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果然自帶搞事體質,兩週以內,兩次刪視頻。

第一次刪,是加更的宿舍夜聊。吳昕在節目裏被一羣姐姐圍着分析情感狀態,然後催婚。

這段真的就是大寫的尷尬,尬得看視頻的人能用腳趾摳出三室一廳。

不知道在現場的吳昕作何感想,小姐姐彷彿從她一直“對對對”的表情中看出了“強顏歡笑”。

因爲被網友猛烈抨擊違背節目“反抗性別年齡刻板印象”的初衷,這段三分多鐘的對話內容被從正片中刪掉了。

第二次刪,是因爲伊能靜。

伊能靜不愧是出道最久的大前輩,前面那出“催婚”,幾個女人才湊齊了一臺戲;而她自己一個《定義》專訪,炸的雷效果更甚,是上熱搜第一的程度。

網友氣她在人後“賣隊友”,瘋狂吐槽王智和王麗坤的底子差、情緒化,強調自己教得有多辛苦。

網友更氣她拉踩冒犯梅豔芳,強行輸出自己的幸福觀念,卻要用“梅豔芳很慘”來佐證,言語間透露出對不同人生選擇的不認可。

這場三十分鐘的專訪,目前已經一整個從視頻平臺上刪除了,沒留下一點痕跡。

怎麼說呢,從中也很能看出姐姐們的影響力。“禍從口出”就刪視頻,這放在別的綜藝是絕不可能有的操作,尤其是女團節目。之前《青春有你2》裏“冰清玉潔”抱團張嘴說瞎話,以及《創造營2020》裏陳卓璇“是我站得還不夠高嗎”被罵上熱搜,節目對此卻是“甘之如飴”。

說白了,哪個年齡的人都愛表達,只是在不同年齡階段角度不一樣,聽者的態度也不太一樣。

01

妹妹們說話,沒那麼多“應該”

年輕妹妹們表達,內涵比較簡單,一般就是專注自家那片一畝三分地。往大了說說夢想,往小了說說追星、說說比賽競爭、說說學習和工作。

就像前幾天火箭少女101的畢業晚會,楊超越不意外地哭了,一句“幹啥啥不行,跟老闆吵架第一名”,又讓她上了熱搜。

這話帶着三分逗比、七分真相,說來說去不過就是她自己的工作而已。但對於廣大社畜來說,有被內涵到,又有被共鳴到。

楊超越是組合裏的“瑕疵擔當”,而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也是,沒有那麼頂尖也沒有那麼努力,工作可能就是工作而已。所以雖然她只是描述自己,大家卻一下子感同身受起來。

還有今年《創造營2020》靠“璇言璇語”出圈的陳卓璇,一次公佈排名的時候直接喊話贊助商,親自上陣爲自己爭資源。

有人說她不知天高地厚,也有人說她很敢。

其實細品她宿舍牆上的語錄就知道陳卓璇是什麼性格的人了,是把爭強好勝打在公屏上的亞子。

這種人設,不是人人都喜歡,卻總會有人理解。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資源也好名次也好,誰會不想要還往外推呢?陳卓璇是把好勝心特別直接的說了出來,有人看不慣也會有人鼓掌,但總歸,是競爭中的個人需求。

而說到《青春有你2》的“最大輸出擔當”虞書欣,人稱小作精,在一片爭議聲中,喜歡她的人還真不少。

她“不太正常”狀態的時候,就是非常的戲精。初次跟導師見面演了一場情景劇;爲了追星,可以隔着Jony J跟Lisa熱聊。

表達對其他訓練生的看法,連別人的名字都能順帶誇自己一把。

她“正常點”狀態的時候呢,就是說說對隊友的看法、聊聊節目中具體某一環節的問題。看上去,跟無數參賽的妹妹也沒有什麼區別。

節目裏的虞書欣,甚至都沒有什麼特別掙扎求存、特別遠大的女團夢,整個人就是順勢而爲。可抓馬言語之中也有共感,大家沒法像她那樣誇張,然而,能懂。

年輕妹妹們的表達,很多時候跟當下年輕人、職場人的處境差不多。有人想當鹹魚,也就有人想努力發奮;關於人生,大家也一樣有着困惑。

比起總結下定論,妹妹們更多就是一種分享。沒那麼多過去、以後和未來,沒那麼多“應該”;更多的,就是描述當下的狀態。有人看着會共鳴,但如果處境不一樣也沒事。

02

姐姐們說話,警惕變“媽”

