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一声沉闷的炮声,从隧道深处传了出来,随之,烟尘绕着洞壁肆意扩散,渣土在洞内到处弥漫,历久不散一一牛晶坪隧道于1970年10月正式开牛晶坪隧道需开挖约1公里长。初始由汾西矿务局承担主体施工,榆次县民兵团配合。1971年3月,铁三局三处二段、四段接管继续承建。

接管伊始,三处四段针对施工进度缓慢、现场窝工现象严重的现状,迅速对施工组织进行了调整,分两组施工队轮番作业:一连、二连负责出口开挖,三连、四连负责从进口挺进,进口和出口同时开工,两头夹击,中间会师。

铁三局三处四段退休职工刘元生在他的回忆录里,真实地描述了牛晶坪隧道施工的场景:

“洞内施工实行三班倒。头班从早四点到中午十二点,白班从中午十二点到晚上八点,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工人们都不愿意上夜班,特别是临近深秋。凌晨四点正是人熟睡的时候,工长一声“起床了,提前半小时叫醒大伙。工人们起床后洗一把脸,精神精神,穿上雨衣、雨裤,蹬上雨靴,戴上安全帽,拿起工具排着队,走进山洞各自的工作地点,开始一天紧张的施工。”时值孟冬,天气渐凉。牛晶坪山区一带早晚温差较大,山巅和山顶的温度截然不同。随着隧道越掘越深,洞内阴冷异常,空气越来越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川地带的一半。施工人员干一阵活后便须出洞去呼吸一阵新鲜空气。一天下来,除了体力的过度损耗,还有因缺氧造成的胸闷气短,头痛腿软。

对于山西各县民兵而言,内陆腹地的气候大家都已习惯了。而铁三局职工大都来自冬长夏短、气候干燥的东北,对北方山区的气候颇不适应。加之在隧道内施工时,通风条件不达标,土、尘、灰、碎渣石到处弥漫,洞顶、洞壁又经常漏水,所以施工时既需穿雨衣、雨裤、雨靴,又需戴安全帽、防尘面具,真可谓“全副武装”。

最难过的是冬季。光秀秀的黄土高原上,野外阴冷干燥,洞内却潮湿冰冻,遇上下雪天,被汗水、洞内潮气沁湿了的棉衣棉裤根本干不了,施工人员虽穿着棉衣棉裤却瑟瑟发抖,冷彻肌骨。

工期紧,任务重,榆次民兵团开始实行三班倒,不分昼夜、不计代价来保任务保进度。黄彩民兵连刘玉虎讲述了当时不惧苦累挑重担,奋勇攻坚抢任务的情“大家一天到晚都钻在洞里,每次放炮后,浓烟还未散尽,民兵们就顶着硝烟进去清渣运石。石粉在空气中飞扬,呛得大家直咳嗽,只好戴上口罩干活。一个工点下来,除了捂口罩的嘴外,全身都像裹了一层灰石膏。”

由于长年在隧洞内作业,尽管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不少施工人员还是吸入了大量粉尘,当时未感觉有什么不妥,只是时有咳嗽和嗓子发痒的症状。过了几十年后,这种因特种职业引发的砂肺病症才渐渐显现出来。

这是老区人民群众对太焦战备铁路的奉献和牺牲!

当时,参战的技术人员和各县民兵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这些后患,在他们心里,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3202”工程。他们最现实的心愿是完成每天分配的施工任务,最大的乐趣是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就地正法,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完成牛晶坪隧道开凿,最大的幸福是听到太焦“3202”铁路早日通车运营的汽笛声。

隧道不断向前延伸,山腹的压力感觉愈来愈大。

其时,别的工地上接连发生了两起人身伤亡事故。不利的消息让配合施工的榆次长凝、黄彩公社民兵既害怕又担心,担心正在开挖的牛晶坪隧道也发生塌方落石,害怕自个儿也摊上这样的事故,因而每次进洞施工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施工进程大受影响。民兵连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照这样下去,开凿隧道的进度肯定滞后,工期势必拖延!

