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以來,進士及第是每個讀書人秉燭夜讀的動力。與現代高考有所區別,科舉中的功名,可不僅僅是個學歷那麼簡單。

全國範圍內普及9年義務教育是現階段國家教育政策中的重要舉措,許多失學的孩子因此得到了入學的機會。也有說法是將來要連高中也囊括進去,算起來國家出錢讓你讀書整整12年,這讓許多無法支撐孩子唸書的貧困家庭長長噓了口氣。

記起在小學初中階段,書本的左下方畫着一個小框框:“努力學習,回報祖國。本書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免費提供。”是了,除開伙食費、春秋季旅遊的費用之外,上學讀書就現在而言已經不再是難題了。

古人沒有義務教育的說法,窮人家的孩子大多放棄讀書,成年後便主動承擔起家裏的重活。也有選擇從軍的,真正能夠讀書的孩子是少之又少。讀書成了有錢人的專利,明明科舉制度在建立之初,是爲貧寒之人提供一條參政的便捷通道的。

十年寒窗無人曉,一朝成名天下知。就算你是有錢人家出生的孩子,想要加爵入仕,也並非易事。

科考生要打通的第一條道路,是童生試(又稱童試),通過即可獲取地方政府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童生試分爲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和學政組成。經過三場考試,你才能拿到“生員”的稱號,擁有下一關的准考證。

拿到“准考證”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縣府機構備考,成爲一名準考生了。除了可以享受到優渥的學習條件之外,還可以拿到糧食補助、去除徭役、免跪等優惠活動,這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

明朝規定,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按考試成績又分爲三個等級:廩膳生員,增廣生員,附學生員。所能享受的福利優惠也依次遞減。

這就有點像高中階段的分班考試了,依照考試成績的排名入班教學,尖子班能夠享受更好的教學資源。雖然這樣的分班考試現在也已逐漸消失,爲避免打擊小朋友的自信心,也爲減少某些貪污弄權的現象出現。

進入州府學習參加考試之前,還有個加試環節,即科舉考試的選拔賽。選拔考試由提學官親自主持,只有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才能解鎖新的地圖打妖怪。

明朝科舉考試主要有三級任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鄉試、會試、殿試”了。鄉試三年一開科,時間定在子、午、卯、酉年間的八月;會試同樣是三年一考,時間是辰、戌、醜、未年的二月;殿試是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只有一場,直接與皇帝面對面。

經皇帝與翰林院中的翰林學士、朝廷大臣及文學侍從評定,再從其中擇優授予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並授予進士及第。

只有成爲進士,纔算得上通過科舉制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漫長的進士之路啊,在哪一關泄了氣,都得需要從頭再來。所以那些滿頭銀髮再中進士,在當時,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有人甚至窮其一生,也未能某個名利。這也算是一種悲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