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又一區塊鏈新概念火了:DeFi是啥,會給金融行業帶來什麼

用智能合約實現金融會是一種什麼形態?諸如Libra或者央行數字貨幣,將來如果附加上智能合約,應該怎麼去設計?

隨着區塊鏈技術與金融結合的想象邊界不斷拓展,去中心化金融(簡稱“DeFi”)的出現或許能帶來一些啓示。

“DeFi在2019年就已經初露頭角,2019可以被定義爲DeFi的元年,全年鎖倉價值增長了2倍,2020年也延續了這樣的勢頭,目前整體鎖倉量已經超過20億美金。”OKEx首席戰略官徐坤對澎湃新聞表示。

根據區塊鏈數據索引公司The Graph的最新數據,Defi月查詢數量在6月份突破10億次。此前幾個月,The Graph託管服務上每日查詢量處於2000萬到3000萬次,但在6月份,每日查詢量達到4000萬到6000萬。

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信息和分析平臺DappReview的報告稱,2020年第二季度,以太坊DeFi總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03%,多個以太坊DeFi項目的市值在第二季度都有一倍以上的增值。

那麼,Defi究竟是什麼?與傳統金融差別在哪?會給傳統金融帶來什麼?

什麼是DeFi?

DeFi的全稱是Decentralized Finance,即“去中心化金融”,也被稱爲“開放式金融”,當前幾乎全部的DeFi項目都在以太坊的區塊鏈上進行。

以太坊是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全球開源平臺。在以太坊上,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通過編寫代碼管理數字資產、運行程序。其生產的加密貨幣稱爲以太幣(Ether,簡稱“ETH”)。

徐坤認爲,DeFi是基於開放的去中心化平臺開發的一系列金融類應用,整個業務流程是鏈上的交互動作。

她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DeFi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第一,DeFi不需要依賴任何中心化的主體來提供信用中介或者背書;第二,沒有準入限制,即任何一個聯網的人都可進入;第三,任何第三方均無法阻止任何一筆交易,也不能逆轉任何一筆交易。

但萬向區塊鏈與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對澎湃新聞表示,DeFi和傳統金融是兩個不同軌道的東西,無法比較。傳統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是資金融通,過程中伴隨着風險的轉移、資源的配置、價格的發現,處理的是法定貨幣的事。

DeFi和實體經濟無關,也和法定貨幣無關,更多的主要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事。

他舉例道,例如一個比特幣礦工,產出比特幣,需要用法定貨幣買礦機或者付電費僱人,一般是挖出比特幣賣了,但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下可能不想賣,礦工就可以在Compound這樣的應用中,進行基於比特幣的超額抵押,借出穩定幣換人民幣,滿足其支付需求。所謂穩定幣是指與另一種資產(如黃金、美元、另一種加密貨幣等)掛鉤的加密貨幣。

“儘管可能都用了一些金融工程的產品設計的方法,也涉及金融風險,也可以用上傳統金融的風險分析方法,但是服務的場景、對象和目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它和傳統金融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鄒傳偉表示。

有人認爲,基於分佈式賬本技術的DeFi不僅解決了在傳統金融中,資金收益被中介賺取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資金在國家之間的信用壁壘。

對此,鄒傳偉表示,傳統金融中信用借款非常常見,根據信用有一套風險定價機制,DeFi基於智能合約確實沒有中介,但有雙面性,匿名性使得其去信用化,所以需要超額抵押,用超額的抵押品實現借貸,降低風險。這會導致減少加密貨幣流動性,佔用加密貨幣資源,成本很高。

“從這種資源配置效率上來說,很難說它是一種先進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鄒傳偉說。

“開放式金融”非“開放金融”

儘管DeFi也被稱爲“開放式金融”,鄒傳偉認爲,需要區分其與傳統金融視角下的“開放金融”概念。

他指出,在主流金融行業領域,叫“開放銀行”的概念,現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但是有人也把“開放銀行”延伸到了“開放金融”,實際是和銀行客戶的個人數據管理聯繫在一起,開放用戶數據。現在還延伸到開放銀行掌握的技術能力的輸出,以及銀行場景的開放。

“這種也是從主流金融領域裏面,從開放銀行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編程界面)延伸的另外一個開放金融的概念,可以看到本質上還是不太一樣。”,鄒傳偉表示,“我更看好傳統金融領域的這種開放機制,因爲它有很深刻的這種演化邏輯在裏面,場景本身也更大。”

當前的DeFi應用方向

鄒傳偉認爲,DeFi類似於樂高積木,將一些基礎的金融模塊,有不同的智能合約來實現。然後在這些智能合約之間相互調用,就把一些金融功能拼在一起,“有人提供像Compound這樣的借貸,有人提供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有人提供監控抵押品充足情況的機制”。