至於姐姐們呢,人生經驗多了,見識的廣了深了,就開始由實踐轉入到概括理論的階段,表達起來更多是在下結論。

這個時候的表達,如果拿捏不好,很容易會有種教訓別人的感覺。就像,“我告訴你這些我都經歷過了,你那樣不對,要這樣纔對;你那樣還不太好,要這樣才完美”

所以說,年齡越往上走,越要警惕自己變成“媽”。但其實也不單單是年齡或者有孩子的原因,《乘風破浪的姐姐》裏,40+女藝人或者已經結婚生子的不少。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像伊能靜那樣,“媽氣”特別嚴重。

第二期剛分好組,伊能靜一上來就陷入了“當媽情結”,覺得另外兩個組員都很像自己的小孩。

伊能靜教王智和王麗坤的方法也有點“媽”,權威而絕對、“我說了算”。總是還沒等別人唱完,就頻頻喊停。

確實,她是三個人當中歌唱經驗最足,最有料教別人的。王麗坤自己也說很感謝她能帶領這個隊。

但伊能靜自己對於帶隊的看法,卻是“我本來更會當媽媽,在這沒有價值感,現在她們倆讓我感受到了價值。”

嗯?是什麼價值?是“當媽”的價值嗎?

然後伊能靜評價王麗坤,說她指導王智跳舞的時候太溫和,要更大膽、更直接地提出時,用詞也特別微妙:她說,“不要害怕這個‘給予’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也不是說有多大的問題,但,指導=給予?那在她心目中,她真的是給予了隊友很多很多呢……

也許爲了呼應這種說法,上臺前她聊到如果隊友被淘汰會有什麼感受時,居然不是爲隊友感到難過,而是“有遺憾”“因爲曾經全身心的‘給予’過了”。

啊,小姐姐已經腦補出了一個媽在抱怨孩子:我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你爲什麼沒出息!

多麼窒息的給予!

劉芸和黃聖依“催婚”吳昕的那段也是,幾個姐姐也不問吳昕怎麼想喜歡什麼,就先分析爲敬,連下一步攢局都已經提上日程,一上來就直接給吳昕安排了。

劉芸那句“你半輩子都錄節目了”,“你把你人生大事解決了,我都覺得我的人生,瞬間就有價值”。嘖嘖嘖,真有“媽”內味~

確實,姐姐們隨着年齡增長、經驗經歷的豐富,所見所想更深遠了;在形成有系統有內核的觀念之外,也或多或少的,容易進入思想固化。

她們已經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實踐總結出一套方法論,很難不會躍躍欲試,想在別人身上去應用這套理論,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03

柔軟的通透的,纔是真的處世之道

但是呢,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裏也有另外一些資深姐姐,她們輸出的方式是會有些不同的。

比如寧靜,最初來的時候也是各種抗拒各種拒絕。“女團嘛,就是大家一起做一樣的動作,那你看不見我。”

寧靜不想成團,但是來了,不想跳舞,但是想試一試;節目裏一上來很強勢,懟得杜華的啞口無言。然而妙就妙在,她在慢慢接觸下來之後,整個人呈現的是開放的態度,不僅真香,還說自己變“柔軟”了。

曾經說自己負責在中間唱,別人負責美就好的寧靜,慢慢就變成了會爲舞臺效果讓步、努力去學舞的樣子,並且十分樂在其中。

對於這個過程,她還很期待:節目完了之後會有特別大的改變,而且一定是突飛猛進的。

第一期還在“選妃”狀態的寧靜,被問覺得自己是不是隊長的時候,表示不喜歡指揮別人,因爲自己也不喜歡被指揮。

“都是成年人”“又不是小孩子”。

另外一隊的陳松伶,資歷跟伊能靜比較相近——也是出道很久的多棲藝人,在唱歌方面也非常有優勢。

但她看自己隊裏“幹啥啥不行”的海陸,則是覺得她可愛努力。並且也會很溫柔、很有耐性地去教她。

指導別人就只是給予嗎?陳松伶從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自己的一些新思考。

其實年齡不是問題,已經當媽也不是關鍵,能夠保持着開放的態度、“下凡”去與他人感同身受,表達的態度和結論,大概就會不太一樣了。

相比之下,“伊能靜”們其實是有點“油鹽不進”。

就像小姐姐自己特別喜歡聽那些開明的長輩們說話那樣,資歷深的輸出,不是要一味地用“過來人”經驗和氣場來武裝,才能站得高。很多時候柔和更顯得睿智,開放更顯得通透。

這其實沒有說姐姐們不好的意思,算是一個“前車之鑑”吧,隨着資歷增長,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這樣表達和態度的問題,謝謝姐姐們,給我們上了這堂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