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口味和烹饪技巧,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自带标签的美食也成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更成为人们旅游行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体验。

我们早已习惯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一道美食,也成为品评一道菜式的标准。但是,在美食体验中“色、香、味”绝对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以地域来划分食物的口味,也成为一种新的美食体验。就像粽子应该吃甜还是吃咸?闻着臭的食物是不是吃着也臭?究竟好不好吃,试过才知道。

01谁,是食臭界的扛把子

广西的螺蛳粉,有人说它臭气熏天3天都不能散去,但也有人说它的酸笋吃起来美味无比,是嗦粉儿的精华所在。

浙江的宁波三臭,更是把“臭”升华到的新的高度。听说宁波人会把上好的臭卤甏(beng四声)当作“传家宝”,还把臭菜当作是三伏天的下饭菜。

安徽的臭鳜鱼,可算是险中求“鲜”的一种食物,臭鳜鱼并非越臭越好,通常发酵6~8天是最好食用时间。经过微生物发酵之后形成的味道,据说异常鲜美。

不知从何时起食“臭”,引领了一股特别的饮食风潮,有人对它爱不释口,有人却对它不屑一顾。

如果说螺蛳粉、宁波三臭和臭鳜鱼各是雄霸一方的臭味霸主,那么北方可以挑起臭味大旗的,一定是老北京的特色小吃。不是有那么句话吗?验证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灌一碗豆汁下去就知道了。

02味蕾上的北京

有人说,豆汁儿是老北京骨子里的味道,根深蒂固也日渐“失落”。喜好这口儿的人,每天早上都会来上一碗,配上焦圈和咸菜丝能舒坦一整天;但也有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已无法忍受这种特殊的饮料,可以说豆汁儿绝对是一种“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的特殊美食。

数以万计的朋友来到北京,都想挑战一下豆汁儿的特殊味道,成功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您知道,这其貌不扬的豆汁儿曾经也是乾隆皇帝的最爱吗!如果说豆汁是北京人的“身份证”,那么可以与豆汁儿一决“臭”味雌雄的一定是臭豆腐乳了,特别是老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详情)

03金榜落地成就御膳贡品

说起臭豆腐,人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王致和,这个传承了300年时间的经典品牌,无论历史怎样变化,王致和臭豆腐都没有衰落过,因为它是属于老百姓的平民美食。

王致和臭豆腐,完全超出了人们对美食评判的基本标准,“色香味”似乎都和它没什么关系。出于这样的特殊原因,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但这其貌不扬的外貌,丝毫不影响喜好这口儿的食客对它的迷恋。

您可知道,这以臭闻名并带着浓郁北京标签的特色美食,并非出自老北京人之手,甚至并非出自纯粹的手艺人。它的创始人是饱读圣贤的清朝书生王致和。

相传康熙8年,由安徽进京赶考的书生王致和金榜落第,为了可以留在京城参加下一次科举,自幼跟随父母学做豆腐的王致和,便开始了制作贩卖豆腐的生活。

无奈生意时好时坏,时至夏季卖不掉的豆腐很快会发霉变质无法食用。出身寒门的王致和不忍浪费,遍寻了个缸子将晾晒后的豆腐加盐腌制封存。

虽然王致和开始经商,但书生本色不改,并没有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豆腐生意上,赚到了足够温饱的钱银,就停下生意继续读书,自然也就忘了他还腌制一缸子豆腐的事情。

到了秋季身上的钱都花完了,书生只能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这时他才想起夏天的时候还腌制了一缸的豆腐,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豆腐也变成了青灰色。

鬼使神差下王致和居然品尝了这“变质”的豆腐,他觉得臭味之余还有一股特殊的香气。于是就把这些特殊的豆腐送给街坊品尝,没想到反响却出乎意料的好。

而后看透科考的王致和弃学经商,专心经验他的豆腐生意,而臭豆腐因为价格低廉,并且是他独家经营,逐渐打开销路后生意日渐兴隆。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到了清末时期,这种价格低廉的小吃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兴趣,在秋冬时节皇太后也喜欢吃臭豆腐,还将其列入御膳小菜。并根据其外形赐名“青方”,也有称“御青方”。

04臭味驰名300年

如今的王致和臭豆腐已经不止出现于北京地区,几乎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可以买到王致和豆腐乳的系列产品。虽然创始人是安徽籍,但是人们似乎只记得王致和的北京标签。

从清朝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有人觉得王致和臭豆腐臭中带香韵味独特,有人依然觉得它臭不可闻不忍直视,无论怎样王致和臭豆腐一直存在于百姓的生活中。

现在的“老”北京更喜欢用刚出锅的炸窝头片,抹上拌有辣椒油和葱花的臭豆腐,您要是在烧烤老店不点上这口儿,您说自个是北京胡同长大的都没人相信,此处省略10000字,您就吃吧!

不知从何时起处“臭”味,超越了人们对食物“酸、甜、苦、辣、咸”的基本概念,异军突起占领了美食界的一席之地。尽管食客们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这又香又臭的味觉体验,确实是其他口味无法比拟的,您觉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