以借貸平臺中的自動化抵押貸款平臺MakerDAO爲例,MakerDAO成立於2014年,通過智能合約質押用戶的數字資產,再借給用戶同等金額的穩定幣Dai。並且其採用了雙幣模式,一方面生產穩定幣Dai,即用戶最終借到資產的形式,另一方面還提供權益代幣和管理型代幣MKR,用於贖回抵押加密貨幣時支付利息。

鄒傳偉表示,Dai是抵押債倉層面的債權合約。所有抵押債倉適用統一的超額抵押率要求。如果抵押品市值下跌,發行人需要補充抵押品或退回部分Dai,以維護抵押率。如果抵押率低於清算率,就會觸發抵押債倉清算,類似於股權質押融資中的平倉機制。如果抵押品處置不足以覆蓋債務缺口,那麼MKR將增發並通過拍賣以獲得Dai,相當於由MKR持有者作爲最後的損失承擔者。

與傳統金融中借貸相似,加密貨幣領域的借貸也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即“出借人希望還款資金時間較短”與“借款人希望借款時間較長”之間的矛盾。傳統金融中,期限錯配由銀行來調節,但加密貨幣領域難以通過算法解決。

鄒傳偉認爲,當前有兩個解決思路。一是走向點對點借貸模式,讓存幣和借幣期限匹配,比如早期的ETHLend。但這會限制借貸活動規模,存幣者和借幣者的匹配成本高。二是通過算法來動態管理存幣和借幣的期限。不過效果還有待觀察。

Compound則是去中心化借貸平臺,存幣者可以將自己擁有的Token轉入Compound智能合約(存幣),並在未來時刻將存的Token從Compound智能合約轉回自己的地址(取幣)。借幣者可以將存入的Token作爲抵押品從Compound借幣。借幣者借到的Token可以與自己存入的Token在數量和類型上不一致,但要滿足超額抵押率要求。如果借幣者的抵押品不夠,Compound協議會強制清算抵押品。

鄒傳偉認爲,Compound平臺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爲基於超額抵押,抵押品價格波動非常大,如果急劇下跌,可能出現抵押品不足的情況。按照協議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補充抵押品,第二是智能合約會清算抵押。因此,一旦價格急劇下跌,不管是追加抵押品還是抵押品的處置,都會在以太坊的區塊鏈上進行交易,就會出現交易擁堵的情況,市場資產風險就很難進行出清。

徐坤則提到了提供自動化做市機制的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

她表示,Uniswap現在已經是DEX中的龍頭,交易額佔比接近40%。它將做市商自動化,用既定算法替代人工報價,從而去掉中心化撮合與清結算,並“消除”了交易中的做市商。

根據徐坤所說,Uniswap的做市方法是:將指定兩種資產存入即可,系統通過恆定乘積的模型得出資產價格。即在總資本一定的情況下,保證兩邊庫存的平衡。如果出現失衡,則調整價格。

但她也指出,Uniswap這種特點適合小型的交易者,尤其適合不想設置限價訂單的小額交易者。對大額訂單並不友好,在其交易深度有限的情況下,價格很容易發生劇烈變化。

Defi存在的問題與帶來的啓示

狂熱的資本追逐下,對待Defi需要冷思考。

徐坤認爲目前來看,DeFi還是在初創期,面臨着三大挑戰:首先是代碼漏洞,可編程金融代表了科技的力量,但代碼堆砌之後的漏洞總是難以避免;二是系統性風險,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可編程式金融,一定要思考到系統性風險,比如面臨極端的行情波動時,DeFi生態是否能承載;三是資產上鍊,資產上鍊的複雜程度和不確定性對於整個DeFi行業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戰,需要先行者做出嘗試。

DeFi應用面臨黑客攻擊的風險。據媒體報道,僅僅在2020年的2-3月,DeFi領域就出現了6起安全事件,損失超過150萬美元。

鄒傳偉表示,DeFi的安全性問題其實是比較多的,包括根本上智能合約的安全性,高度依賴於超額抵押的抵押品的價值波動,以及風險出清的效率。

他補充道,DeFi存在流動性風險,沒法通過算法來解決期限錯配的問題,並且用搭積木的方式,沒有統一規劃,不同的模塊之間沒辦法相互進行交流。

他說:“假設有一個環節沒有設計好,有些漏洞其實會放大這種風險的效果。”

不過,鄒傳偉也認爲,DeFi對主流金融可能會有一些啓示。

“用智能合約實現金融是一種什麼形態?將來比如像Libra或者像央行數字貨幣的話,將來如果附加上智能合約的話,應該怎麼去設計?也許能從DeFi裏面找一些借鑑。”鄒傳偉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