遇险不怕险,越是艰险越向前

明明可以看到尽头的隧道口,却有着望不穿的黑色,像一只血盆大口,一丝丝吞噬着每个人的神经,恐惧,如同瘟疫般肆意地蔓延。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针对民兵思想的实时变动,长凝连在洞口不远处召开全连大会,既抓安全教育,也抓政治教育。民兵连长闫兔马重点强化民兵们的安全施工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大胆施工。他把大道理揉进了日常施工中,对着全连民兵问道:“大家看这隧道还打不打?”短暂的沉默后,是一阵爆豆般的回声:

“打!”

“咱们的任务就是打隧道,不打怎么完成任务?”

“必须打!”

......

“好,既然大家都说要打,那我们就不能怕事故,不能怕塌方,更不能怕进隧道。咱们都是经过挑选出来的基干民兵,既然来了就不能当孬种。现在就进洞干活,跟我走!”闫兔马边说边向洞里走去。

随着,民兵们一个接一个,跟在了闫兔马身后。

政治工作显示出了独特的效力。闫兔马后来在其回忆文章中,细致描述了当时民兵连汲取教训、防止事故的情形:

“我们针对事故认真分析,要求每个民兵写出安全保证书,订出个人安全计划。针对少数民兵存在的畏惧思想,实施了连干部跟班作业制度。思想教育一抓再抓,沉痛教训一记再记,安全制度一严再严,经过大抓特抓安全教育,同时辅之以一定的配套措施,使每位参战民兵都树起了安全作业即是生命保障的忧患意识,逐步消除了对阴暗隧道的恐惧心理,全连民兵的思想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变担心为用心,积极投身于隧道施工中。民兵们由最初的‘怕,到后来的“争’。

争着到导坑上挖凿施工,争着去消除'哑'炮'瞎'炮。大家重活累活不遗余力,工程进度日日刷新。”

年轻人的性格大都活泼好动,然工地上紧张、枯燥的施工生活,对他们来说不亚于一场煎熬。铁三局三处四段退休老职工王成斌,回忆起当年艰苦施工的情景时,非常感慨:

“施工人员站在用圆木和铁板铺起来的平台上,看着隧道里装满水泥碎石的翻斗车,由卷扬机钢丝绳顺着洞口用两根钢轨支起的斜面坡道,一车接一车的往上运。运到打拱处,翻倒在铁板上后,我们马上抓紧一锹锹地往隧道拱上甩水泥砂浆。为了保证质量,混凝土浇筑不能停,我们还要上到拱中捣固。一个班下来,人人从头到脚,内衣外套脖子身上,全都粘满了砂浆,累的浑身乏力。下工时,没有一点力气,冷风一吹,那叫一个透心凉。”

铁三局三处二段退休职工孙玉武,当时负责牛晶坪隧道出口的现场施工机械维修。说起修理机械的经历,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现场:

“隧道内有一台从其他工地调过来的电动凿岩机,由于设备陈旧,传动轴经常发生故障。一天夜里,已是9点多钟,工地搅拌机出料口的传动轴发生滚轴现象,工友控制不了斗门,见状我马上采取临时措施。拆下传动装置,用工地的值班电话接通修配所说明情况后,就带着残件赶忙下山。从工地到修配所足有七、八华里山路,我小跑着用了不到半小时就赶到修配所,协同待命维修的同志马上对残件进行加工。制作完后,已是凌晨一点钟了。我也顾不上休息,带着加工好的配件赶忙返回工地,连夜安装,重新调整了程序,搅拌机又恢复了正常。”怀着满腔的赤诚,履行应尽的责任,工人、民兵协同作战,万人操弓,目标同向,共发一天。

10米,20米,30米…数字在不断刷新,隧道在不断延伸。这是施工人员战绩的展示,也是铁战民兵心系国家大局至上的鲜明标志。

1972年6月10日,下午4时许,随着凿岩机粗壮镐头的突进,“噗通”一声,牛晶坪隧道终于贯通。负责进出口开凿的二、四段参战人员,从贯通的豁口钻了过来,成功地在洞内胜利会师。工人、民兵们相互拥抱着、欢呼着,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图文来源《太焦记忆》作者:曹俊 编辑:邓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