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一聲沉悶的炮聲,從隧道深處傳了出來,隨之,煙塵繞着洞壁肆意擴散,渣土在洞內到處瀰漫,歷久不散一一牛晶坪隧道於1970年10月正式開牛晶坪隧道需開挖約1公里長。初始由汾西礦務局承擔主體施工,榆次縣民兵團配合。1971年3月,鐵三局三處二段、四段接管繼續承建。

接管伊始,三處四段針對施工進度緩慢、現場窩工現象嚴重的現狀,迅速對施工組織進行了調整,分兩組施工隊輪番作業:一連、二連負責出口開挖,三連、四連負責從進口挺進,進口和出口同時開工,兩頭夾擊,中間會師。

鐵三局三處四段退休職工劉元生在他的回憶錄裏,真實地描述了牛晶坪隧道施工的場景:

“洞內施工實行三班倒。頭班從早四點到中午十二點,白班從中午十二點到晚上八點,夜班從晚上八點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工人們都不願意上夜班,特別是臨近深秋。凌晨四點正是人熟睡的時候,工長一聲“起牀了,提前半小時叫醒大夥。工人們起牀後洗一把臉,精神精神,穿上雨衣、雨褲,蹬上雨靴,戴上安全帽,拿起工具排着隊,走進山洞各自的工作地點,開始一天緊張的施工。”時值孟冬,天氣漸涼。牛晶坪山區一帶早晚溫差較大,山巔和山頂的溫度截然不同。隨着隧道越掘越深,洞內陰冷異常,空氣越來越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川地帶的一半。施工人員幹一陣活後便須出洞去呼吸一陣新鮮空氣。一天下來,除了體力的過度損耗,還有因缺氧造成的胸悶氣短,頭痛腿軟。

對於山西各縣民兵而言,內陸腹地的氣候大家都已習慣了。而鐵三局職工大都來自冬長夏短、氣候乾燥的東北,對北方山區的氣候頗不適應。加之在隧道內施工時,通風條件不達標,土、塵、灰、碎渣石到處瀰漫,洞頂、洞壁又經常漏水,所以施工時既需穿雨衣、雨褲、雨靴,又需戴安全帽、防塵面具,真可謂“全副武裝”。

最難過的是冬季。光秀秀的黃土高原上,野外陰冷乾燥,洞內卻潮溼冰凍,遇上下雪天,被汗水、洞內潮氣沁溼了的棉衣棉褲根本幹不了,施工人員雖穿着棉衣棉褲卻瑟瑟發抖,冷徹肌骨。

工期緊,任務重,榆次民兵團開始實行三班倒,不分晝夜、不計代價來保任務保進度。黃彩民兵連劉玉虎講述了當時不懼苦累挑重擔,奮勇攻堅搶任務的情“大家一天到晚都鑽在洞裏,每次放炮後,濃煙還未散盡,民兵們就頂着硝煙進去清渣運石。石粉在空氣中飛揚,嗆得大家直咳嗽,只好戴上口罩幹活。一個工點下來,除了捂口罩的嘴外,全身都像裹了一層灰石膏。”

由於長年在隧洞內作業,儘管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不少施工人員還是吸入了大量粉塵,當時未感覺有什麼不妥,只是時有咳嗽和嗓子發癢的症狀。過了幾十年後,這種因特種職業引發的砂肺病症才漸漸顯現出來。

這是老區人民羣衆對太焦戰備鐵路的奉獻和犧牲!

當時,參戰的技術人員和各縣民兵根本沒有時間考慮這些後患,在他們心裏,只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3202”工程。他們最現實的心願是完成每天分配的施工任務,最大的樂趣是將一個又一個“攔路虎”就地正法,最大的願望是儘快完成牛晶坪隧道開鑿,最大的幸福是聽到太焦“3202”鐵路早日通車運營的汽笛聲。

隧道不斷向前延伸,山腹的壓力感覺愈來愈大。

其時,別的工地上接連發生了兩起人身傷亡事故。不利的消息讓配合施工的榆次長凝、黃彩公社民兵既害怕又擔心,擔心正在開挖的牛晶坪隧道也發生塌方落石,害怕自個兒也攤上這樣的事故,因而每次進洞施工時,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施工進程大受影響。民兵連領導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如果照這樣下去,開鑿隧道的進度肯定滯後,工期勢必拖延!

