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漲起來後,蓮湖鄉某村民的房屋只有屋頂露出水面。魏晞/攝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魏 晞 文並攝

7月13日,蓮湖鄉恢復了與外界的聯絡。

鄉間道路兩旁的房屋門口,曬着村民提前搶收的穀子。載着泥土和砂石的運輸車穿過堤壩路,再經蓮湖大橋抵達蓮湖鄉。村民的手機顯示屏上,信號一欄不再出現小叉。

此前兩天,這個位於江西省鄱陽縣、四面環水的島鄉,通信光纜被洪水沖斷,電路也被切斷。洪水淹沒了蓮湖鄉一個自來水廠的機房,導致部分村莊停水。唯一連接鄱陽縣城和蓮湖鄉的鄱蓮公路,也因洪水漫入無法通行。

船隻幫助蓮湖鄉與外界溝通。它們將從縣城採購的物資供給有需要的村民,也將島上一個患有尿毒症的病人,送到縣城做血液透析。洪水漲得太快時,村中廣播站接上小型發電機,向村民傳遞最新信息。

正在鄱陽縣鞏固堤壩的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班長伍德文,聯繫不上住在蓮湖鄉的外婆和舅舅。和他一樣,不少外地的遊子關心住在蓮湖鄉的約8.1萬人

1

這是28歲的伍德文第一次在鄱陽縣抗洪。

此前,他已經參與過5次抗洪搶險。今年襲擊家鄉的洪水,是他經歷過最大的。

這次抗洪,他帶着班裏9名同志一起參加。9個人裏,年紀最大的22歲,最小的19歲,都是第一次抗洪。伍德文感受到他們的熱情:一邊裝沙袋一邊喊口號,輪休時間還有人不願意休息。

怕家人擔心,伍德文沒說自己是去執行什麼任務。他曾提醒過外婆,蓮湖鄉可能會發洪水,要提高警惕。等他再次嘗試聯絡時,外婆的電話一直無法撥通。

伍德文在昌江圩朱家嶺村段扛沙袋、鏟泥砂,守護堤壩沿岸的房屋和居民。他猜想,外婆在蓮湖鄉居住的房屋地勢較高,能平安度過汛期。

鄱陽縣農業農村局在蓮湖鄉有個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張明華的三個兒女也盼望着蓮湖鄉的消息。他們在大城市工作,從新聞媒體上了解到,饒河鄱陽站的水位已超過1998年最高水位。他們擔心守在故土的長輩,不斷撥打父親的電話。

7月11日早上6點,蓮湖鄉的電路中斷。8點半,通信信號也中斷了。58歲的張明華沒能接到家人來電。他開着小貨車,加入蓮湖鄉抗洪搶險的隊伍。他的車運送防雨布、蛇皮袋、礦泉水,從鄉政府出發,開往蓮南圩、蓮北圩。這是蓮湖鄉最重要的兩處堤壩。鄉里的多處道路已經無法通行,蓮湖鄉鄉長江敏介紹,全鄉有7.8公里水泥路,4公里柏油路被洪水損毀,有1個電排站被洪水沖毀。

從蓮湖鄉到鄱陽縣城,要穿過蓮湖大橋,再經過鄱蓮公路。7月11日早上,鄱蓮公路有一段道路進水。

2007年蓮湖大橋通車之前,蓮湖鄉的村民通過渡船往返饒河兩岸。島上的生活離不開船,洪水來時,孫坊村51歲的村民餘取林,自願提供小型柴油機動船,義務往返各個村莊,傳送物資、人員和信息。

