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秋风萧瑟,吹黄离离原上草。

一个沉默寡言的将军,施施然行走在山坡的枯草上,若有所思。

将军的脚步踏过颗颗黄草,却踏不过天地间的萧索寂寥。

一阵秋风吹过,惊扰了将军的思绪。

将军赫然抬起头,目光中已是满满的坚毅之色。

这位将军就是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自1932年秋季,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先后攻占了四川境内的通江、巴中、赤江等地区。在这些地方,红军发动群众,积蓄力量,建立起了一片片的红色苏区。

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召开了苏维埃大会,中共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川陕苏区共辖有二十多个县市,五百多万人口,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红色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从1.5万人的队伍发展到4万多人,称得上是兵强马壮了。

就在此时,一个巨大的危机到来了。在老蒋的安排下,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调集了20万大军,分成六路,对川陕苏区展开了全面进攻。

此时刘湘刚刚击败“幺爸”刘文辉,成为“四川王”。红军在川北建立根据地,犹如一根利刃,让刘湘无时不感到如芒在背。为了自己能够长期称霸四川,他对红军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了。在刘湘的安排下,刚刚被刘湘收入麾下的前川中各大军头们,兵分六路,对川陕苏区形成合围之势。

这六路大军分别是:邓锡侯的第二十八军为第一路,由广元出兵,攻击南江;田颂尧的第二十九军为第二路,进攻巴中;李家钰部为第三路,与田颂尧部会攻巴中;杨森的第二十军为第四路,进攻通江;刘存厚的第二十三军为第六路,进攻万源;刘湘部第二十一军为第五路,自开江出兵,进攻达县、宣汉。

六路大军中,以刘湘的第五路军最为强大,由刘湘的亲信王陵基坐镇指挥,刘湘的“狗头军师”刘从云则担任顾问角色,实际上享有专断军务的权力。六路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敌众我寡,红四方面军将如何破局呢?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略加思索,即想到了应对之策。他很快召集全体红军指战员开会,制定了破敌之术。徐向前敏锐的洞察到了敌人的虚实:国军将主攻的重点放在东线战场,由刘湘的第二十一军和刘存厚的第二十三军具体负责。

刘存厚人称“刘厚脸”,在四川的内战中,他很早就被淘汰出局,但此人仗着一副厚脸皮,死赖着不下野,竟然能一直窝在汉中苟延残喘。在刘湘的六路大军中,他这一路兵微将寡,是当中最弱的一路。但刘湘的第五路却是兵强马壮,实力强劲,所以,挫败刘湘部川军,是这场苏区保卫战的重中之重。

徐向前调兵遣将,以最精锐的红四军和红30军两个师,以及红33军、红9军负责狙击东线敌人,徐向前本人,亲自担任这一路的指挥。其余队伍则负责狙击西线之敌,由王树声等人负责指挥。徐向前安排完毕后,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厉兵秣马,分头行动,迅速赶往战场,进入了战斗状态。

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战争刚一开始,徐向前即命令红四方面军收缩防线,战略性撤退。面对红军的主动示弱,王陵基、刘从云等人乐得合不拢嘴,连下进攻命令,国军六路大军一路冒进,慢慢深入到苏区的纵深位置。虽然国军看似节节胜利,但他们在深入苏区后,面对艰苦的条件,和红军的节节抵抗,实力消耗巨大,人困马乏,实是已到了强弩之末的阶段。

在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等人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全体将士,犹如一只张开的手掌般,慢慢合拢,直至合拢成了一只拳头。拳头合拢后,下一步,自然就是重拳出击了。

1933年8月,徐向前率东线红军将士突然翻过崇山峻岭,杀到了刘存厚部的背后,刘存厚部一触即溃。红军犹如出鞘的利剑般,直取刘湘左翼!刘湘的第二十一军猝不及防,匆忙后撤,徐向前趁机率军西进,与王树声的西线红军合攻西线之敌。

黄茅垭一战,红军大败敌军,国军计有十个团的队伍灰飞烟灭。最惨的是田颂尧部,在红军的打击下,田颂尧部几乎全军覆没,战后,光头怒不可遏,将田颂尧撤职查办,曾经在川中叱咤风云的田冬瓜,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红军乘胜追击,恢复了川陕苏区的所有地盘。长达十个月之久的“川陕六路反围剿”之战,到此落下了帷幕,这一战,红军共歼灭国军八万余人,缴获的枪支弹药不计其数,大获全胜。在这一战中,徐向前显示了自己一代名将的非凡军事才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徐向前指挥红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打的川军灰头土脸,一败涂地,徐向前的军事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作者:摇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