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後歸併到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曾毅(1929-2020),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畢業後從事微生物研究,1960年起開始研究腫瘤病毒,是國內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他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並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從發現鼻咽癌這個地方病到其病因的研究、研製出早期篩查的方法,再到後來的疾病防治、治療性疫苗的研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除了EB病毒,曾毅還開展了許多針對其他病毒的研究,比如在國內首次研究了HTLV-1病毒在我國的分佈及其與成年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的關係、HPV與宮頸癌的關係等。從1984年起開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的研究,證明了1982年HIV隨血液製品從美國傳入中國,1983首次感染中國公民。1987年分離到第一個中國的HIV-1毒株;進行HIV-1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建立了HIV的快速診斷方法以及開展HIV疫苗研究方面的工作等。在艾滋病的檢測、治療和宣傳上均做出了巨大貢獻。

求學期間,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

曾毅,原名曾漢忠,1929年3月8日出生於粵東揭西縣五經富鎮。5歲開始上小學,從小非常喜歡讀書,又十分用功,成績一直很優秀,1941年入經富中學讀書。1943年1月,考入廣東省名校梅縣東山中學讀高中,該校以上乘的教學質量聞名,葉劍英就曾是這所學校的學生。由於梅縣離五經富路途相對較遠,每學期開學時,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趕到學校。受母親家族的影響,曾毅立志學醫。1946年夏天,年僅17歲的曾毅從汕頭乘坐貨輪前往上海蔘加考試,結果由於貨輪在路上時間較長,到達上海時間太晚而錯過上海醫學院的入學考試,轉而考取了復旦商學院的統計專業。

1947年1月,曾毅進入復旦大學以後,剛開始與同是來自揭西縣的新聞系學生鄒劍秋一個宿舍。揭西屬於潮汕地區,來自揭西的學生在暨南大學、復旦大學讀書的很多。從重慶復旦大學搬遷回來的鄒劍秋是曾毅的老鄉,後來知道他當時已經是地下黨,曾毅說,“他很關心我,照顧我。在他的薰陶下,我也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和學生運動,對於國際、國內的形勢,及國民黨的腐敗都有了認識。”曾毅曾說,“所以他就做我的工作,要我出來競選學生自治會代表,我就積極參加被選上了。”

那時候,曾毅只是大學一年級學生,但憑着對社會活動的一腔熱情,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同時也就受到了國民黨的注意。當時在上海的幾所大學自治會的成員中有很多來自廣東潮汕。曾毅的大哥曾漢光(1927-2020,後改名爲曾思明,先後任職於新華社志願軍分社戰地記者,新華社編輯部要聞組編輯,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副總編輯,香港中國通訊社副社長兼泰國分社社長)當時在遷至上海的國立暨南大學,也是進步青年,1947年被國民黨逮捕。在國立暨南大學大批進步青年被捕的同時,曾毅也因參與學生運動上了“黑名單”。一天,他接到復旦大學地下黨的通知進行轉移,等回到學校的時候發現每個班都有特務。曾毅想着反正自己的理想是學醫,正好趕上了1947年夏天的上海醫學院考試,且一舉成功,於是就離開了復旦大學去了上海醫學院。

大學期間,受鄒劍秋的影響,曾毅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1949年初,地下黨根據上級黨(區委)的指示,爲解放前組織學生應變護校護廠、爲解放時組織人民保安隊和爲解放後建立新民族主義青年團做準備,決定把上醫湧現的一批表現積極、思想進步的青年組織起來,成立黨的祕密外圍組織,原擬稱之爲“新青社”,後因該名稱與新青團等類似,容易暴露,而改爲以學校附近的楓林橋命名爲“楓林社”。曾毅曾回憶“楓林社”的成立是在上海交大的一個樓頂平臺上召開的。

