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完不成任務的張騫,竟然意外的促進了民族融合,喫貨也能做大事

【引言】2013年9月,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建設,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暗淡了多個世紀之後,又一次登上歷史舞臺,綻放自己的光芒。路上絲綢之路開闢於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多次出使西域,奠定了路上絲綢之路的基礎。

西漢是我國曆史上比較輝煌的朝代,漢武帝時期更是兵強馬壯,算得上漢朝時期的最高水平。張騫出使西域正是基於國家強大的背景,畢竟弱國無外交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清朝。但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爲了征服匈奴,意外的做了旅遊博主,帶回了不少當地的特產,改變了漢朝的飲食風尚。

01一、漢朝的飲食結構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三公九卿制被漢朝沿用。而管皇室飲食的少府就隸屬於九卿之中。皇帝的私人廚房當然還是宮廷御膳坊,有太官、湯官、導官這三種官員負責皇帝的膳食。除了這些以外,還有管理後宮嬪妃的膳食官員,數量之多超乎想象。

皇家飲食起居奢華無比,民間百姓望塵莫及,但喫飯是每個人的需要,百姓們的生活雖然不奢侈,但飲食同樣豐富。西漢時期的飲食結構根據種類分爲四個不同的體系,蔬菜、水果、動物類、穀物類,四種體系缺一不可。

漢朝時期農耕文明已經非常發達,許多現代食用的食物已經得到了廣泛種植。穀物類有稻米、粟米、小麥和黍。動物類的品種就更多了,古人已經學會馴化野生動物充作家畜。《漢書·貨殖列傳》中記載了不少可食用的動物,大致可以分爲三類。第一種是屠宰好的肉類:豬肉、牛肉、羊肉、狗肉,甚至還有兔肉;第二類則是活禽,雞、鴨、鷓鴣、鵪鶉;第三類是生鮮,有螃蟹,各種魚類,蝦子。

蔬菜類也比較豐富,芋頭、竹筍、蓮菜,葵菜、芥菜數不勝數。水果也不少、雪梨、大棗、楊梅、柿子,橙子。它們共同爲漢朝的飲食風尚提供了基礎。漢朝時期一些基礎的調味料已經存在,油、鹽、醬、醋、糖四味俱全,蜂蜜和豆豉也逐步進入飲食體系。

02二、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不止妻兒還有種子

漢武帝時期兵強馬壯,漢武帝本人又有雄心壯志,想立下一番大功業。匈奴總是來犯,這是漢朝歷代最讓統治者頭疼的問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決定派一個人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一同圍攻匈奴,徹底解決這個漢朝的心頭大患。

人選很快定了下來,長安人張騫得到了這份差事。張騫原本就喜歡遊歷四方,這份工作正和他意。沒想到的是去往大月氏的路途非常遙遠,還沒到大月氏就被匈奴抓住了。匈奴囚禁了張騫,這一囚禁就是整整十年,張騫苦中作樂,一邊放羊一邊成家,在匈奴娶妻生子。

張騫靠着放羊時觀測地形,終於找機會逃離了匈奴。不僅帶走了妻子兒女,還帶走了一包匈奴農作物的種子。張騫被囚禁了十年,依然沒有忘記漢武帝的囑託,他帶着妻兒繼續向西,到達大宛。大宛的首領早就想與漢朝結好,好生招待了張騫一家,臨走時又送了張騫不少特產和一匹大宛駒。這個大宛駒比當時中原的馬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就像是轎車中的勞斯萊斯。

張騫繼續向西,終於到達了大月氏,但十多年都過去了,大月氏與匈奴相安無事,不願意再冒險,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希望說服大月氏,但大月氏的國主態度堅定。張騫見沒有轉圜的餘地,索性遊歷大月氏,又收集到了不少特產。

一年之後,張騫決定打道回府,沒想到又一次被匈奴抓住,又被囚禁。也許是一回生二回熟,這一次,張騫只用了兩年時間,就順利的逃出了匈奴,回到了漢朝。

一別十三年,漢武帝又一次見到了張騫,得知大月氏不願出兵,漢武帝氣惱不已,但也無可奈何。張騫拿出他帶回的特產,一樣樣的解釋,還獻上了駿馬和自己繪製的西域地圖,雖然沒有完成任務,漢武帝還是嘉獎了張騫。

張騫帶回的特產,有葡萄、胡椒、大蒜、黃瓜等蔬果,這些蔬果經過推廣得以廣泛種植。漢武帝仍舊放不下攻打匈奴,又一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與烏孫國聯盟共商大計。張騫這一次非常順利,但烏孫國國王並不願意冒險,只留下了漢朝的禮物。張騫見對方沒有結盟的意願,只能放棄,又一次幹回了老本行,將烏孫國的特產帶回漢朝。他這一次帶回了孜然和琵琶,還有波斯的地毯。

03三、民族飲食的碰撞與融合

張騫雖然兩次都沒能完成任務,卻帶回了不少塞外的特產,改變了漢朝一部分的飲食結構。漢朝百姓將這些塞外食材與原本的中原食材結合,製造出了不少新的美味。比如用西域傳入的葡萄加上中原的釀酒技術,甘甜的葡萄酒應運而生。又比如將孜然灑在肉上燒烤,用胡椒等香料煮火鍋,這些從西域引進的特產,都爲漢朝的飲食豐富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止如此,中原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傳入塞外,比如中原的粟米傳入西域之後,西域人將它磨成粉,就成了西域人最主要的主食—胡餅。中原的釀酒技術也傳入了西域,西域人用本地的葡萄釀酒,醇香濃郁遠勝中原。

【結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尋找盟國共同攻打匈奴,卻不想兩次都以失敗結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張騫在漢朝與西域之間往來,帶動了兩邊飲食文化的交匯,進一步提升了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戰爭只能得人得地,而民族文化的融合卻能讓西域子民的心逐漸歸於中原。

《史記·大宛傳》

《史記·張騫傳》

《漢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