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以来,进士及第是每个读书人秉烛夜读的动力。与现代高考有所区别,科举中的功名,可不仅仅是个学历那么简单。

全国范围内普及9年义务教育是现阶段国家教育政策中的重要举措,许多失学的孩子因此得到了入学的机会。也有说法是将来要连高中也囊括进去,算起来国家出钱让你读书整整12年,这让许多无法支撑孩子念书的贫困家庭长长嘘了口气。

记起在小学初中阶段,书本的左下方画着一个小框框:“努力学习,回报祖国。本书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免费提供。”是了,除开伙食费、春秋季旅游的费用之外,上学读书就现在而言已经不再是难题了。

古人没有义务教育的说法,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放弃读书,成年后便主动承担起家里的重活。也有选择从军的,真正能够读书的孩子是少之又少。读书成了有钱人的专利,明明科举制度在建立之初,是为贫寒之人提供一条参政的便捷通道的。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就算你是有钱人家出生的孩子,想要加爵入仕,也并非易事。

科考生要打通的第一条道路,是童生试(又称童试),通过即可获取地方政府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童生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分别由知县、知府和学政组成。经过三场考试,你才能拿到“生员”的称号,拥有下一关的准考证。

拿到“准考证”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县府机构备考,成为一名准考生了。除了可以享受到优渥的学习条件之外,还可以拿到粮食补助、去除徭役、免跪等优惠活动,这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

明朝规定,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按考试成绩又分为三个等级: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所能享受的福利优惠也依次递减。

这就有点像高中阶段的分班考试了,依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入班教学,尖子班能够享受更好的教学资源。虽然这样的分班考试现在也已逐渐消失,为避免打击小朋友的自信心,也为减少某些贪污弄权的现象出现。

进入州府学习参加考试之前,还有个加试环节,即科举考试的选拔赛。选拔考试由提学官亲自主持,只有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才能解锁新的地图打妖怪。

明朝科举考试主要有三级任务,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乡试、会试、殿试”了。乡试三年一开科,时间定在子、午、卯、酉年间的八月;会试同样是三年一考,时间是辰、戌、丑、未年的二月;殿试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只有一场,直接与皇帝面对面。

经皇帝与翰林院中的翰林学士、朝廷大臣及文学侍从评定,再从其中择优授予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并授予进士及第。

只有成为进士,才算得上通过科举制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漫长的进士之路啊,在哪一关泄了气,都得需要从头再来。所以那些满头银发再中进士,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有人甚至穷其一生,也未能某个名利。这也算是一种悲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