1949年4月21日,百萬雄師過長江,4月23日南京解放。當時社會秩序紊亂,國民黨軍隊佔用上醫校舍,學校停課。爲了保護師生和財產的安全,學校不得不撤退到市中心紅十字會醫院和中華醫學會。那時上海學生回家住,外地學生則分別住在紅十字會醫院和中華醫學會,地下黨員和部分積極分子暫時轉移隱蔽。早在1949年4月上旬,上級黨組織曾通知每個黨員和一些暴露的積極分子都要事先在校外安排好住處,以防敵人臨終下毒手時作爲轉移之用。4月26日凌晨一點多,國民黨軍警特務闖進上醫宿舍抓人。當時在上醫校內被捕的有曾毅等在內的12人。

根據上海市檔案館的資料顯示,當年4月26日蔣幫淞滬警備司令部準備抓的上海醫學院學生有33人,這33人都是上了由上海公安局偵查二處提供的黑名單,大部分學生名單中都有籍貫、校內外詳細的地址以及曾經參與過的學生活動事實等,甚至還有幾位同學是有被註明抓到後應予槍決的備案。曾毅回憶,被捕後他們先是被關到徐彙區一個被強徵的中學,後來又被轉到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地方。在被捕期間,一些其他學校被捕的同學一批批被保釋出獄了,但是上醫的一羣是不準保釋的。曾毅在獄中也曾被審訊,不過他並未被審訊者嚇到,當審訊者問到“什麼?你不知道,那你想想你爲什麼會被抓進來,爲什麼別人都不抓就抓你”時,曾毅回答“這大概是私人的感情關係,因爲我的脾氣是不大好的,因而得罪了人家。”在5月21日,名爲“飛行堡壘”的國民黨上海市警察局的特種鎮暴隊原本準備當晚將抓捕的人員全部槍斃,後來因有部分警員反抗,飛行堡壘前往處理,被捕人員由當地的青年軍臨時代爲看管,而青年軍自顧不暇,於是他們得以逃脫,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 

曾毅當時被捕後寫下的兩首詩:

詩一:

狗子的咆哮(諷刺)

你們這些可憐的囚徒呀!

自由,民主,

哪有你們的份!?

污髒爛臭黑暗的監獄

是你們安樂的搖籃;

鐐銬、蚊蟲、跳蚤、皮鞭、獄卒

是你們忠誠的同伴;

你們用不到擔憂飢餓,

這裏有的是免費的長期客飯,

你們用不到怕疾病死亡,

這裏有的是棺材。(他們有一天夜裏的訓詞)

***

哼!

誰叫

你這老頭子功課不給我pass,

誰叫

你這沒眼的傢伙敢得罪了老子!

誰叫你這蠢豬爲“大衆服務”!

誰叫你這膿包,敢愛上了老子中意的她,

誰叫你這不識抬舉的娘子

膽敢拍絕了我純潔的愛!

老子有的是金鈔;大頭,

機槍、木棒

看!你們敢

這裏有的是帽子

鮮紅的帽子

聽話吧!乖乖

從實招來

我的我好報功去。

哼!不然

看你受得起

皮鞭,灌水,針料,電刑,倒吊…

沒抓到的

你也用不到慶幸

歡笑

睜開眼睛吧

瞧瞧

殺雞教猴

前車可鑑!

哈哈…

(注:當時被抓進去的,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積極的同學,但亦有因爲與特務私人的仇恨及其他關係而被捕,當作他們的報復;無上法教務長的功課,因爲特務不及格,而給他扣上了紅帽子;上商的一位平時什麼都不管的女同學,因爲沒有接受特務野蠻的愛情而被捕,其他例子還不少。)

詩二:

期待

甲:聽,這是什麼?

乙:雷鳴。

甲:不,仔細聽空。隆…連續不停的。

乙:是炮聲。

甲:對啦!

乙:那兒來的?國軍?

