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總是與中原王朝“共同成長”,例如秦漢與匈奴,魏晉與柔然,隋唐與突厥等等,這些國家在與中原王朝相處的過程中,或者和平,或者戰爭,又或者和戰兼備,令人中原王朝十分頭疼,比如突厥這個國家。

中原三國和草原突厥

首先突厥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擺脫蠕蠕(即柔然,爲內蒙古草原上一個汗國)“鍊鐵奴”這個身份,之後才能贏得民族獨立。而柔然在經歷反壓迫戰爭後,實力早已今不如昔,於是公元552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出兵攻打柔然,在懷荒(今河北省張北縣)以北大敗柔然,之後以漠北爲中心在額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政權。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崛起後的突厥在與中原王朝上演的複雜、微妙的“三角戀”中,它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尤其它分裂後的東突厥與西突厥,卻因爲“塑料友情”,讓它的強大曇花一現。首先捋一下突厥大“BOSS”之間的關係

首先突厥的開國皇帝叫阿史那土門,他在滅了柔然之後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沿襲“父死子繼”,其子科羅繼任可汗,自稱乙息記可汗,然而他在位僅僅一年,便病死,而且由於兒子年幼,無法攝政,於是將可汗讓給他的弟弟阿史那燕都,史稱木杆可汗。或許連科羅自己都沒想到,此舉成爲日後突厥汗國分裂爲東、西兩部分的禍根。

木杆可汗在位期間,版圖擴大,盛極一時,而此時中原王朝的北周和北齊這兩個分治北部中國的王朝卻無力對抗突厥,經常受到來自突厥的掣肘及欺壓。對於他的強大,《周書》卷五十《突厥傳》是這樣記載的:“其國富強,有凌轢中夏志。朝廷既與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者,常以千數。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

就是說,突厥富強起來以後,開始有了凌駕於中原王朝的意思,而且每年還要朝貢,在京師的突厥人,還要受到優待,這導致當時在京師的突厥人,有幾千人。而在木杆可汗死後,他並沒有按照“父死子繼”的傳統,而是將可汗位傳給了他的弟弟佗鉢可汗,佗鉢可汗臨終前,因爲長子庵羅沒有雄才大略,所以佗鉢可汗也想仿照自己的哥哥將汗位傳給弟弟大邏便,但是因爲其他幾個兒子的反對,最終庵羅還是做了大汗,這就引起了弟弟大邏便的不滿,四處辱罵庵羅,於是庵羅一氣之下就把大汗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沙鉢略。

突厥可汗繼承關係

沙鉢略是一個很有手段的政治家,他繼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庵羅封爲“第二可汗”,把大邏便封爲“阿波可汗”,就這樣平息了叔侄之間的爭鬥,算是穩定了政局。但是看到上面的關係表,大家會看到一個叫“達頭”的名字,彆着急,這個人物很重要,而故事我們就先從突厥第四代可汗佗鉢可汗說起。突厥與北周、北齊的“三國演義”

話說柔然被打敗之後,突厥已然成爲了漠北的草原之主,而當時南方的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則取代了西魏,這兩個國家對於突厥可是各有自己的算盤。

1,北齊蓄意聯弱以制強

北齊是由東魏權臣高歡次子高洋所建,在公元550年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曾一度與柔然互相攻伐。突厥崛起後,高氏掌權者扶持苟延殘喘的柔然,以達到聯弱以制強的目的,希望在北方的草原上,維持兩強相爭的狀態,以維持北方的疆域穩定,與此同時,也想憑藉強盛的國勢,迅速擊敗北周,成爲中原王朝的霸主。北齊此舉,突厥人自然恨的咬牙切齒,當然也爲北齊日後被北周和突厥聯合所滅埋下了禍根。

北齊太尉徐顯秀墓壁畫

2,北周則蓄意拉攏突厥夾攻北齊

北周是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的政權,而此時對於北方的柔然和突厥兩個政權,宇文氏掌權者認爲柔然既然敗了,但是你北齊還想拉攏他制衡突厥,那是不可能的,於是秉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北周向突厥示好,它的目的在於拉攏突厥,制衡北齊,北周爲何會有此舉呢?主要是在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發生的六鎮起義之後,北魏遺產所剩不多,更何況從北魏分裂出來的西魏,實在是國力很弱。

北魏六鎮

總的來說,北齊與北周的實力相差很大。當年六鎮之亂後,北齊高氏得六鎮之五,大體控制關東大部分地區,地廣民多,無論是在領土面積、經濟實力、兵力等方面,都碾壓北周,而宇文氏控制的北周政權,處於中原腹地,分別被突厥、北齊、党項、陳朝所包圍,實在是形勢所逼。

