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世界上,最不安分的國家之一,近些年來,印度一直在360度無死角地秀着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印度總是暗搓搓的針對中國,把我們當成假想敵,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爲啥印度總是輸給中國?

第一,兩國基礎對比

中國1949年建立,印度1947年獨立,兩個幾乎同時,但是印度的起點比我們可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可以說印度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先來看組數據:新中國剛成立時,印度的人均發電量是中國的4倍,人均GDP是中國的1.56倍,鐵路里程數是中國的2.5倍,化肥產量是我們的4倍,鋼產量是我們的8倍,生鐵產量是我們的7倍,水泥產量是我們的4倍,鐵礦產量是我們的2.7倍,石油產量是我們的2倍。

部分數據對比

從以上數據就可以看出來,起步時,印度的硬實力比我們要好得多,不光如此,印度的外部環境也比我們好得多,中國一成立就和老美幹了一架,雖然贏了,但也傷筋動骨了,但印度呢,平平安安的在印度洋稱王稱霸,仗着自己優越的南亞次大陸的地理位置,在美蘇之間搖擺不定,兩個大國都想爭取印度加入自己的陣營,兩方又是給錢又是給武器又是給技術的,可以說這點很扎我們的心!

更扎心的來了,因爲和蘇聯大哥同屬社會主義陣營,所以我們得到了蘇聯的一些項目支持,但就因爲印度兩邊不靠釣着美國和蘇聯,所以蘇聯對印度可以說掏心掏肺,給的比中國還好,“得不到的是最好的”。

印度

第二,印度淪爲青銅,而我們卻一步步的成爲王者

我們選了不一樣的路,印度本着“造不如買”的心態,總是依靠外力,中國則是自力更生,前期走地慢,可是厚積薄發,一旦爆發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所以現在的印度只能踮起腳抬起脖子才能看到我們了。

第三,雙方軍隊發展對比

雙方的軍隊發展,尤其能體現兩國路線的差異。買辦橫行的印度,最能體現李鴻章和蔣介石的經歷,花裏胡哨搞一堆,一正經打就原形畢露。建國幾十年,我們有了自己的坦克、潛艇,有了自己的航母、飛機,發射了自己的衛星、導彈,憑本事入的五常,反觀印度,仍是“萬國牌”,人傻錢多形容他們最合適。

萬國牌

第四,雙方經濟發展對比

除了軍隊發展,還有一個也能體現,可能很少有人能注意,但確實很重要,那就是農業。建國時,我們也是以農爲本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很多人喫不上飯,爲什麼,因爲糧食產量低,那爲何糧食產量低?因爲自己造不出化肥,沒有大型水利工程,只能靠天喫飯。印度也一樣,但印度卻一直靠進口化肥,我們卻不一樣,我們在70年代就開始能自主生產化肥,糧食產量開始飆升,對於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但這的確是事實,能自主生產化肥意味着“大糞”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到目前,印度的化肥產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剩下全靠買買買。另外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水利,沒有水庫,“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我們的三峽水庫的儲水量大概是393億立方米,印度最大的不超過30億立方米,這差距大的有點讓人尷尬!

印度農業

這些足以讓兩國農業拉開差距,比中國耕地面積還多的印度糧食產量卻很低,這就讓印度有一部分人喫不飽飯,我們都快全民奔小康了,你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所以想不明白印度爲何總是想超越中國?底氣在哪?

第五,雙方政治制度對比

再來看印度的政治,印度土邦林立,中央對地方的約束力不夠,沒有辦法統一帶動全國搞經濟,中國恰恰相反,這種制度上的優越,很快就碾壓並甩開了印度。

土邦

第六,雙方文化差異

造成這種路線不同的原因其實和兩國的文化差異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印度和中國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印度被各個入侵民族輪了一遍又一遍,印度沒有中國人不認命的意識,也沒有防範其他民族的意識。所以這麼長的歲月裏,除了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的王朝,剩下的全是“外來戶”,印度人幹不過人家,那就只能閉上眼聽之任之了。後來,甘地誕生了,他和我們“從中國滾出去,你要不走,就等着抽死你”的路線不同,他走的是“從印度滾出去,要麼打死我,要麼滾”,恰逢英國衰落才讓印度獨立。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就導致中印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心態不一樣,中國是“再難,我也要自己搞”,印度是“難我就買吧”。

甘地

要說爲什麼印度總是輸給中國,因爲路沒有走對,還總是想找茬,不收拾它收拾誰?中國的命格里,寫着是自強兩個字,印度人的命格里,寫着是認命兩個字。印度其實不是輸給了中國,印度是輸給了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