甲:不,瞧那邊。

乙:共軍來了。(低語)

甲:對,他們是

我們的救星

人類的解放者

(作者注:下半截遺失了。)

在抗美援朝前夕,曾毅還參與動員師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覺得,這些經歷對自己日後的成長和發展起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選擇最需要的專業,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1952年,曾毅從上海醫學院畢業。正值抗美援朝,國家需要大量的醫藥衛生人才。畢業後他選擇參加國家剛剛舉辦的上海醫學院高級師資班,學習微生物專業。這個班由著名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家林飛卿教授[5]和著名病毒學家陳鴻珊教授[6]親自授課,曾毅從此踏進了病毒學和免疫學的大門。 

學業之外,曾毅還在上海醫學院收穫了一生的愛情和家庭。他在社團工作時認識了比自己小一屆的學妹李澤琳。1951年他們開始校園戀愛,而這一場戀愛也成就了他們的一生,從此在科學的道路上相扶相伴,曾毅成爲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李澤琳也成爲我國著名的藥理學家,同時她也是青蒿素藥理毒理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1953年曾毅從高級師資班畢業,決定響應黨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海南島去工作。當時李澤琳在山東新華製藥廠實習,曾毅到那裏去找她商量。曾毅對她說“我打聽過了,你們班上沒有去海南島的名額,不如我們結婚吧,結婚還可以照顧。”就這樣兩人在當地領了結婚證,並在同學們的見證下,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

結婚後,曾毅、李澤琳等18名學生一起接受了一個艱鉅的任務,在海南創建一個衛生專科學校。結果到海南後的第二個月來了一場巨大的颱風,把學校的茅草屋都掀翻了。當年12月,華南黨委決定停辦衛生專科學校,學校裏的人有一大半被重新分配到華南醫學院(後來的中山醫學院)。李澤琳去了藥理系,而曾毅分在微生物系,開始開展鉤端螺旋體和恙蟲病立克次體等研究工作。

北上北京,選擇病毒研究

1955年,當時中醫研究院剛成立不久,急需人才,藥理系出身的李澤琳被選調北京。一年以後,曾毅也來到北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系病毒所,師從著名的病毒學家黃禎祥教授,開始做病毒研究。 

早在1911年,勞斯(Peyton Rous)發現一種可導致雞腫瘤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爲Rous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結果發表於《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勞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病毒可能會導致腫瘤。雖然該理論的提出讓有的人對於病毒致癌的學說熱情高漲,但該理論在1950年代還處於備受爭議的狀態,人類關於癌症的病毒致病理論更是處於猜測階段,當時還有一些其他癌症致病理論比如外源性化學物質致癌學說、基因變化導致癌症等。不過,在距勞斯發表結果55 年之後,1966年85歲高齡的他得到了學界的認可,獲得了諾貝爾獎。

1959年曾毅原本受國家委派準備去蘇聯學腫瘤病毒學,選擇了蘇聯最好的動物腫瘤病毒學家做自己的導師。後雖因中蘇交惡沒去成,不過他想要研究腫瘤病毒的方向保留了下來。1960年代初,曾毅開始了腫瘤病毒的研究。他與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和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合作者們首次發現我國的母雞感染一種淋巴白血病病毒的比例很高。通過檢測發現雞蛋裏病毒的陽性率高達80%。他用減毒病毒免疫不同年齡的母雞,發現可以打破免疫耐受性。免疫後的母雞產下的雞蛋帶毒率大大下降。這個工作爲後來建立不含淋巴白血病病毒的雞羣,提供了有效的措施,而七年後國外才有同類的工作。

敏銳的發現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又稱人類皰疹病毒IV型,它是1964年愛潑斯坦(M.A。 Epstein)等從非洲兒童淋巴瘤的瘤細胞株中發現的,後來以其發現者愛潑斯坦和巴爾(Y.M.Barr)兩人的名字命名,簡稱EB病毒。1966年美國學者歐德(L.J。 Old)等應用免疫擴散試驗,首次發現EB病毒與鼻咽癌存在着血清學關係。隨後,又相繼有研究者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證實了EB病毒與鼻咽癌血清學的關係密切。

鼻咽癌是發生於人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也是東南亞和我國南方几個省區的常見高發惡性腫瘤,在兩廣地區尤甚。鼻咽癌患者90%以上爲30歲以上的青壯年人,以男性多見。與很多腫瘤相似,鼻咽癌的病因不明,而且早期難以發現,晚期難以治療,病死率很高,但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則大大提高。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鼻咽癌患者尤爲重要。

