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中國航空研究院一篇《奮戰“雙過半”,航空工業綜合所某新型戰機技術基礎專項全力以赴保節點》的文章成了各路媒體關注的焦點。文章明確指出:綜合所“某專項團隊”戰勝疫情影響,科學開戰復工復產工作, “以確保‘新一代戰鬥機首飛’節點在2021年完成”。文章還透露了飛機的技術狀態和協作單位(成都29所、301綜合所,601抓總)。

儘管601所的新飛機已經不是個祕密,但是說來就來還是讓人頗爲感慨的

對於關心我軍航空工業的讀者而言,有關下一代戰鬥機平臺,以及下一代戰鬥機平臺子系統比如WS-19發動機的消息很多,但是誰也沒見過官方微信號公開透露某型戰鬥機首飛節點。因此,這種消息或多或少讓人有一種別樣的感慨,也讓人回想起2011年1月份718工程首飛時的震撼感。

相較於當年的殲-20,至少新一代戰鬥機平臺發動機項目消息比較多,而且也比較順利

當然,很多人也推測本文中的新戰鬥機是沈飛目前負責的諸多“側衛”系飛機又一新改型。這種推測也並非是沒來由的。現在我國空防壓力大,特種機、艦載機短腿嚴重,因此目前601所負責的項目比較多。算上這個新一代戰鬥機項目的話,601所目前負責至少3個大戰鬥機項目:殲-15電子戰型號、殲-16的電子戰型號、以及所謂的“海四代”。

這篇稿件還提到了成都29所,成都29所是中航工業旗下的電子戰研究所,負責電子對抗方面的等項目,因此涉及到沈飛新銳電子戰戰機的可能性會更大。不過,目前殲-11B的改進型號已入列一線部隊進行試裝,殲-15和殲-16的電子戰型號飛機也已經在幾年前就完成了首飛,而殲-15電戰型號甚至也已經在興城艦載機基地進行了試裝。因此,我們至少可以判斷,文中新一代戰鬥機,更可能是一款全新的平臺,由601所負責。考慮到海軍003項目的順利進展,我們甚至可以推測這款飛機是一款五代艦載機。

相較於殲-20平臺,海軍對於中型平臺更感興趣

而說到目前601的項目,就不得不提存在接近10年的“鶻鷹”了。“鶻鷹”項目從廠所的技術驗證機,變成呼籲外國投資的外貿四代機,然後變成航空工業的技術測試機,最後變成解放軍自用的型號,確實走過了一段比較傳奇而又艱辛的里程。

對於中國人來講,像“鶻鷹”這樣的“科研驗證機”確實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產物。過去中國空軍比較窮,各種子系統的試驗只能在已有的型號原型機平臺上進行。比如沈飛的殲-8和後來的52X系列殲-11,很少能像美蘇航空工業那樣製造大量X系列原型機進行概念測試。我國這種窮慣了的戰機研發經驗也自然而然讓廣大讀者將目前狀態的“鶻鷹”和海軍立項的五代機聯繫起來,誤解下一代艦載機技術指標,最終得出“鶻鷹不行”等一系列結論。

最終狀態的鶻鷹已經開始測試雷達、航電等先進設備

但科研驗證機畢竟是科研用的,和戰鬥機原型機差距很大。目前“鶻鷹”不管是1.0版本、2.0版本,還是去掉空速管的2.0項目,都擺脫不了“科研試驗機”的桎梏。這三款試驗機的作用,大抵和心神,X-35等試驗機一樣,主要用於驗證概念,進行飛機子系統、製造工藝和初步的氣動外形驗證。

根據601所公開的論文,1.0在試飛過程中主要測試了“3D打印機身承力框架”、“增材製造技術”、“一體化複合材料機身背部蒙皮”等複合材料技術。而2.0的兩種狀態則進一步測試了包括內彈倉、隱身修型、以及航電、數據鏈、火控等一系列更先進的子系統。總體來說,鶻鷹1.0到2.0再到2.0改進型,更加接近於從YF-17到F/A-18,X35到F35原型機一樣的艦載機設計演變過程。我們今天熟知的2001號“殲-20”,雖然其技術狀態相較於今天“鶻鷹”要成熟一些,其實也是718工程的驗證機。

至於“鶻鷹”和所謂“2021年新飛機”的關係到底有多大,那肯定是有關係的。但海軍立項新飛機肯定是以各項指標爲準,如果“鶻鷹”的老平臺能夠達成海軍既定目標,那麼新飛機就很有可能是傳說中的3.0。如果“鶻鷹”作爲一款較爲老舊的科研測試平臺達不到海軍定下的技術指標,那麼新飛機肯定是立足於新平臺的。

但無論如何,601所在“鶻鷹”原型機中展示的部分概念和子系統,如雙中推矢量發動機、常規佈局、重視光電系統等概念,肯定會應用到新飛機上。這也讓我們不難推斷這款新型戰機的具體戰術指標:一款飛行性能更好的F-35C。

得虧當今美國人沒有冷戰那麼武德豐沛,F-35C系統的延宕也爲海軍用同指標飛機立下了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