遇險不怕險,越是艱險越向前

明明可以看到盡頭的隧道口,卻有着望不穿的黑色,像一隻血盆大口,一絲絲吞噬着每個人的神經,恐懼,如同瘟疫般肆意地蔓延。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針對民兵思想的實時變動,長凝連在洞口不遠處召開全連大會,既抓安全教育,也抓政治教育。民兵連長閆兔馬重點強化民兵們的安全施工意識,同時鼓勵他們克服畏懼心理、大膽施工。他把大道理揉進了日常施工中,對着全連民兵問道:“大家看這隧道還打不打?”短暫的沉默後,是一陣爆豆般的回聲:

“打!”

“咱們的任務就是打隧道,不打怎麼完成任務?”

“必須打!”

......

“好,既然大家都說要打,那我們就不能怕事故,不能怕塌方,更不能怕進隧道。咱們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基幹民兵,既然來了就不能當孬種。現在就進洞幹活,跟我走!”閆兔馬邊說邊向洞裏走去。

隨着,民兵們一個接一個,跟在了閆兔馬身後。

政治工作顯示出了獨特的效力。閆兔馬後來在其回憶文章中,細緻描述了當時民兵連汲取教訓、防止事故的情形:

“我們針對事故認真分析,要求每個民兵寫出安全保證書,訂出個人安全計劃。針對少數民兵存在的畏懼思想,實施了連幹部跟班作業制度。思想教育一抓再抓,沉痛教訓一記再記,安全制度一嚴再嚴,經過大抓特抓安全教育,同時輔之以一定的配套措施,使每位參戰民兵都樹起了安全作業即是生命保障的憂患意識,逐步消除了對陰暗隧道的恐懼心理,全連民兵的思想情緒逐漸穩定下來,變擔心爲用心,積極投身於隧道施工中。民兵們由最初的‘怕,到後來的“爭’。

爭着到導坑上挖鑿施工,爭着去消除'啞'炮'瞎'炮。大家重活累活不遺餘力,工程進度日日刷新。”

年輕人的性格大都活潑好動,然工地上緊張、枯燥的施工生活,對他們來說不亞於一場煎熬。鐵三局三處四段退休老職工王成斌,回憶起當年艱苦施工的情景時,非常感慨:

“施工人員站在用圓木和鐵板鋪起來的平臺上,看着隧道里裝滿水泥碎石的翻斗車,由捲揚機鋼絲繩順着洞口用兩根鋼軌支起的斜面坡道,一車接一車的往上運。運到打拱處,翻倒在鐵板上後,我們馬上抓緊一鍬鍬地往隧道拱上甩水泥砂漿。爲了保證質量,混凝土澆築不能停,我們還要上到拱中搗固。一個班下來,人人從頭到腳,內衣外套脖子身上,全都粘滿了砂漿,累的渾身乏力。下工時,沒有一點力氣,冷風一吹,那叫一個透心涼。”

鐵三局三處二段退休職工孫玉武,當時負責牛晶坪隧道出口的現場施工機械維修。說起修理機械的經歷,彷彿又回到了當時的現場:

“隧道內有一臺從其他工地調過來的電動鑿岩機,由於設備陳舊,傳動軸經常發生故障。一天夜裏,已是9點多鐘,工地攪拌機出料口的傳動軸發生滾軸現象,工友控制不了斗門,見狀我馬上採取臨時措施。拆下傳動裝置,用工地的值班電話接通修配所說明情況後,就帶着殘件趕忙下山。從工地到修配所足有七、八華里山路,我小跑着用了不到半小時就趕到修配所,協同待命維修的同志馬上對殘件進行加工。製作完後,已是凌晨一點鐘了。我也顧不上休息,帶着加工好的配件趕忙返回工地,連夜安裝,重新調整了程序,攪拌機又恢復了正常。”懷着滿腔的赤誠,履行應盡的責任,工人、民兵協同作戰,萬人操弓,目標同向,共發一天。

10米,20米,30米…數字在不斷刷新,隧道在不斷延伸。這是施工人員戰績的展示,也是鐵戰民兵心繫國家大局至上的鮮明標誌。

1972年6月10日,下午4時許,隨着鑿岩機粗壯鎬頭的突進,“噗通”一聲,牛晶坪隧道終於貫通。負責進出口開鑿的二、四段參戰人員,從貫通的豁口鑽了過來,成功地在洞內勝利會師。工人、民兵們相互擁抱着、歡呼着,不少人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圖文來源《太焦記憶》作者:曹俊 編輯:鄧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