1973年,當時 “文化大革命”尚在進行之中,在“文革”中備受打擊的曾毅始終堅持做着腫瘤病毒的研究。經過充分的思考和反覆比較,曾毅決定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並將其作爲闡明人類癌症的病毒病因的突破口。1974年,曾毅有機會作爲客座研究員去英國格拉斯的病毒研究所研究腫瘤病毒,一年後回國,繼續從事該項研究。

1970年代初,國際上科學家們對EB病毒在鼻咽癌發生中所起的作用存在不同看法。有很多學者想要通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企圖證明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但是並未得到證實。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爲,EB病毒是在細胞已經發生癌變後才感染的,在鼻咽癌的發生上不起作用,只是“過客”而已。

成功培養鼻咽癌細胞株

要想深入地研究一種癌症的機制,建立能夠體外培養的癌細胞株是至關重要的。很早就有國外學者試圖建立鼻咽癌體外培養的上皮細胞株,但均未獲得成功。1976年,曾毅等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第一株鼻咽癌高分化癌細胞株(CNE-1)。1980年又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低分化癌細胞株(CNE-2)。1987年又從裸鼠的鼻咽移植癌建立了轉移鼻咽癌細胞株(CNE-3)。這些工作爲曾毅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鋪平了道路。

建立了鼻咽癌細胞株後,曾毅的團隊試圖在細胞株內檢測EB病毒的DNA,但當時技術的靈敏度還達不到檢測的要求。於是曾毅帶領團隊找到更敏感的方法,證實了這些細胞株都有EB病毒DNA存在。他們還發現,所有克隆細胞株都有EB病毒潛伏膜蛋白1(LMP1)基因的存在。這些工作證明了EB病毒在鼻咽癌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發現了簡便有效的檢測方法

建立了EB病毒和鼻咽癌的關係後,曾毅想要將這一成果應用到實際中。多數的鼻咽癌病人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曾毅想如果能夠在早期檢測病人血清中的EB病毒,那麼也許可以進行鼻咽癌的早篩。

但是如果做篩查的話,需要有敏感性和特異性很高的早期診斷方法。1976年曾毅從國外引進了檢測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的免疫熒光法。這種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達到診斷要求,但必須使用昂貴的熒光顯微鏡等設備,因此無法大量推廣。

曾毅帶領團隊經過一年多的實驗,建立了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免疫酶法。該方法通過檢測人血清中EB病毒殼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的IgA抗體(簡稱IgA/VCA),能夠達到和免疫熒光法近似的靈敏度和準確度。

免疫酶法方法很簡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即可,大大節約了成本,十分符合中國當時的條件。曾毅團隊以後又相繼建立了能檢測特異性更高的EB病毒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 IgA抗體(IgA/EA)及其它抗原IgA和IgG抗體的方法,提高了陽性檢出率。

現場研究40年

提出鼻咽癌病因的假說

曾毅建立了免疫酶法之後,並沒有將其束之實驗室高閣之中,而是將它積極推向現場。1977年曾毅帶着法國科學院院士紀·德泰(Guy de The)一同前往梧州市,在梧州市衛生局長車轟陪同下考察梧州市鼻咽癌發病情況,開始籌劃建設腫瘤防治機構。

1978年,曾毅帶領實驗室成員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關機構合作,在蒼梧縣和梧州市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開展鼻咽癌前瞻性研究的現場。由曾毅實驗室、梧州市腫瘤研究所、蒼梧縣鼻咽癌防治所的科研人員以及自治區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一起組成醫療小分隊,深入農村、廠礦挨家挨戶去開展血清學普查工作。曾毅本人也幾乎每年都下現場,有時候因爲農民們住得比較分散,又是丘陵山區地帶,交通只能靠走,遇到颳風下雨,一天也查不到幾個。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經常是白天採血,晚上在實驗室進行檢測。他們通過這種血清學檢查,發現陽性血清者之後,根據滴度情況移交給相關的醫生,建議病人去做鼻咽鏡檢查,通過篩查與臨牀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早期診斷率。在蒼梧縣和梧州市,門診查出的主要是晚期病人(70%-80%),早期病人僅爲20%-30%,而血清學普查發現的主要是早期病人,早期診斷率達80%-90%。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它證明了應用血清學普查的方法可以發現早期鼻咽癌病人。他們在廣西、廣東乃至全國大力開展了上百萬人的普查,併成功勸說南方很多醫院將此作爲體檢的常規檢測,從而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