3,強大的突厥兩面受益,實在氣人

“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即北齊和北周)孝順,何憂無物邪?”(《周書·突厥傳》)佗鉢可汗說的這句話是爲了強調他對中原王朝的優越感以及傲慢態度,但不能將此單純理解爲突厥要通過掠奪、歲幣等手段來滿足極盡奢華的生活,可見在這三國當時的力量對比關係。

公元553年,柔然徹底被滅,北齊不得不向突厥妥協,於是互相激烈競爭的北齊和北周爲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向突厥提供物資援助或締結婚姻關係來獲得突厥的歡心。

其實突厥在成爲草原霸主後,就已經有實力影響到中原的局勢,但是對於以經濟脆弱,並以遊牧生活爲主的國家來說,突厥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旱災、霜雪等自然災害,畢竟自然災害也是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之一。因此突厥在強大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征服中原王朝,而是兩面受益,增強國內的物質基礎,以謀求更好的經濟發展。在複雜、微妙的“三角戀”中,突厥採取聯弱以制強的策略

突厥作爲北方草原霸主,既然可以影響到中原局勢,那麼主動權就在它的手裏,而從本國利益出發,掌權者也在不同的時期採取不同的策略,其中最主要的策略便是聯弱以制強,誰弱它跟誰一夥。

1,東強西弱,突厥聯周抗齊

這一階段大抵發生在木杆可汗在位時間,即公元553年~572年,因爲上面我們說到,在經濟實力各方面,北齊都碾壓北周,所以北周與突厥的聯合可以說是必然的。

對突厥而言,擺脫“鍊鐵奴”這個身份,得到中原王朝認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北周而言,在與北齊的對抗中,本身實力已經處於下風,同時周圍的吐谷渾、陳朝都是強齊的盟友,所以突厥在得到北周的援助後,不遺餘力的幫助北周對抗這兩個勢力。比如在公元556年,木杆可汗襲擊吐谷渾,並借道北周,這便是對北周的間接幫助。

敦煌莫高窟-馴馬圖-北周

另一方面,突厥還直接參與到與北齊的對抗中,比如北齊天保年間,突厥襲擊了幽州、燕州等地,而後又在公元663年,聯合北周攻伐北齊。

總的來說,突厥通過消滅吐谷渾等勢力,解放了北周的束縛,又通過直接的軍事行動打擊北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周弱齊強的局勢,使用的策略便是聯弱以制強。

2,西強東弱,突厥聯齊抗周

這一階段大抵發生在佗鉢可汗在位時間,即公元572年~581年,這時的北周在周武帝的英明領導下,實力迅速增長,而北齊的統治者日趨昏庸,國力不斷下降,實力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雙方實力的對比,讓突厥改變了對兩國的策略,那就是聯齊抗周。

周武帝,從傀儡皇帝到亂世雄主

公元573年,突厥向齊派遣使者,轉達求婚的意圖,對北齊的偏袒顯而易見,另一個原因是,佗鉢可汗崇尚北齊的佛法,相反,北周卻舉國滅佛,因此在思想文化上,佗鉢可汗也不認同北周,也多次幫助北齊對抗北周,甚至直接進攻北周。宣政元年四月, 他鉢遂入寇幽州。即便,北齊在與北周的戰爭中失利,突厥仍然扶持北齊的殘存勢力,成爲北齊的避難所,所以突厥在這一時期實行的策略是聯齊抗周,只不過爲時已晚。

3,東西勢均,突厥又加以干涉

總的來說,東西勢均力敵,周齊便不敢輕易發動戰爭,而這一時期戰事減少,對突厥來說又不是好事,所以當東西雙方緩和時,突厥又加以干涉,坐享漁翁之利。突厥東西分裂,並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出現了逆轉

公元581年,北周皇族宇文氏的外戚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而這時沙鉢略如願的登上可汗位。沙鉢略一上位,便開始制定對隋的戰爭策略。爲什麼會與隋處於敵對關係呢?答案是膨脹了,原因很簡單,隋朝的前身是北周,突厥與北周曾有過軍事合作,可以說對北周的軍事實力瞭如指掌,而隋朝新立,想必根基也不穩,所以對隋採取戰爭策略。而對隋採取戰爭策略的另一個原因是原北周的公主遠嫁突厥,因爲自己的宗室被楊氏所取代,於是心懷怨恨,鼓動突厥可汗以“匡扶北周”的名義,對隋朝用兵,於是這也給了突厥進攻隋朝的藉口。

開局的戰爭並不像沙鉢略想的那樣順利,反倒是隋朝對突厥使用了“反間計”,而策反的不是別人,正是上面提到的達頭,“陳太建十三年,隋文帝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詣達頭,賜以狼頭纛(音同到,古代指帝王車輿上的飾物)”。如此反間計,使得突厥的進攻失敗,甚至當突厥向南直逼長安的時候,達頭卻堅決地撤兵了。

