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銑,因捲入“皇帝認爹”的“大禮”之爭辭官,文武134人入獄。(王建安 攝影)

河南省安陽市老城內小顏巷路北的崔文敏公祠,又名崔銑祠,周圍居民稱崔家祠堂。位於安陽市城隍廟——高閣寺歷史文化街區的崔銑祠爲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爲崔銑故居,因崔銑有“小顏回”之稱,這條老街巷被人們稱爲“小顏巷”,是安陽古城的十八巷之一。小顏巷這一街道地名歷經400多年風雨,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代大儒崔銑(1478—1541),字子鍾,明代安陽人。他祖籍山東,28歲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任編修,後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官至禮部右侍郎。崔銑學識淵博,世稱儒者,頗負盛名。由他主持編纂的明《嘉靖彰德府志》,於1522年編修成書。嘉靖二十年(1541)卒於安陽,葬於安陽縣洪河屯鄉彪澗祖塋龍崗之陽,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敏”。

崔銑祠大殿檐枋。崔銑祠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現僅存建築有儀門、大殿。儀門屬柱廊式,面闊三間,前、後廊處有兩根明柱。

崔銑祠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長9.7米,深7.8米,硬山頂灰筒瓦覆頂。抬梁式屋架,不帶廊,四扇隔扇板門,一碼三箭窗,殿前帶月臺。

崔銑祠大殿內的崔銑畫像。崔銑稟性正直,剛正廉潔。公元1517年,因捲入“大議禮”之爭,崔銑首次被罷免,回到家鄉安陽。明代“大議禮”之爭,有學者形象地喻爲“皇帝認爹”的歷史故事。

崔銑祠對過路南的小學校。明孝宗弘治皇帝傳位給武宗正德皇帝,正德傳位給他的堂弟朱厚熜(cōng),就是後來的嘉靖。按輩份,弘治帝是嘉靖帝的伯父。正統觀念嘉靖帝是爲弘治承嗣的,應稱弘治爲皇考,稱其生父爲皇叔。

安陽老城內的小顏巷街道。公元1521年,嘉靖皇帝上任後的第三天,就給大臣下了一道聖旨,要給他爹追封個皇帝封號。嘉靖帝卻要稱其生父爲皇考,孝宗爲皇叔。這樣就違背了封建禮教,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

崔銑祠帶門釘、鋪首(中心有環)的大門,鋪首銜環。朝臣分爲兩派:一派支持加尊號,叫議禮派;另一派反對,叫護禮派。這場爭論一直持續了3年,嘉靖皇帝拘囚文武134人入獄,其中17人喪命。1524年,嘉靖皇帝獲勝。就在文武百官閉嘴不敢言語的時候,稟性正直的崔銑,上疏彈劾因“大議禮”而升官的張璁等人,觸怒了嘉靖,於是崔銑辭官回到家鄉安陽,過着平靜安逸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