通過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可顯著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如在梧州市普查出的鼻咽癌病人的10年生存率達60%,而門診查出的病人的10年生存率僅30%。

在1970至1975年間,曾毅等組成的南方五省鼻咽癌防治研究協作組通過對南方五省453個縣市的1.7億人口進行死亡回顧調查,發現鼻咽癌最高發的區域是廣東省中部以及臨近的縣市,廣東省鼻咽癌高發區人羣的EB病毒抗體幾何平均滴度顯著高於低發區。

這些研究促使曾毅思考爲何基因型相似的地區鼻咽癌發病率有顯著的不同。通過觀察與比較,曾毅認爲鼻咽癌的發生過程與環境、遺傳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曾毅等在蒼梧、梧州及其他地區對常見中草藥和一些植物進行調查,結果從1963種中成藥和植物中發現了52種有激活EB病毒的促癌物;還發現了人體內的厭氧桿菌產生的丁酸也具有促癌作用;動物實驗證明,EB病毒在促癌物和丁酸的協同作用下,首次誘發出鼻咽癌。同時,曾毅等研究發現一些食物中的誘導物是水溶性的,而不像經典的促癌物TPA那樣是脂溶性的。這在當時國際上也是新發現。

經過多年研究,曾毅提出了鼻咽癌病因的假說:遺傳因素和免疫力是鼻咽癌發生的基礎,EB病毒在鼻咽癌發生中起病因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環境中的促癌物和/或致癌物起協同作用。這一觀點在當時國際上頗爲新穎。

爲證實這一假說,曾毅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他們應用EB病毒在促癌物和/或致癌物的協同作用下誘發出人鼻咽部上皮細胞癌變。[8]這是該領域國際上首次用實驗證明了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病因,也是鼻咽癌研究的重大突破。

對繼續在路上

鼻咽癌治療性疫苗的開發研究

知道了病毒可能引起腫瘤之後,就要考慮如何做到更好的預防,這其中疫苗是最爲重要的。乙肝疫苗的接種普及讓乙肝患者發病率大大降低,有助於減少肝癌患者的發病率。HPV疫苗的成功上市可能大大減少宮頸癌的發病率。

EB病毒感染人體後肌體會產生針對EB病毒的多種特異性T細胞,他們在控制處於潛伏感染狀態的細胞、防止腫瘤發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於國內外的研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曾毅實驗室開始開展用DNA疫苗防治EB病毒相關的腫瘤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曾毅院士課題組研製的EB病毒潛伏膜蛋白2(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LMP2)疫苗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正在上臨牀試驗。應用疫苗感染病人樹突狀細胞免疫常規治療的鼻咽癌病人,獲得了較好的免疫反應。曾毅的團隊希望通過早期診斷和疫苗防治,降低病死率,控制鼻咽癌的發生。“對於鼻咽癌,局部治療是容易的,但很容易轉移。若晚期有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再想局部治療就很難了,這時疫苗就可以顯示出它的作用。”[9]曾毅曾說,有一種治療性疫苗,可以在鼻咽癌患者進行普通放射治療後加用,能提高特異性細胞免疫力,可能把殘存的腫瘤細胞消滅掉,有效地預防腫瘤的復發和遠處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鼻咽癌的工作,從發現地方病到病因的研究、研製出早期篩查的方法,再到後來的疾病防治、治療性疫苗的研製,這是一套十分系統、完整而且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工作。

未雨綢繆——中國HIV檢測的開拓者

1980年代初,美國報道了一些罕見的卡波西肉瘤和卡氏囊蟲肺炎病症的病例,患者的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後來這種疾病被命名爲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艾滋病。作爲一個從事腫瘤病毒已有二十餘年的研究者,自從1981年曾毅得知美國的報道以來,他就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疾病可能會傳入中國,並引起嚴重後果。因此,他開始做積極的知識與技術儲備。

