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地被描述成为一个反面角色,因为谋反伏诛,当初手刃长沙太守韩玄迎接关羽入城,作为最大的功臣,诸葛亮见他第一面就给个下马威,当众要杀了他,认为他为人残暴不仁,弑主不忠,说他脑后有“反骨”,还是刘备求情才存下性命。此后诸葛亮一直都对魏延不放心,临死的时候还得设计把他带走,然而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漏洞。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魏延脑后真的有“反骨”吗?真的是诸葛亮设计将其杀害的吗?

魏延在《三国志》里只有是寥寥几行,书中说道,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召开了榻前会议,将死后的军事安排做了一番部署,但是这个时候魏延引偏军在外并不在主营,因此当时并没有参加会议。诸葛亮的原意是:杨仪统领主力军队撤回蜀中,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的话,就不要管他,继续撤退。

可见诸葛亮并没有要杀掉魏延的意思。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了解魏延肯定会继续北伐,但是诸葛亮为了自己死后能保持蜀汉的军力和防止内乱,下令大军后撤,如果魏延不撤就由他去,防止相互攻杀。但是魏延做不做,能不能成功,诸葛亮就没办法约束了,至少他不希望杨仪约束,于是他说的是“军便自发”。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意思,魏延当即说道:“丞相虽死,但是我还在,可以派内府之人带着诸葛亮遗体安葬,然后回成都,我继续北伐曹魏。怎么可以因为一人身死就废弃争夺天下的大事。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可以受制于杨仪?”而杨仪并不鸟魏延,继续发兵退回成都,魏延一看军队走了,就抢先返回成都,并沿途还烧毁了栈道。

之后,魏延和杨仪都写信给刘禅说对方造反,刘禅问董允和蒋琬,谁说的是真的,结果二人都保杨仪而怀疑魏延。不久后杨仪派兵断了魏延后路,再加上王平在军前蛊惑魏延手下士兵:“丞相刚死,你们可以做出这种忤逆之事!”导致大军都觉得魏延的错,于是都离开了魏延,只剩下魏延父子及几十人逃亡汉中。

于是杨仪令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魏延死后,杨仪踩着魏延脑袋说:“庸奴,复能作恶不?”并夷灭魏延三族。我们可以看出,魏延之所以被杀,是因为跟杨仪的矛盾,诸葛亮说了就算魏延不听就随他去,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可见政治斗争之残酷,但自此蜀汉在军事力量上,再无出色战将,后来被灭,也是情理之中。

而人们普遍认为魏延是被诸葛亮设计杀害,都是因为《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而正史上魏延并没有反叛的前科。刘备征荆州四郡时,四郡太守都是主动投降刘备的,因为荆州本来就是刘表的部下,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被打败,刘备和周瑜攻打南郡,久攻不下,刘备打着刘表之子刘琦的旗号收复了荆州四郡。所以也就不存在魏延杀长沙太守韩玄而投降刘备,自然也没有魏延“脑后有反骨”之说了。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总的来说,历史上魏延的死与“反骨”没有任何关系,那只是《三国演义》用来增加艺术美感的,魏延的死是蜀汉朝廷内部文臣武将的一次消耗战,说白了就是因个人喜好而引发的一场“被造反”与“平造反”的纷争。诸葛亮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流泪长叹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