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比如2018年職工平均工資比20年前漲了10倍,而房價過去20年,整體平均只漲了近4倍。靈魂拷問:購房者爲啥還是買不起房?“千萬買房俱眼紅,全民炒房一窩蜂。華夏六百六十市,多少房價煙雨中”,鐵口斷房改唐代杜牧《江南春》詩作一首,以饗讀者。

當一個人把夜晚的時間利用起來,就意味着他的時間比別人多了一倍;當別人把掙工資的時間投入到房地產,就意味着他的財富比別人多了九倍。毋庸置疑,炒房確實是“躺賺”的最好路徑。當然,這是在疫情之前。

疫情之後的房地產市場大家都看見了。先是各種“紓困”政策“給氧”,然後是各種金融機構“輸血”,再是各種人才落戶購房補貼“滋補”,硬生生地把一個要倒下的房地產給整得身體倍兒棒,喫嘛嘛香。

去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是9287元,今年前5個月,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均價是9500元——房價還是漲了……把世界都折騰得夠嗆的黑天鵝,在房產面前都是沒招沒招的,甚至不得不繞路而行。

前5月的房地產投資數據顯示,和一季度22個省、市、自治區增速爲負相比,今年前5月已有22個地區轉爲正增長。更有專家和業內人士向媒體證實,下半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依然還有上升空間。是不是有一種房產復甦“坐高鐵”的提速感,以及房企房價正要磨刀“割韭菜”的既視感?

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比如上層的政策、金融的貨幣、市場的土地、購房的人口等都是互相影響並且共同促進的。房價上漲不能都是開發商的原因,作爲買賣雙方,購房者對買房,不,是對炒房的熱衷也是一大助力。

人人都有一張明面上的身份證,身份證可以上網、出行、住店、繳費。而實際上,許多人更想得到的是另一個以房產作背書的身份證明。有了這個身份證明,我們就能在城市落戶,能娶到心儀的姑娘,孩子能上重點學校,醫療能享受更好的待遇,更重要的是,錢放在銀行會變貶值,而買房,甚至是多買幾套房,是過去二十年所有人公認的最保值增值的途徑……

有錢你叫男子漢,沒錢你叫漢子難。我們不拜金,但是我們需要擁有它。那麼,還有什麼比炒房更能直接快速地擁有金錢呢?專業炒房二十年,一直都被模仿,從來未超越。

然後,全民炒房的結果出來了:20年間,房企共銷售了130億平方米商品房,按照戶均90平米計算是1.44億套房,根據權威部門“其它所有類別的房產是商品房的4倍”的提法,我們現有房產7.2億套,再根據西南財大研究結果,“我國平均空置率20%以上”的數據運算,結論是,我們現有的空置房數量是1.5億套!都有房子了,你再炒房,把房子沒給誰啊?

可是,房產市場就是這麼神奇。在有供需矛盾的時候,房產是稀缺資源,房價大漲,在沒有供需矛盾的時候,製造供需矛盾(現在房地產專家新說法,叫“供需錯配”),房價也要漲。

而地產大佬潘石屹好幾年前就說過“北京有人買了100套房”。原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也表示,北京6環內空置房數量約100萬套。媒體更是報道過,北京最大小區天通苑有30棟樓已空置10餘年。而截至5月份,一百個監測百城的商品住宅庫存量已經高達56871萬平方米。

樓市供需兩旺。在“購房需求集中釋放”的說辭的掩護下,“千人搖”“萬人搖”“六萬人搖”屢見不鮮,日磬盤、秒光盤司空見慣。但是,當所謂的“報復性買房”釋放完畢,就像三四線城市棚改過後的一地雞毛,誰來收拾?甚或是,樓市的這種紅火是有多少房產中介的託和開發商的白手套參與在裏面進行的“同行的襯托”?

購房者買不起房的原因很簡單。在炒房的大力扶持下,我們的房價收入比是9.3。也就是房價是收入的9.3倍。問:爲什麼要“炒房”?答:沒有任何職業比炒房更賺錢!當房產專家又在拿下半年房產復甦提速說事兒,當房企房價提刀準備割韭菜的當口,掙3000塊錢一個月工資的購房者還有啥心思操9500元一平米,還是均價的房子的心呢。就說一句吧:打擾,告辭!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房價,鐵口會斷房。”我是鐵口斷房,今天的房產信息的心得分享就是這樣。感謝老鐵們的品鑑。特別提示:看完文章,務必點贊轉發關注,好運自然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