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最火的劇集,莫過於懸疑推理劇《隱祕的角落》,在影視評分網站豆瓣上,其分數一度高達9.2分,現在雖有所下降,但也有8.9分,是近幾年國產劇集中的佼佼者。

不過,相對於劇集收穫的一水兒好評,原著小說《壞小孩》的評價卻是好壞參半,評分只有7.5分,雖不算低,但跟劇版的差距還是有點大。

作者紫金陳在豆瓣上委屈巴巴地“吐槽”:好幾個人說我文筆太差,叫我別寫書了,我得罪誰了?簡直一臉懵逼啊。

網友們紛紛各種祭出各種“神回覆”:

文筆是不太好,但不讓寫書過分了啊;好好磨練文筆再戰;詭計很好,故事好看,但文筆確實差。……

估計紫金陳老師看完之後,內心又是一陣哀嚎:我寫的書改編成劇集這麼好看,你們反過來還說我寫得不好,想哭……

其實,紫金陳的小說改編的劇集評分高於原著,也不是頭一回發生。前兩年廣受好評的《無證之罪》,劇版有8.2分,而原著才7.3分。

那麼,問題來了:《隱祕的角落》爲什麼會比《壞小孩》有更高的美譽度呢?拋開演技、背景音樂等影視劇內在因素外,在看過劇集和原著後,我梳理出了4點原因。

1、鬼磨坊VS笛卡爾:後者更有想象空間

在《隱祕的角落》裏,貫穿始終的一條暗線,是“笛卡爾的戀愛故事”,它有兩個版本:童話版本悽美動人,笛卡爾臨死前給公主一個函數方程,其結果是條心形線;暗黑版本則是公主根本不在乎笛卡爾,他最終死於背叛。

在朱朝陽與媽媽周春紅的對話中,笛卡爾的故事又透露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期待,以及加諸其身的重重壓力。朱朝陽、嚴良、普普等人的結局,也因此變得撲朔迷離,他們是死是活,也成了“薛定諤的貓”,完全看你相信哪個版本。對於觀衆來說,從劇中挖掘各種蛛絲馬跡,佐證自己偏愛的版本,也成了一種樂趣,令人回味無窮。

回到《壞小孩》,書中並沒有笛卡爾的故事,而是有一個名爲《鬼磨坊》的德國童話故事。

故事講的是在一座鬼磨坊裏,師父每年都要殺掉一個徒弟,最後卻被其中一個徒弟克拉巴德所殺。雖然他對克拉巴德不錯,還會把遺產和位置都留給他,但克拉巴德不希望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和師兄弟死於師父之手,於是就實行了“反殺”。

鬼磨坊的故事出現在朱朝陽打算殺掉父親朱永平和王瑤的部分,其寓意相對直白:儘管有親情上的羈絆,但他依然決定要弒父。

雖然笛卡爾和鬼磨坊的故事都寫得很精彩,但相對而言,笛卡爾的故事能夠給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與朱朝陽對數學的喜愛、張東昇數學老師的身份也更爲契合,這處改編說是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也不爲過。

2、暗黑VS一線希望:不同的故事線走向

《隱祕的角落》與《壞小孩》的第二個差異,體現在對故事風格的處理上。

《壞小孩》是典型的“全員惡人”,三個主角小孩的“壞”讓人看到後背發毛,特別是朱朝陽。他乍看是個身高1米5的14歲小男孩,是大家眼裏沉默寡言的好學生。

然而,他推了同父異母的妹妹下樓,立誓要弒父,指使張東昇殺死朱永平和王瑤。爲了早點分到家產,他一個人跑到埋朱永平的墓地,故意把屍體的一隻腳露出來。在做這一系列事情的過程中,他早早開始寫“洗白日記”,把所有罪責推到兩個小夥伴和張東昇身上。

在原著小說裏,朱朝陽的恨來得猛烈,但在劇版的處理上,他的“恨”中又有了溫情的一面,甚至在某些時刻,讓我們看到了救贖或改變的希望。

朱永平帶他喫糖水,送他游泳眼鏡,他發自內心地開懷大笑,似乎短暫回到了小時候與父親的歡樂時光。到了下個鏡頭,包裏的錄音筆殘忍地打破了他的幻想:父親的愛,就像甜品上的那隻蒼蠅,甜甜膩膩裏,還帶着幾分噁心。

在朱永平臨死的時刻,還說讓兒子趕緊跑,朱朝陽抱着父親,說出了那天的“部分真相”:當時,我也在五樓。朱朝陽的痛哭中,大抵也有幾分真誠的內疚和懺悔。

另一個主角張東昇,他的冷血和殘忍在小說和劇版中都如出一轍,但在劇版裏,張東昇偶爾也有“人”的一面,並非只有獸性的殺戮衝動。

普普給他的傷口貼上創可貼,在麥當勞拿到粉色小熊贈品時的感謝,都曾讓她的心底泛起暖意。被高利貸催債上門,還是把錢拿給普普,讓她給弟弟看病。

換句話說,《隱祕的角落》中對於幾位主角的刻畫,雖然仍保持暗黑的底色,但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仍然保留了一點光明與希望,這大概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

