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解读中医药文化和历史典故的《读成语 学中医1》一书,该书通过成语讲中医,通过中医讲文化,辅以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领悟中医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领略中医的博大与神奇,进而使读者加深对中医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会一些健康养生的理念,掌握一些中医药文化知识,培养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等。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和委员提交了关于中医振兴和改革的提案建议,引起了广泛共鸣。在这一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发挥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全国有97个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了救治工作。尤其是在海外疫情升温的艰难时刻,中国积极向世界分享中西医结合的抗疫经验,中医药积极介入全球战疫中所发挥的独特作业,惊艳了世界。

另外,中医药在阻止轻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前段的抗“疫”工作部署中曾设立应急专项,对10个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没有1例轻型患者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患者转为危重型。二是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了564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轻型和普通型的,也同样没有1例转为重型和危重型。

包括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药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退高热、促进渗出吸收、提高氧合水平、降低肺纤维化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应该说中西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有效的降低了病亡率。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所有的中药方剂都显示出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方剂都是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和我们局设立的科研攻关专项的临床科研成果,这也显示了科技对临床救治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根据公开的报道可知,国家正在酝酿对中医的系列改革工作,加大对传统中医药的支持工作,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引导社会对传统中医药的客观评价和认识,切实消除影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和不利因素,促进中医药更快更好的发展,充分发展传统中医药在健康养生和预防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等。

然而,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传统中医药抱有成见,持有偏见,甚至有极个别人对中医药低级黑,否定中医药在历史上的伟大,看不到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一味地抹黑中医,全盘否定中医,误导广大群众,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包括在“抗疫”期间,仍有部分人不顾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上下其手,对中医又是“黑”又是“踩”,误导舆论,蒙蔽群众,影响和伤害了广大中医工作者的感情,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健康舆论环境和氛围。中医,亟需要正面的宣传引导,需要有一个正常的文化空间,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认可。

有鉴于此,作者根据多年的宣传工作经验,结合掌握的丰厚历史文化知识,经过大量的采访和学习,认真构思,精巧谋篇,用活泼通俗的语言,佐以风趣幽默的插画,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为切入点,从成语典故与中医的渊源关系上,遴选了一批故事性强又有启发意义的成语,以成语讲中医,以中医讲故事,以故事讲文化,以文化讲历史,以历史讲盛衰兴替。为读者精心奉献了这册讲读中医哲学和文化的读本。

《读成语 学中医1》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谈古论今,将历史上一些影响深远的医案娓娓道来,并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加以点评,融入了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智慧。作者培松是资深媒体人,阅历丰富,自幼酷爱读书,多有著述,语言风格流畅自然,多有金句迭出。其所参与策划和个人作品,多次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本优秀图书”,两次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另有作品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等。

大量搞笑好玩的漫画插图是《读成语 学中医1》的一大亮点,直追当下特别火的漫画界网红“二混子”的风格,漫画作品传神、夸张,搞笑,无厘头,逗人捧腹。书中漫画插图由南窗老师担纲,“南窗”原名王银生,艺术硕士,是一枚文艺老青年,以教书为业,执画笔为匠,亦庄亦谐,愣是把边缘学科整成了学生最爱,收获粉丝千万。抗“疫”期间,南窗老师创作了大量的抗疫主题绘画作品,并积极组织义卖捐款,向逆行的白衣英雄们表达了自己的一份敬意。为了给《读成语 学中医1》配图,他通宵达旦地构思、创作,作品完成后,标志性的胡子又疯长了一大截,人却瘦了一圈,深深被书中所讲述的中医故事所感染,沉侵其中,“入戏”颇深。

《读成语 学中医1》不是中医专业图书,讲的是故事,述的是文化,谈古论今,针砭时弊,启人思辨,每篇两千六百字左右,5分钟可以读下来。书中没有晦涩枯燥的药名和药方,轻松阅读,没有难点。

书中开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讲述了扁鹊、仓公、孙思邈等早期几代中医医家的故事,以及近代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文末写道:可见,社会上的病,远比人身上的病,更难治。在“以毒攻毒”篇中,讲述了中医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免疫医疗的探索和论述,并解读了中医了不起的辩证思维。在“祸从天降”篇中,讲述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几起“医闹”,指出任何社会问题都有它生存的土壤,换了土壤,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建议从根本上着手,彻底解决“医闹”这一痼疾。在“知母贝母”篇中,通过几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医林笑谈,指出中医学的博大精深,非得下一番真功夫才,经过的摸索总结才能洞悉精深的警示。在“高山流水”篇中,详细讲读了音乐和中医的渊源,以及历史上的名人雅士利用音乐健身养生的故事等。

通过一篇篇故事解读和剖析,《读成语 学中医1》系统梳理了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中医对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等。通过阅读,让人不由得叹服中医确实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治病救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在民国之前,当时西医尚未全面引进中国,中医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保护神。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擅长“治未病”和辩证施治、整体治疗。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属于中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作者疾呼,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对中医自信,所谓的中医自信就是坚持中医的逻辑体系是正确的,因为他依据的就是《易经》的阴阳,强调的是阴阳调和,强调的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这种体系完全符合世界万物生存的规则,是有强大而完整的逻辑体系,因此,中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充分的科学性。

有人说,《黄帝内经》与《易经》《诗经》是中华文化三大支柱。其中《易经》的“易”上为日,下为月,而日为阳,月为阴,其实就是阴阳两极的问题,也就是天文、自然等方面的规律,后衍生出来八卦、十六卦等。《诗经》是在《易经》的基础上衍生出社会文化,他是华夏文化的基石和起点;与此同时衍生《黄帝内经》则是出用于治疗疾病的医学文化。

可以说,中医是一本人生的大书,内涵丰富,读懂了中医,就读懂了自然,读懂了世界,读懂了人生。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当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人与自然,实际上,几千年前的中医,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应长存敬畏之心,去深入中医,了解中医”。

据了解,《读成语 学中医》系列丛书今年计划推出3本,以普及中医知识,讲述中医故事,弘扬传统文化。正如作者所述:中医是科学,是哲学,是文化,是大千世界。《读成语 学中医1》有趣,有料,有故事;好读,好玩,好幽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