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從1895年設立以來,一直是被視爲所有頒獎領域最重要、最具權威性的獎項。諾貝爾獎多麼有含金量?可以說一個國家得到的諾貝爾獎多少,象徵着這個國家有多麼強大。對於中國而言,真正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諾貝爾獎,近幾年只有屠呦呦和莫言兩個人獲得。

當時他們拿到諾貝爾獎,全網高興了好幾天,畢竟諾貝爾獎對於我國來說實在是太稀少了。

然而,對於我們的鄰國日本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已經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了。據統計,從2000開始到2019年,日本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基本上都是自然科學獎,可以說是諾貝爾獎中重量最高的獎項。

2000年,白川英樹,化學獎。2001年,野依良治,化學獎。2002年,田中耕一,化學獎。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學獎。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物理學獎。2008年,下村脩,化學獎。2010年,鈴木章、根岸英一,化學獎。2012年,山中伸彌,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物理學獎。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學獎2015年,大村智,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學或醫學獎。2018年,本庶佑,生理學或醫學獎。2019年,吉野彰,化學獎。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日本之所以能保持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的記錄,源於20年前日本政府一個非常大膽的決策——“科技計劃”: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政府提出這個決策後,還受到了同年剛拿到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的嘲笑,因爲在過去的100年裏,日本只出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

然而在這個計劃執行的20年裏,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就已經有19位了。

按照這個速度來講,日本計劃的目標還很保守了。日本之所以能取得這麼亮眼的成績,離不開日本的教育制度。在科技計劃提出後,日本將目光集中在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或醫學三大領域,開始了全民科學教育。

日本的科學教育,從孩子3歲就開始了

日本政府有多麼重視科學教育?2007年科研經費佔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遠遠超過美國。

在日本,整個社會都崇敬科學家,甚至將崇尚科學作爲核心價值觀。在日本小孩眼中,科學家是令人尊敬的先生。

日本孩子3歲時開始問“我的影子會變長?”、“切開的蘋果爲什麼會變色?”等問題時,日本媽媽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孩子獨立思考,很自然地鍛鍊孩子的科學思維。

而且無論孩子的問題、興趣愛好有多麼奇怪,家長都不會過多幹預

爲了激發孩子的科學興趣和創造力,日本還準備了很多科普節目,比如已經40多年的長壽節目《超級變變變》。利用肢體語言和輔助刀具,在三種內變出各種各樣的東西,評分標準就是創意。參加這個節目最多的就是小孩子,簡直是把創意玩出了花!

還有知名度非常高的電視劇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帶孩子探索並做出假設,用實驗帶孩子去認證問題。日本兒童從小就接受這樣的科普教育,一年一個諾貝爾獎也就可以理解了。相對比我國的科普教育就要落後很多。直到前幾年,才將科學課設爲小學一年級的主門學科

日本這種科學學霸學習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足,還挑戰夜戰。日本父母從小重視孩子的科學教育,而我們早就被甩在了後頭。意識到與日本教育之間的差距,二寶3歲時我就用各種幼兒科普書取代了低幼繪本。

在這些科普繪本中,二寶翻閱最多的就是這套《幼兒科普啓蒙》了。適用2-6歲的孩子,內容多是以“爲什麼水會結冰?”、“爲什麼有黑天白天?”、“天空爲什麼是藍的?”這些簡單的自然問題爲主

包含物理、自然現象、化學認知、植物認知、動物認知以及生活認知6個主題。

就以“水的狀態”這一小節爲例,用漫畫的形式,將水的各種狀態呈現在孩子眼前,還描述不同狀態下水的特性。比如結冰的水很滑,溫度過高的水很燙。通過這樣的描述,二寶還知道了爲什麼不能碰開水。看似是科學原理又和生活息息相關,在這點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這些問題正是2-6歲孩子經常問的問題,簡單易懂的科普書不僅能豐富孩子的認知,還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家二寶3歲時就像是個“十萬個爲什麼”,總是會問一些我答不上來的問題,我就會引導他在書裏面找答案。

這套書的價格也很優惠,6冊才56.8元,平均一本也才9塊多,紙張質量環保,孩子用着我也很放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