3、從周春紅到王瑤:女性角色更爲立體

紫金陳的《壞小孩》之所以被人詬病“文筆差”,主要有兩個點:一是語言太過平白,寫的比喻有時看了忍俊不禁,如“(葉馳敏)眼淚就如蘭州拉麪般滾了出來”“(砰)就像西瓜從高處落到了地上”“朱朝陽覺得老陸的肺部一定裝了個冰箱,因爲他音樂可見她鼻子噴出一股冷氣”……

二是書中“biao子”是一個高頻出現的詞彙。雖說經典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等,也不乏人物爆粗口、講髒話的場景,但《壞小孩》裏,這一詞語反覆出現,用來指代王瑤與朱晶晶母女,周春紅、朱朝陽、以及普普等都這麼喊。

即便母女二人的人設令人厭惡,但從小孩子嘴裏不斷說出這樣的侮辱性詞彙,還是會讓人感覺有幾分不適。

到了《隱祕的角落》裏,髒話自然是被刪掉了,更重要的是,女性角色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王瑤插足別人家庭,對前妻及其所生兒子橫加指責,不讓丈夫對他們表達一點關心,甚至縱容女兒朱晶晶去欺負朱朝陽。

但她在得知弟弟王立因爲綁架朱朝陽,可能被判刑的時候,難得地向朱朝陽示弱,她讓丈夫向朱朝陽求情,不要向警察說實情。

這是她身爲姐姐對弟弟真誠的關心,可惜的是,如果能夠對朱朝陽母子稍微和善一些,恐怕就不會有那一連串的悲劇發生了。

相比於原著,劇版周春紅的戲份要更多,與馬主任的情感戲、逼兒子喝牛奶等場面都是書中所沒有的。

在劉琳的演繹下,是一個對兒子“控制慾”極強的母親,也是爲了兒子,甘願放棄自己幸福可能的女人。令人窒息的母愛,加上父愛的長期缺席,讓朱朝陽的“黑化”更加令人信服。

4、白鞋與蒼蠅:劇版細節設計上的巧思

作爲一部製作精良的推理劇,《隱祕的角落》裏隱藏了許多設計精妙的小細節。原著《壞小孩》在邏輯推理和情節設計上很流暢,但一些小細節確實不如劇版豐富。

劇中第一集就出現了“白鞋”,朱永平帶兒子朱朝陽去買鞋,試鞋的時候,他說起自己兒時的經歷:

他當時也有一雙類似的鞋,後來穿得很髒很破了,沒錢換新的,父親就給用鉛筆給他塗白了,看上去就跟新鞋一模一樣。但要是碰上下雨天就慘了,一地的白湯,舊鞋就現了原形。

看似漫不經心的一番話,也可以當做一種隱喻:罪行被包裹得再嚴實,也會有真相大白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完美犯罪。

白鞋的故事這裏只是個引子,後面還會反覆出現:

朱晶晶故意在朱朝陽鞋上踩的一腳,埋下了走向死亡的伏筆;

清晨起來,在門口給朱朝陽刷鞋的普普,既讓朱朝陽十分感動,從此放下警戒,也暗示她會一直守護朱朝陽的祕密;

最後一部分,朱朝陽一個人躲在衛生間裏洗鞋子,則很可能與他用日記“自我洗白”有關。

《隱祕的角落》中,各種“食物”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朱朝陽和父親喫的糖水裏,不經意間飛進了一隻大蒼蠅,是此時父子關係的真實寫照。

餐廳老闆按照慣例給朱永平打包了三份餛飩,朱永平拿到手裏,恍然想起女兒已經去世,他站在垃圾桶前邊哭邊喫餛飩的場景,也令人不由心酸起來。

周春紅對兒子的飲食十分上心,魚、牛奶、燒麥、餛飩,是她表達愛的方式,也是控制兒子的手段。與馬主任分手時,周春紅剝開青橘,忍着淚喫完,那時的感受大概就像酸澀的橘子一般五味雜陳。

客觀來說,《壞小孩》與《隱祕的角落》各有其出色之處,畢竟《隱祕的角落》的優秀劇情是建立在《壞小孩》的架構之上的,它的改編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錦上添花。

或許,兩者在內核上有本質的差異,《壞小孩》重在寫“人,特別是小孩可以有多壞”,就像紫金陳說的:成年人眼裏,孩子永遠是簡單的。他們根本想不到孩子的詭計多端,哪怕他們自己也曾當過小孩。

而《隱祕的角落》在寫“人之惡”的同時,也試圖刻畫更復雜的人性,或許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那段名言: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甚至惡人,要比我們想象中的他們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實我們自己也一樣。

如果看完《隱祕的角落》還覺得不過癮,不妨入手一本《壞小孩》,兩者對比來看,會有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用一頓外賣的價格,看推理故事中的詭計機關,感受懸疑迭起中的複雜人性,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上方鏈接下單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