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後,前期的主要敵人是遼,1005年兩國締結澶淵之盟換得了百年間的和平。

李元昊在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後,頻繁侵犯北宋西北邊境,多次主動對宋挑起戰爭。

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以及定川寨之戰皆以宋軍大敗而結束,宋朝廷無力再戰,決定休養生息。

西夏雖然屢戰屢勝,但境內已經是民不聊生。

宋朝關閉西北邊境市場導致境內生活用品極度缺乏,物價昂貴;頻繁戰爭喪失大量男丁,土地荒廢無人耕種;夏遼之間發生矛盾,西夏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

多重因素下,西夏皇帝李元昊希望與宋朝議和,1044年兩地締結和約,史稱慶曆和議。

宋夏之間的議和也爲兩境帶來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共處。

一、伐夏之戰旗開得勝,連戰連捷,宋軍深入西夏大漠腹地

當時的靈州,是宋朝的叫法,而西平府,是西夏的叫法,位於黃河與浦洛河的交匯處,是黃河以南九州最重要的地區。

靈州爲宋朝咽喉要塞,地域遼闊,宜農宜牧,水利優越,是歷代屯田的要地。

爭奪靈州對於西夏與和宋朝來說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夏境內夏惠宗李秉常即位,梁太后始終以自己的身份掌控着西夏的權力,長達18年之久。

1080年春,李秉常下令廢除蕃儀,企圖恢復中原禮儀,受到梁太后以及國相的極力反對。

次年三月,夏惠宗採納大臣李清的建議,想將黃河以南的地區送予宋朝,與其建立起聯繫恢復自己在境內的統治,但不料事情暴露。

大臣李清被國相謀害,李秉常被梁太后囚禁在中興府,西夏境內陷入混亂,各部落首領擁兵自重。

但西夏將軍藏花麻因與梁太后始終不和,寫信給熙河路經略司請求宋朝發兵討伐梁太后,恢復境內安定,自己願意作爲宋軍的內應。

環慶經略使俞充、鄜延經略副使種諤將此事上奏朝廷,建議乘西夏內亂,大舉攻夏。

宋朝廷對是否進攻西夏展開爭辯,最終決定召集人馬出兵,各路備戰。

宋朝重文輕武,任命宦官出身的李憲作爲統帥,遭受樞密院反對,請求宋神宗慎重,但宋神宗並沒有重新考慮。

宋神宗派宦官李憲、王中正、高遵裕、種諤和劉昌祚分爲五路出兵。

這五路軍隊互相沒有聯繫和指揮,沒有嚴密的指揮作戰系統,成爲軍隊的致命弱點。

李憲宦官出身,雖有收復蘭州和征服西北多地的功績,但爲人自負,在軍中的威信並不高。

王中正也是宦官出身,不會帶兵打仗而且爲人剛愎自用。

高遵裕是宋朝皇室外戚,和王中正、李憲本來就有所矛盾,這次發兵又受到他們的限制,心中充滿怨念。

只有種諤和劉昌祚兩位將軍知曉軍事作戰,頗有謀略。但劉昌祚不被宋神宗信任,高遵裕也很小看他,對劉昌祚四處作對。

宋軍五路行軍進攻西夏導致西夏人心惶惶,梁太后也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國相向太后出了計策。

引誘宋軍深入西夏境內,然後聚集精兵良將在靈州,派遣輕騎兵部隊斷絕軍糧運輸路線,使宋軍不戰而敗。

1081年8月,熙河軍率先進軍,直指西使城。西夏統帥藏花麻帶兵與其交戰,迅速戰敗逃回興慶府。

國相派兩萬西夏軍進攻,李憲進行抵抗。西夏騎兵雖然勇猛,但李憲也多少懂得兵法,派弓箭手與其激戰,夏軍撤退。

這場戰爭宋軍俘獲三名西夏首領,斬殺軍隊2千餘人。守城將領放棄抵抗率兵投降,李憲攻佔西使城。

李憲率兵繼續進攻龕古城,不到半日就攻克城寨,獲得許多糧草與武器。

攻佔蘭州地區後,李憲修築金城關總領熙河路與秦鳳路。

最初提議進攻西夏的是種諤,本來決定8月底出兵,但他8月初就從綏德軍出發並大敗夏軍,暴露了戰略目標引起西夏警覺。

8月底宋軍下令進攻,種諤急忙進攻米脂,但這座城寨易守難攻,宋軍猛攻數日難以取下。

這時西夏主帥梁永能率精兵前來援助,米脂守軍士氣大振,種諤佈置圍城打援的攻略,在周圍挖出壕溝,在無定川口部下軍隊攻打援兵。

不久梁永能的軍隊趕到,鄜延鈐轄高永亨提出

“敵軍輕視我軍,若佔據山川地形,從兩翼合擊必能取勝。”

