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裏,人之所以感知,之所以有妄念,之所以悟不到本心,都是因爲有“五蘊”。因此,所謂的修行,所謂的覺悟,就是清空“五蘊”,也就是《心經》裏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你要是能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修行圓滿,覺悟成佛了。

在佛教的世界裏,人之所以感知,之所以有妄念,之所以悟不到本心,都是因爲有“五蘊”。因此,所謂的修行,所謂的覺悟,就是清空“五蘊”,也就是《心經》裏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你要是能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修行圓滿,覺悟成佛了。

那麼,“五蘊”是什麼呢?

“五蘊”是佛教中特有概念,指的是色、受、想、行、識。

“色”,指有相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見、所感、所知的一切。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色”的範疇。我們普通人之的所着相,歸根結底,就是因爲這個“色”。

人有了“色”纔會有感知,有了色的感知,心裏就會有受。

“受”就是感受,由“色”而產生的感受。沒有了“色”,也就無所謂的“受”了,這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人有了“受”(感受)之後,就是有“想”。有”想“纔會產生各種念,一個念頭過去了,下一個念頭又緊接而來,反覆不止。這個就是”行“。

所以,"行”就是不停地想,在不停的想中,會不可避免對各種”念頭“產生判斷,這個判斷就“識”。

有”識“就會有住,有”住“就是着相。因爲”色“原本的就是虛幻的,所產生的識也是虛幻,執着於虛幻的東西又怎麼能覺悟呢?但人們往往以”識“爲知,因此住於”識“裏,悟不到本心。

爲什麼呢?因爲心落在這個”識“上面了。而且還不自知,就好像被五樣東西覆蓋了一樣,所以才稱之爲“五蘊”。

所以《心經》之中的“觀自在”,先要認識”五蘊“,才能清除”五蘊“。離了”五蘊“就不會着相,以至於悟及本心,成就菩提。這也是修行之人爲什麼一定要“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