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夠住了嗎?這可能是一個永遠都在詢問的話題,30年前人們在問,30年後人們依然在問。雖然都是問,但是住房條件卻大大不一樣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一是人們的住房需求不斷改變,二是可能真的房子大量存在着,卻並沒有到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身上,導致調配不均。

事實也證明,從數據看,中國住房需求應該飽和了。前不久,央行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爲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爲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爲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爲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去年,官方也披露,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70年前的8.3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這也是官方正式表態我們的住房成果,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到了比較飽和的程度,倒不是說不用發展了,而是說從總量上夠住了。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論壇上解讀中國房地產稱,人均住房面積50平方米,年建設量17億平方米,實際上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天花板。

該如何理解天花板?按照老百姓對房子的追求程度,那是相當缺啊!無論是房子的量,還是房子的品質,其實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認爲,房地產就像青春期孩子,儘管當下有問題,但並不妨礙他的成長空間,未來不可急躁冒進,應該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而人們對房子的需求不僅僅是多蓋房子,更應該是對房子的品質追求。

所以,天花板更多是一種總量層面上的意義。這就不難理解很多人覺得自己被平均的現實了。

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曾表示,中國房地產大拆大建時期已過去;中國人已不缺房子,戶均比已達1.05;人均居住面積達36平,和日本水平差不多;核心問題在於住宅產品供應和人口變化之間的實際差異巨大。

所以,我認爲,我們的房地產已經要換擋了,從國家對房地產的定調也不難看出,不會再搞大拆大建,而應該是加快現有存量市場的合理分配。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更表示,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曾只有5.7平,舒適度不高,因此,房地產是剛需。現在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37平,“這和發達國家的水平一樣”。“到今天爲止,不是剛需了”。意思是房子非常多,中國的住房已經嚴重過剩。

的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房子,這就是問題所在,蓋了那麼多房子,都哪去了?房子總量不缺,那就看該如何通過市場的手段去調配了。蓋再多的房子只要人們的觀念沒變,炒房者就會利用這一點製造緊缺。只要剛需被炒房者牽着鼻子走,他們就有利可圖。

還有一點,那就是開發商空手套白狼的本領也讓炒房者鑽了空子。黃奇帆指出,開發商如果拿100億造房子,可能95%都是借來的錢。因此房子一造好,就必須在兩三年裏都賣掉,賣掉以後把債務還掉,還掉以後賺的錢大概是整個開發價格的三分之一。

也正因爲這樣,往往開發商都是通過空手套白狼,套完就跑,無暇顧及後期的運營,賣完拉倒,所以很多問題就暴露了。正因爲開發商95%的錢都是借來的,他們也不會珍惜,甚至更把利益體捆綁在一起,共同爲房價搖旗吶喊。

老百姓的住房該如何解決?一定是市場和保障共同完成。房子總量那麼多,那麼多閒置,一定有市場或財稅的手段把這些房子逼向市場,成爲有效供給。房地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不是高房價的春天,而應該是老百姓的住房春天。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應該從考慮“住”的角度入手,過去蓋了那麼多房子,到底有多少用來住?即使用來住的房子,又有多少體現了質量和品質的升級?

所以房子缺,缺的是好房子,缺的是大家住得起的房子,不缺的是現有的房子總量完全可以滿足現有的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