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乾隆皇帝之後的清朝,逐步走向了世界,不少西方的傳教士慕名而來,在他們看來,東方遍地是黃金。

不管來到大清朝地盤的他們是否如意,但是紫禁城周邊的大街小巷裏卻有了很多外國人的面孔,當然這些傳教士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不敢放肆的,因爲那時候的清朝還不是慈禧統治時期的清朝。

那時,有些西方人來到了中國,就不願意再走了,久而久之,他們還能說一口流利而陰陽怪氣的中文,這羣人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通。

當然這只是他們自己封的,他們究竟是不是中國通呢,我們舉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雍正是清朝康熙和乾隆之間皇帝的年號,但是就有一個自詡爲中國通的認爲雍正是明朝的年號,他覺得清朝康熙和乾隆這兩個年號是連着的,畢竟大家都在說“康乾盛世”,根本沒有雍正什麼事嘛?

對此,相信不少人是無語的,不過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少人認爲康乾盛世根本沒有雍正的貢獻,即便是現在依然有不少人是這麼認爲的。

但是,這只是對歷史的一種誤解,確切地說是對雍正的一種誤解。

提到雍正,相當一部人認爲他是殘暴的,但雍正絕不是一個臉譜化的人物,他還有體恤下情的一面,而對於這點,清朝時期著名的畫家蔣廷錫是極其有感觸的。

有一次,蔣廷錫被雍正任命爲考官,母親生病無法靜心,但他展開聖旨後卻熱淚盈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說此之前,我們先看看蔣廷錫的人生履歷。康熙:不會畫畫的官員成不了好學士

蔣廷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名門望族,自幼飽讀詩書,他的爺爺、父親都是官員,而他的兄弟蔣陳錫也曾任山東巡撫和雲貴總督,由此可見,蔣廷錫的家底很厚。

或許從小受到了家庭的薰陶,蔣廷錫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很高,尤其是畫畫更是一絕,時至如今,我們依然能瞻仰到蔣廷錫的畫作,不得不說,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優秀畫家。

學而優則仕,蔣廷錫在那個時代也不能免俗,他也走向了官場,在康熙時期,他就憑藉着自身的能力,被賜爲進士,後來升遷爲內閣學士。

蔣廷錫真正走向位高權重是在雍正繼位之後,雍正很看重人才,對於蔣廷錫也是格外重視,雍正元年,就升遷爲戶部侍郎,蔣廷錫在任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可以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官,當然也是雍正眼中的良臣。

雍正四年,蔣廷錫進一步高升,升遷爲戶部尚書,也就是在這一年,雍正又給了蔣廷錫一份美差,讓他充任順天鄉試的考官,不過這卻讓蔣廷錫如坐鍼氈。蔣廷錫:其實我的內心是不想去監考的

能被皇帝任命爲鄉試考官的官員,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畢竟鄉試是一次籠絡將來新官員的一種途徑,這在清朝後期則更爲明顯,不少學生正是依仗着監考老師的關係好而一路飛黃騰達,比如說李鴻章就是曾國藩的好學生。

不過蔣廷錫得到這一殊榮之後,並沒有多開心,反而有些悶悶不樂,但君命不可違,蔣廷錫帶着一份忐忑還是入了闈,這個“闈”其實就類似於現在的考場,不過要比現在的考場要求更高,因爲一旦鄉試開始,任何人員是不得出入的。

或許有些人就說了,現在的考場不也是如此,當然也是如此,但現在考試的時間要比清朝時期短的多,在當時一場考試要歷經很多天,鄉試不結束,考官和考生就只能一直在裏面待著。

不就是監考嘛,蔣廷錫爲何卻忐忑呢,這是因爲在他進入考場之前,他的老母親病重了,作爲孝子的蔣廷錫生怕一場考試下來,自己卻和母親陰陽兩隔了。雍正:請各單位注意有沒有來自常熟的家書

蔣廷錫的忐忑,自然也瞞不過雍正,但是聖旨已經下了,而且蔣廷錫也已經進去了考場,自然也就沒辦法再更改,不過雍正爲了讓蔣廷錫好好監考,也是費了心思。

他讓掌管書信的官員密切注意有沒有從常熟寄給蔣廷錫的家書,等來等去,還別說,真有一封從常熟寄給蔣廷錫向他報告老母親平安的消息。

不過怎麼把這封家書傳遞給考場中的蔣廷錫呢,雍正又犯了難,因爲當時的考場是全封閉的,是不允許從外界往裏傳遞任何書信的,而雍正也擔憂傳進考場的書信以後會成爲其他官員彈劾蔣廷錫的“把柄”。

而雍正爲此又動了腦筋,動了什麼腦筋呢,他給蔣廷錫下了一道聖旨,而在這聖旨中,並且把從蔣廷錫母親病情好轉,向他報平安的信息寫進了聖旨中。

聖旨送到了考場中正在焦急不安的蔣廷錫手中,蔣廷錫展開聖旨,那叫一個熱淚盈眶,從這封聖旨中,他不僅知曉了自己母親平安的消息,更看到了一位帝王爲一個臣子所做的暖心之事。

仔細想想,蔣廷錫的感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蔣廷錫老母親的安危,對於雍正來說根本不在意,但是他在意蔣廷錫,在意自己的臣子,所以他做了一個皇帝不該做的分外之事,縱觀中國曆代帝王,能如此體恤下情的皇帝,其實少之又少。

通過這件事,我們也不難看出,雍正並不是一個臉譜化的人物,他是形象的,是立體的,如果片面地認爲雍正是嚴苛的、是暴虐的,則是對雍正的最大誤解。

歷史需要真相,也欠雍正一個客觀評價,那麼究竟雍正嚴苛的那一面又是怎麼樣呢,我們後續再說。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清史稿》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