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教育部:高校學業挑戰度處中等偏下水平》,如下:《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18年度)》指出,部分高校課程學習難度、挑戰度不高,考覈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2016年到2018年,高校學業挑戰度總體上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表示,學業挑戰度反映的是學生的主觀感覺,高校學業挑戰度總體上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說明學生普遍認爲教師教授的課程難度相對較低,學生學起來比較輕鬆。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授課內容僅停留在基礎知識層面,學生感受到的學業挑戰度的確不會太大。如果超越知識本身,要求應用、創新知識,或是學習複雜的知識,學業挑戰度就會相應地有所上升。而怎樣來增加學業挑戰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並不是說增加難度了事,考驗的是師生雙方的需求,以及組織、開展有挑戰性的學業活動的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教師有可能開不出挑戰度高的課程;另一方面,教師提高了學業難度,學生可能並不買賬,反倒認爲是教師沒有教好。其涉及的是師生雙方的認知問題。

也就是說,現在國內大學的課程都是偏容易、偏基礎的。老師上課基本都是照本宣科,不需要考慮教學上的創新和提高,也不需要考慮知識拓展與更新,需要的只是按時備課,按時下課。

大學生更是隻要上課的時候,人來了,課下及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題,不管這些作業題的答案是自己做的,還是抄的,都是默認允許的,不需要學生花費很多時間去思考這些習題的延伸知識點,也不需要學生課下花費很多時間去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很多相關資料,因爲最後考試只需要背一背這些習題就能達到期末考試的要求。

從這種“只需要背誦習題”的考試製度可以看到,根本原因在於大學生基本上沒有升學壓力,不需要再像高考那樣進行激烈的選拔,畢業之後,學得再優秀、成績再好的學生,與矇混過關、科科60分萬歲的學生,拿到的都是同一本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沒有任何區別。

因此,想要改變這種狀態,一方面就是要設置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區別,比如分爲A等畢業證,B等畢業證,C等畢業證和D等畢業證,雖然這樣劃分的依據也並不可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起到激勵學生髮奮學習、不進則退的風氣。

另外一個就是設置考試題目的難度,把一張試卷裏面的考題進行有效區分,可以按照簡單的30分,中上的30分,困難的40分去做學生能力好壞的選拔和區分。

最後,就是要重視學生平時學習的過程,要對每個環節有效記錄和考察,多佈置一些需要動手、也需要動腦、“無固定答案”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一定的學習壓力和緊迫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