的音译,来源于山脚周边生活的木雅藏人文化。

目前介绍过的山峰里,贡嘎的山形最接近于一个等边三角锥,为标准金字塔形山峰。它拥有东西南北四个壁面,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条山脊。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西南山脊已接近贴合西壁和南壁,相对不太明显。但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它的颜值。

贡嘎山子梅垭口。

相信很多山友并未真正见到过贡嘎山的正南壁。在2019年的一次实地考察过程中,我将贡嘎山的南壁清晰地捕捉了下来。

贡嘎的正南壁,看起来似乎比其他几个壁面都要陡峭,以至于又出现了挂不住大型悬冰川的情况。在高达2000多米的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沟壑累累,岩石突兀,不时有大风刮起的雪渣子猛烈拍打着花岗岩,让人不寒而栗。

贡嘎山正南壁。

早在1930年甚至更早的19世纪,已经开始有西方探险家进入贡嘎山地区进行考察和探险。

1932年,美国的两名登山家沿西北线路攀登贡嘎山并成功登顶,贡嘎山的峰顶自它从海平面隆起以来第一次留下了人类的足迹。此后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贡嘎山的攀登历史一直保持着悲喜交加的气氛。

1932年美国队登顶贡嘎。

图片来源/americanalpineclub.org

王者的身份或许在告诉前来的挑战者,它也拥有凶险甚至是残酷的一面。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以及后来的日本登山队,一个个悲壮故事,一直在渲染着贡嘎的无情。死亡的气息从未离开过贡嘎。

目前,已有的10次成功登顶记录皆来自于山脊线攀登,其中8次是西北山脊(传统路线),2次为东北山脊,一次由由韩国队完成,而最近的一次则是由国人完成。(Outdoor人物 | “暴君”李宗利

贡嘎这座山具有极为复杂和传奇色彩的百年攀登历史,我常讲,人与山的故事如山上的雪花一样多,旧的还没讲完,新的又在上演。

贡嘎标准金字塔形的北壁。

聂吉康桑峰

9


本文里10座金字塔形雪峰当中,这是最不出名的一座,可能光听到名字就已经觉得陌生无比。聂吉康桑峰,英文名Nyegi Kangsang,位于西藏自治区,地理坐标北纬27.5612,东经92.3958°,海拔7047米,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聂吉康桑拥有3条较为完整的山脊线,厚厚的冰川自峰顶发育,沿山体倾泄至山脚,堆积成山谷冰川。这里是喜马拉山脉东段冰川发育较为强盛的区域。之所以将此山列入,除了它本身同样具备金字塔形的外形,还因为它的冷门与特殊地位存在。

聂吉康桑峰。

图片来源/publications.americanalpineclub.org

在很多专业地图当中,并不一定能找到它的身影,而且有不少资料将它与推岗日这座山峰混淆。推岗日位于聂吉康桑峰的东北侧约14.1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28.0345°,东经92.3951°,海拔6883米。

在日本探险家中村保的《喜马拉雅以东地图册》这本书中,地图上将聂吉康桑标注成了推岗日,且海拔高度为6983米。这个点位曾一直困扰我多年,直到查阅到了新的权威资料,证实了聂吉康桑的真实海拔高度为23,120英尺,即7047米左右。

远眺康格多山群。

众所周知,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7000米级雪峰是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海拔7095米的桑龙峰)。那第二靠东的7000米级山峰,就要从海拔7060米的康格多山(北纬27.5220°,东经92.3146°)变成聂吉康桑峰。

从6000米级跨越进7000米级雪峰行列,人为的考察测量与深入研究功不可没,这也是山峰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

1995年10月,印度探险队的5名成员成功完成了聂吉康桑东北山脊上的首次攀登。关于聂吉康桑这座山峰,后面我们将会对它倾注更多的民族情感,毕竟,它见证过那段辉煌又幽暗的岁月,在未来的日子里,它还会继续创造历史。

1995年,印度探险队完成首登。图为聂吉康桑峰顶山脊。图片来源/himalayanclub.org

乔戈里峰

10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同时这么多7000米级雪峰簇拥,形成万山来贺、银蛇乱舞的壮阔奇观。而稳坐于众山之上的,就是大名鼎鼎、气势非凡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除了海拔高度,在其他综合评测方面,恐怕“老大哥”珠峰都得向它低头。

乔戈里峰,英文名Qogir(也写为Chogori、Ch-hogori),就是我们众人常说的K2。它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界峰,中国一侧的山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县,地理坐标北纬35.5251°,东经76.3047°,海拔标高8611米。

乔戈里峰。图片来源:thoughtco.com

“乔戈里”源于塔吉克语,为“高大雄伟”之意,“K”指喀喇昆仑山脉,“K2”不是代表乔戈里峰为喀喇昆仑山脉的第二高峰,其真意为:乔戈里峰是当时命名者在喀喇昆仑山脉考察的第二座山峰。

除K2外,还有K1~K5,甚至一直到K12,这么多座世界级山峰分布在乔戈里峰的周围。

含乔戈里峰在内的四座8000米级雪峰北坡航拍标注。

乔戈里峰为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最高峰,被6条山脊线切割的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一座标准的金字塔。

不同于前面我们所介绍的某些山峰,乔戈里峰的每一条山脊线几乎都延伸至山脚,甚至直接与山谷冰川结合。站在大本营看乔戈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陡峭无比的坡壁上布满了冰崩后的沟槽痕迹。

如此高的海拔和复杂地形构造,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之一。1902年,英国人首先向这座巨峰发起挑战,但最终被现实打败。

1902年的远征队,K2最初的探险家。图片来源/thoughtco.com

随后乔戈里峰一直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Achille Compagnoni 和Lino Lacedelli两人,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脊才开创首次登顶的纪录,费时将近100天。

1982年,日本山岳协会乔戈里峰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沿北山脊登顶,这在登山界也是一个开创性纪录。

K2北坡中国侧营地。图片来源/marcobianchifotografo.it

随后的岁月里,前来攀登K2的登山者不在少数,山难死亡的数字也是居高不下。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野蛮巨峰”,攀登圣殿的外壳下隐藏的是一张魔鬼的脸庞。

在K2面前,除了心存敬意,其一旦有任何一丝疏忽大意,都将可能命丧黄泉。所以,登顶征服的不是山峰和高度,而是自己罢了。(每4人登顶至少1人死亡,它是不甘第二的“野蛮巨峰”

喀喇昆仑之巅K2。图片来源/wikipedia

山峰的外形,是亿万年宇宙熵值堆砌的结果,我们所见到的也只是它在某个特定时空内存在的暂时形象。作为山峰成长衰败过程中一个完美的构造外形,“金字塔”给人类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与触发。

我们从触景生情到格物致知,从人生百态到简单如一,或许,那些纷繁复杂的山峰线条也只是我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梦幻虚境。它们交错、重合,再消失、重生,故有,心中有山者,万物皆为峰。

给小犀牛加个鸡腿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