1983年起,曾毅從法國、德國和日本引進了相關的材料,不久後製備出了艾滋病病毒診斷試劑,建立了血清學檢測方法(免疫酶與熒光檢測法)。1984年,他開始收集不同地區正常人羣的血清,做了近千份的血清學檢測,但並未發現陽性患者。

後來,曾毅從浙江省傳染病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員那裏瞭解到美國Armon公司、阿爾法公司贈送給浙江省醫院一批第Ⅷ因子血漿製品。通過與浙江省醫院和浙江省衛生防疫站合作調查,曾毅對注射了哈默公司的第Ⅷ因子的19位患者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該公司同一個批號製劑注射的四位血友病病人都感染了HIV。這是中國本土首次檢測到被感染的公民。

分離中國首個HIV病毒株

1987年7月,一名美國記者在昆明發病住院,臨牀疑爲艾滋病,在雲南省衛生廳的協助下,曾毅實驗室前去採血,結果診斷爲艾滋病病毒陽性。隨即進行病毒分離工作,曾毅帶着一個技術員完成了對艾滋病病毒的分離工作,分離出中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

後來進一步與其他單位合作,曾毅實驗室開展了多項HIV-1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很快做出了中國自己的艾滋病診斷試劑,一種用於初篩實驗的“免疫熒光試劑”,另一種用於確診的“快速HIV蛋白印跡試劑盒” ,後來又生產出“Elisa試劑盒”。快速診斷試劑盒獲得衛生部批准使用,製備試劑供應全國,這對早期國內艾滋病的診斷、多起因輸血等暴發流行的艾滋病篩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防控結合——戰鬥在對抗HIV第一線

由於HIV的高變異性,HIV疫苗的研發是非常困難的,國際上研製的HIV疫苗臨牀試驗均以失敗告終。曾毅實驗室對這一難題發起了勇敢的挑戰。

爲了讓HIV特異性細胞免疫力保持更長,曾毅提出了多載體共同抗原的疫苗,用這個方法來使疫苗的免疫效果增高和延長。曾毅團隊使用DNA疫苗、rAAV疫苗、rSev和rAdv疫苗序貫連用,在小鼠和猴的試驗中產生良好的效果。通過這種序貫連用,三次疫苗以上就能夠大大延長疫苗作用時間。這種方法已納入了大科技專項傳染病課題。

曾毅的實驗室還在多種中藥中篩查抗艾滋病病毒的藥物。在體外用多種細胞,包括MT4細胞、Hela-CD細胞株、周圍白細胞進行中藥篩查,將有效成分組成兩個處方,試驗顯示兩個兩個處方都可以把HIV抑制得很好。2001年,經河南省藥監局批准,曾毅團隊在上蔡、商丘等地區進行了中藥ZL-1的臨牀試驗,結果表明患者一般的症狀都有改善,食慾增加,特別是很多病人CD4免疫細胞有所回升。目前,ZL-1中藥治療已經由國家藥監局正式批准開展臨牀試驗。

除了研究,曾毅還不遺餘力長期進行艾滋病防控的宣傳和呼籲,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廣泛與國內相關組織協作,通過參加歷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亞太地區艾滋病大會及相關國際會議,舉辦論壇、展覽,宣傳我國預防艾滋病的方針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加強與國外組織機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

自發現艾滋病以來,尤其1980年代末,鑑於當時國際上某些國家和地區艾滋病流行猖獗,對我國威脅日益嚴重,爲嚴防艾滋病在我國流行,將艾滋病拒之國門外,原國家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和姬鵬飛、朱學範、費孝通、王光英等倡議成立關於艾滋病的基金會。在他們的倡議下,經原衛生部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環球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於1988年6月21日在廣州成立,1989年在民政部登記註冊,成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社會團體。該基金會由我國醫學界研究性病和艾滋病的專家及社會活動家、企業家組成的非營利性的民間社會團體。基金會的會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審覈登記,頒發證書。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爲會長。該基金會於1994年更名爲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Chinese Foundation For Prevention Of STD and AIDS,“CFPSA”)。