與此同時,突厥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先前提到的繼承未遂的大邏便,即“阿波可汗”,也受到隋朝的收買。大邏便雖然拒絕,但是沙鉢略認爲他已經不忠,於是將大邏便的手下以及母親全部殺死。大邏便知道後憤怒不已,投靠了本就對沙鉢略抱有敵意的達頭。於是,突厥內部的鬥爭愈演愈烈,分裂趨勢漸近。

公元583年,達頭聯合和大邏便向沙鉢略正式開戰,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這個曾經叱吒草原的霸主,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正是逆轉。東突厥與西突厥的“塑料友情”

隋朝在公元589年滅掉南朝陳,統一了整個中國,變得越發強大起來。而突厥則在東西分裂以後,陷入更大的動盪之中,不僅分爲東西兩部,而且還在進一步細分下去。

沙鉢略在位沒多久,就在征戰途中陣亡了,即位的是他的弟弟被稱爲“都藍可汗”,而都藍可汗在公元593年拒絕了隋朝的聯姻,表面與隋朝正式決裂,因此隋朝在穩住都藍的同時,又扶持了沙鉢略的兒子阿史那染干,扶持他爲突利可汗。

公元599年,隋文帝將來到隋朝的突利可汗重新冊立爲啓民可汗,又將義成公主下嫁給啓民可汗,就這樣隋朝又用了一手“美人計”,就把突厥內亂的漩渦,再一次攪渾。

而在這個時間段,東突厥的可汗是沙鉢略之子阿史那染干,被稱爲啓民可汗,西突厥則是達頭可汗。這時我們再捋一下形勢:啓民與隋朝是盟友,啓民與都藍、達頭是敵對關係,原先敵對的都藍和達頭現在是盟友關係。

因爲爭權奪利和隋朝挑撥,此時的突厥,陷入了長期內鬥分裂,而分裂出來的也都是“塑料友情”,彼此互相利用,讓人不禁感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它的強大終究敗於東西突厥的“塑料友情”

突厥的分裂,以及嚴重的內部問題證明,少數民族也是極具“正統觀念”的。啓民是突厥可汗一脈的正統,屬於王室血脈,而達頭則是沙鉢略的臣子,屬於外人,他自立可汗,實際上是難以服衆的。自達頭可汗開始,突厥就出現了明顯的東西之分,東突厥是王室正統,西突厥是自立門戶,內鬥不止,便意味着它的強大終究成爲過去。“突厥本一國,中分爲二,每歲交兵,積數十歲而莫能相滅者,明知其勢敵耳。然啓民舉其部落百萬之衆,卑躬折節,入臣天子者,其故何也?正以切恨可汗,不能獨制,欲借兵於大國,共滅可汗耳。”——《資治通鑑·隋紀·一八一卷》

雙方每年都有交戰,持續數十年也沒能消滅對方,即便啓民可汗入朝進拜天子,也未能消滅對方,可惜突厥雖然地廣、人多、勢衆,但是它的強大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總結有以下三點:

內部問題嚴重。我們知道突厥是鐵勒諸部之一,後來好不容易取得了特勒的領導權,但是自己的內亂,導致鐵勒諸部的反抗,再也無法深入統治,是它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合理的分配製度,導致山頭林立。遊牧民族並不是一個整體,它是由很多小的部落組成,而每個小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突厥正統在自己獲勢時,扶持了與自己關係較好的部落,註定分配不合理,達頭分立,便是表現之一。

突厥雖然強大,但是缺乏明確的繼承製度。在中原王朝“父死子繼”是正統,但是在突厥,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繼承製度,什麼兄弟子侄一樣可以繼承,如此,便增加了其他人的野心,爭權奪位內耗嚴重。

總之,當中原王朝的兩個國家在對峙的過程中,北齊由盛轉衰,北周由弱變強,但是突厥作爲草原的霸主卻沒有改變,因此周齊在爭鋒過程中,弱的一方會得到突厥的支持,而突厥也藉此影響了中原的局勢,儘管由突厥直接參加的軍事行動次數不多,但是北周前期的實力發展,有賴於突厥的直接或間接幫助。

而在中期的時候,周齊勢力均衡的時候,突厥爲了漁翁得利,又加劇了他們的對峙,如此行爲,卻減緩了中原的統一進程。

不過,精明的隋朝基於突厥內部的問題,成功離間了東西突厥,同時像隋文帝修治長城,做到了外部和內部的兩手抓,如此一來,確保了邊境安全和國內發展,只能說,“反間計”和“美人計”實在是高明。

而東西突厥的分裂,卻再一次讓隋朝與東突厥、西突厥之間形成了新版的“三角戀”,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果,因爲,中原出現了一個四海皆服的盛世王朝。

參考文獻:《北齊書•列傳•卷五十一•長孫晟傳》;《周書•突厥傳》;馮偉《突厥史》;王恩朝《論突厥與北周北齊的政治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