第二日,高永亨率軍從左右殺出,種諤率主軍推進,很快讓梁永能陷入苦戰。

西夏軍雖有勇猛騎兵,但難以抵擋宋軍弓箭手的火力,只能向後退去。

種諤一聲令下讓伏兵將西夏軍隊退路阻斷,隨後發出猛攻,陷入包圍的西夏軍無路可逃,只能橫渡無定河。

宋軍乘勢追殺,將西夏軍隊在河中擊斃。此戰鄜延軍斬殺8千餘人,生擒西夏7名大將。

隨後種諤率軍向銀州、夏州進發。夏州守將聽聞梁永能與其作戰慘敗,不戰而逃;銀州守將更是直接投降。

二、高遵裕帥兵攻打靈州,事先未探查地形導致無法攻城,兵糧補給被斷五軍不得不撤兵

10月,高遵裕率兵從環慶路出發,擬定經環州與白馬川攻打靈州。

靈州地處賀蘭山地帶,是西夏的防守重鎮。聽聞宋軍的進攻消極,集結兵力在夏州意圖偷襲宋軍糧草補給。

10月17日,高遵裕到達清遠軍,張守約提議可以趁靈州防守空虛的時候率軍進攻。

但高遵裕並沒有採納這一計劃,24日,他因糧草不濟不得不停留在旱海,而種諤的軍隊也出現了同樣的狀況,當時劉昌祚也已經大敗西夏軍追擊到靈州。

軍中傳聞劉昌祚已經攻下靈州城,高遵裕上奏稱已經派劉昌祚攻下靈州。11月3日,高遵裕率兵抵達靈州,命令鄜延、環慶兩軍合爲一軍,集結爲30萬的兵力。

高遵裕認爲靈州已在掌控之中,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他不願意劉昌祚搶走戰功,便讓他不得率先攻城。

11月6日,高遵裕下達攻打靈州城的命令,靈州城牆高固,不利攀爬,於是命令劉昌祚率人制作器械。

附近沒有適合製作的木材也沒有懂得製造攻城器具的人才,高遵裕痛斥劉昌祚無能,試圖將他軍法處置。

這可引起了劉昌祚手下軍士的不滿,他本人更是憂患成疾。

當宋軍因圍城無果的時候,補給部隊受到襲擊,無法將糧草運往前線。

種諤的軍隊進入鹽州後遇到大雪,數萬士兵飢寒交迫被迫撤軍。

環慶鈐轄向高遵裕進言已經無法攻下靈州,再不撤走將會全部餓死在這裏。

11月19日,高遵裕命令全軍撤退,西夏軍趁機追殺,劉昌祚指揮涇原軍抵擋夏軍苦戰保護其餘部隊後撤到韋州。

進入韋州城寨後,宋軍還是被西夏軍隊痛擊,死傷無數。

三、皇帝不聽勸諫的獨斷行事與統軍將領的好大喜功成爲伐夏失敗的主要原因

高遵裕作戰準備不充分是五路伐夏失敗的重要原因。宋軍沒有對靈州地形做足考察,高遵裕也在敗北後承認軍隊

“器械未備,師次授兵。”

同時高遵裕作爲只會將領,嫉妒心強、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導致戰爭接連失敗。

他不希望劉昌祚攻打靈州搶奪自己的功勞,命令他按兵不動,等待自己的軍隊到達後纔行動,喪失了良好戰機,爲西夏軍提供了準備時機。

通過對靈州之戰的瞭解可以發現高遵裕是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宋神宗對劉昌祚的不信任以及皇帝本身的獨斷風格也是戰爭失敗的部分因素。

參考文獻

《宋史》

《宋夏關係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