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曉明這句懟美國的話,竟被美媒翻成…)

美國媒體涉華新聞報道的翻譯準確性越來越令人“捉急”。前有《華爾街日報》蹩腳直譯華爲CEO任正非的形象化語言,如今《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華郵》)又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7月1日的講話添油加醋,欲在香港國安法問題上抹黑中方“無視規則”、“傲慢”。

在當天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張曉明副主任批評美國針對香港的制裁是強盜邏輯,警告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他的中文原話是:

當然我們也不是嚇大的。中國人看別人臉色,仰人鼻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外交部我們不是嚇大的這句話 美媒卻翻譯成了...

國務院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張曉明(左)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右)1日舉行發佈會

然而,在《華郵》7月2日這篇報道中,該報兩名記者(包括一名華裔)卻如此翻譯張曉明這段話:

“我們當然不害怕,中國人在乎別人想法、欽慕他人的時代已經過去,永不復返。”

外交部我們不是嚇大的這句話 美媒卻翻譯成了...

這篇文章除了老調重彈“言論自由”話題外,最主要的觀點就是炒作中方推動國安立法背後的“現實政治思維”,即“中國如今認爲沒必要遵守早年弱勢貧窮時簽署的國際條約”。文章一廂情願地認爲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規定英國對迴歸後的香港負有“義務”;同時又抹黑中方有“長臂管轄”權限,可能“戕害”踏足香港的批評人士。

爲佐證上述觀點,作者通過這段誇張的曲譯,強行暗示中方“無視國際規則、我行我素”,就差說出“濫用司法”,哪怕現實中最擅長干涉他國內政、借“長臂管轄”肆意在第三國抓人的正是美國。

兩相對比之下,《華郵》翻譯的生硬與以偏概全可謂一目瞭然。然而截至本文發稿時,文中的錯誤非但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反倒令反華人士“如獲至寶”。

比如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副組長、叫囂向香港“派出聯合國特使”的德國綠黨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就“攥”着《華郵》的描述,在社交媒體上批評這一表態“愚蠢”,“不在乎他人想法會令你失敗”。可他與一幫起鬨的網民全然不知自己在以訛傳訛。

部分網民提醒,這裏因翻譯問題出現了理解偏差。有人解釋,“看人臉色”字面意思是“不斷關注對方面部表情,盡最大努力取悅他人”。還有人說,考慮到“仰人鼻息”等用語常常與中國近代歷史背景密切結合,西方人不應該指摘其用法。

英國《金融時報》駐華記者湯姆·漢考克也認爲《華郵》“似乎是誤譯的始作俑者”。他對翻譯提出修改,並強調了其中“奴顏屈膝”(subservient)與“取決於他人突發念頭”(on the whims of others)的一層含義。

外交部我們不是嚇大的這句話 美媒卻翻譯成了...

外交部我們不是嚇大的這句話 美媒卻翻譯成了...

有網友提醒包瑞翰換個更好的翻譯

外交部我們不是嚇大的這句話 美媒卻翻譯成了...

值得一提,原文兩名作者分別是《華郵》報道中國商業與經濟的美國華裔竇伊文(Eva Dou),以及報道東南亞新聞的新加坡記者、自稱“熱愛熊貓”的馬哈塔尼(Shibani Mahtani)。

曾在《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7年、能講普通話的竇伊文,顯然應該完全理解這段翻譯的內容。可她7月2日還轉載了公共廣播公司(PBS)記者施弗林借這句被曲解的譯文大做文章的推文:“如此具有揭示意義”,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

外交部我們不是嚇大的這句話 美媒卻翻譯成了...

原文作者、《華盛頓郵報》記者竇伊文(左)與馬哈塔尼(右)

而有網民形容,兩名原作者的翻譯“完全是一場災難”,並認爲她們是“故意如此翻譯並誤導讀者”、傳播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這些記者就是想要對外國讀者構建關於中國與中國人民的一套特定的敘事及形象。”

相關推薦
  • 美圖謀阻擾涉港國安立法 外交部:中國不是嚇大的!
王牧青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郭涵 責任編輯:王牧青_NB12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