基金會的首任名譽會長是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和副委員長朱學範、費孝通。基金會的首任會長是原衛生部部長錢信忠。曾毅於1997年開始擔任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1999年該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精心組織對疫情嚴重地區進行專項調查,撰寫出調查報告,爲制定艾滋病防控提出相應對策。同時,爲呼籲全社會關注艾滋病防治工作,關懷艾滋病弱勢羣體,曾毅帶領基金會進行了大量宣傳教育和諮詢服務。2003年,基金會在政府主導下,多部門、多組織、多團體,包括企事業單位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協作和參與,最大限度調動全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共同對抗艾滋病。在全國發起了大型社會公益活動——“121聯合行動計劃”,此項活動得到原國家衛生部、民政部等45個部級單位和各級政府、52個社會團體和42家主流媒體及衆多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普及預防艾滋病科學知識。2000年到2005年期間,曾毅和其他的院士、專家曾三次上書國務院,呼籲加強對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

國內外影響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曾毅研究組所建立起的一系列鼻咽癌早期診斷技術及其應用所取得的成就被《新華日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澳門日報》、《大公報》等海內外衆多媒體報道。國際上相關的專家學者對曾毅團隊的工作也給出了高度評價。

西德墨尼黑大學雷根斯堡大學衛生與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沃爾夫(Hans Wolf)教授1985年曾這樣評價曾毅他們的研究成果:

(EB病毒及其相關的鼻咽癌研究)在一個關鍵問題上——一個在實際工作中急待解決的測定EB病毒標記如病毒特異性抗體方面的工作卻長期缺欠。現在這一問題已被曾毅教授的研究小組近幾年的工作闡明瞭。這項工作得到了世界範圍的承認,並代表着不僅僅是EB病毒而且是整個腫瘤病毒領域的、面向病人的基礎研究的一項傑出的成就……該研究的設計及其最終結果的評價均是舉世無雙的,這已成爲該領域所有科學家研究工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參考……這項研究屬於最高級別的科學成果,應得到最高的讚譽。

1986年EB病毒的發現者之一愛潑斯坦對曾毅他們建立和應用病毒血清學方法進行鼻咽癌早期診斷和前瞻性研究的評價爲:這項顯著的新進展是應用病毒血清學方法進行普查診斷人類癌症的第一個例證。

香港大學微生物系主任吳文翰教授在1986年曾寫道:

稱曾毅教授爲當今癌症與控制領域的領導人物之一,是毫無爭議的。他建立並使之完善的方法,提供了一項最有效、最可靠的早期診斷鼻咽癌的技術。該技術在現場普查中的應用以及在廣大人權中產生的巨大作用,再加上實驗室研究工作,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迄今爲止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即作爲中國的一個與人種有關的腫瘤——鼻咽癌,是可以被有效地控制的。

這些成就也爲曾毅贏得了許多國內外榮譽和獎勵,包括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多項國家、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多項衛生部科技成果獎,首屆柯麟醫學獎,陳嘉庚醫藥科學獎,全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性病先進個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等。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等。2006年獲英國Barry-Martin基金會艾滋病防治貢獻獎,2012年獲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公共衛生終身成就獎”,他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該所的所長加洛(Gallo)說“曾毅教授讓基礎研究成功地應用於臨牀,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我們都非常尊敬他。”[10]但曾毅本人對這些榮譽看得非常淡,在他看來只要認真做事,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就好,他曾說過“如果不讓我工作了還不如讓我去死。”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出晚歸,還時常加班加點,一直堅持到有一天他暈倒在家中,不得不住進醫院。在陸續住院治療的幾年間,他仍然時刻惦記着實驗室還在開展的EB病毒治療性疫苗的研究進展,每次到醫院探訪時,只要他的意識清醒,他總要跟同事或學生們談及實驗的情況以及未完成的工作。

曾毅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科研生涯中,始終堅持爲中國的病毒學研究奮鬥,他爲人師表、治學嚴謹,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熱愛科研,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病毒學的發展。他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風範,永遠值得後輩尊敬、學習和懷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