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蹇勇德 左玉麗 齊興福 杜雪琴

“中藥材就是我們的‘鐵桿莊稼’,家家戶戶都靠它喫飯。”夏日,隴西縣首陽鎮董家堡村,數百畝黃芪長勢良好,豐收在望,村委會副主任賈立明對記者這樣說。

隴西縣是全國“道地藥材”的重要產區之一。近年來,縣裏大力實施中藥材全產業鏈建設,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35萬畝,種植面積居全國縣區首位。爲鼓勵貧困羣衆發展中藥材產業,2018年,縣裏對標準化種植中藥材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每畝200元至600元資金或物資補貼。至目前,全縣累計發放中藥材種植專項扶貧資金1825.6萬元,扶持2.15萬戶貧困戶種植中藥材3.92萬畝。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推動脫貧攻堅的動力源泉。近年來,縣裏依託當地各類資源,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全縣1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每村至少有1項以上主導產業,中藥材、馬鈴薯、牧草、牛羊養殖、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已成功挑起脫貧攻堅的“大梁”。

“戶均兩頭牛,脫貧不用愁”——2016年,隴西縣提出“5532”和“5522”種、養模式,以草畜一體化發展增加羣衆收入。所謂“5532”,即向每戶貧困戶貸款5萬元,鼓勵其種植5畝全膜玉米,養基礎母牛3頭,年增收2萬元以上;“5522”指的是,向每戶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5畝全膜玉米,養基礎母羊20只,年增收2萬元以上。

在此政策的引領下,隴西縣草畜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近年來,全縣年轉化各類牧草78萬噸,爲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引進優質基礎母牛1.5萬頭、全縣牛存欄7.8萬頭,引進優質基礎母羊3.6萬隻,全縣羊存欄達21萬隻。

村看村,戶看戶,脫貧攻堅全看黨組織。雲田鎮上大道村的一處開闊空地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這是由上大道村黨總支牽頭成立的一家集香菇種植、加工和銷售爲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爲全村168戶貧困戶。

2018年,該合作社爭取世行項目資金430多萬元,建設香菇標準化種植大棚30座,並將這些大棚承包給貧困戶,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植管理、統一採摘回收。貧困戶一方面從管理、務工中獲取收入,另一方面還能得到合作社的股金分紅。

小蘑菇產生大能量。截至目前,隴西縣共建成各類香菇大棚1189座,年裝菌棒518萬棒,年產香菇3000噸以上,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帶貧增收效果明顯。

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羣衆富在產業鏈——近年來,隴西縣通過基層黨組織引領,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帶動模式,通過資金入股配股、按股分紅帶動發展。2019年,全縣基層組織組建7家合作社建立了7個養殖基地,帶動貧困戶1332戶,建立種植基地35個,帶動貧困戶3971戶。此外,按照股權化經營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引進建成扶貧車間23家,吸納勞動力169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4人,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

時下,行走在隴西大地,各類特色產業如雨後春筍發力成長,不僅點亮了貧困羣衆的致富夢想,也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