這艘船爲6口之家送過蔬菜、鹹肉和鹹魚。緊急信息無法通過手機傳遞,一名村幹部搭乘這艘船,趕往同事所在的位置。

它駛過的水域,水面露出屋頂、樹冠和電線杆的頂端。數十隻白鷺並排站在蓮南圩邊,船駛過時,柴油發動機轟鳴,鳥兒驚飛。

有些村民忙着搶收水稻,減少洪水淹沒稻田帶來的經濟損失。有婦女結伴走去圩堤附近,觀察洪水的漲勢。誰家有菜地或水井,都會爲鄰居親朋提供蔬菜和飲用水。

洪水中的蓮湖鄉。魏晞/攝

2

蓮湖鄉人對洪水並不陌生。

江敏介紹,7月8日,蓮湖鄉已經轉移200戶人家、上千名村民到地勢更高的位置。少數村民入住安置點,更多村民因移民建鎮工程,在地勢更高的區域,有自己的房屋。

75歲的孔雪珍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她因舊房屋被水淹沒,搬遷到新房。水退去後,她卻回到老屋,不願離開,“住習慣了”。屋前有一畝七分地,她請人幫忙種水稻,等到大暑,全部收割,能賺700元。

7月8日,村支書致電孔雪珍在外務工的小兒子,洪水將至,希望他說服母親,搬遷到新房。孔雪珍回憶,小兒子在電話那頭急了,催她簡單地收拾行李,帶好他的一對兒女。

水漲得很快,超過孔雪珍的想象。她剛把11歲的孫女和9歲的孫子帶到新房,來時的道路已被水淹沒。水淹到小腿,她才意識到,這次洪水比1998年的更大。

蓮湖鄉原有兩個自來水廠,一個被洪水淹沒,另一個水廠部分自來水管道被洪水沖斷。江敏介紹,移民建鎮所選擇的新址,大多配有水井。經過搶修,未被淹沒的水廠和新址的水井保證了村民的日常用水。

孔雪珍打了3桶井水,挪到太陽底下曬。她特意用塑料紙覆蓋水面,防止有蟲爬進水裏。等到井水變溫熱,她喊來孫子孫女,每人分一桶井水洗澡。

汛期蚊子多,孩子被叮了會哭。在停電的夜晚,這位祖母點燃一根粗蠟燭照明。天亮時,蠟燭恰好燃盡。

新房屋沒有桌椅。她把木門門板拆下,架在門檻上。祖孫三人坐在臺階上,飯菜擺在門板上,就着屋外的一點亮光喫晚飯。

蓮湖鄉很多居民都對洪水有記憶。一個年輕村民記得,1998年,他在安置點喫過某個牌子的方便麪。

伍德文回憶,1998年,家裏房子被水淹了,全家搬到父親的漁船上,在岸邊過夜。學校也被淹了,校方借了一間民房讓同學們讀書。他回憶,有活魚被洪水衝到低窪區的道路上,他和同伴用魚簍子抓魚,拿棍子戳魚玩兒。

如今,伍德文面對災難時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他看到村民辛苦種植的稻穀,即將成熟,卻瞬間被洪水淹沒。

江敏介紹,2020年,蓮湖鄉有500多名黨員幹部、200多名民兵、2萬多名羣衆參與到抗洪搶險行動裏。副鄉長張瑜發現,在自願參與抗洪的村民中,40-60歲的人比20出頭的小夥子更有固堤的經驗,“揮鏟子有節奏,速度快”。

蓮南圩上,每隔300米有1間鐵皮房,裏面放着4張牀。蓮湖鄉31個村委會的村幹部每年都要和洪水打交道。他們分管了蓮南圩和蓮北圩,汛期居住在鐵皮房,方便第一時間瞭解洪水情況,發佈信息。

每逢汛期,蓮湖鄉的村幹部住在堤壩上。魏晞/攝

今年,洪水的漲勢很快,不到10天就有漫堤風險。7月9日,蓮湖鄉政府採用溢流道泄水,保護堤壩。汛期開始前,蓮湖鄉已經準備了大量抗洪必需的沙袋和泥土。

這裏曾是鄱陽縣血吸蟲病重度流行區之一。但截至7月13日,2020年沒有村民患上血吸蟲病。多個村幹部說,下一步的抗洪重點,是防治洪災可能帶來的相關疾病。

3

7月12日,一支救援隊開着衝鋒舟,救了30多名困在蓮湖鄉山坡上的村民。他們大多在低窪處的養殖場幹活,洪水漲起來時只能往高處跑。

過去,蓮湖鄉不少居民以打漁爲生。鄱陽湖禁止捕撈水產後,他們成爲種植戶和養殖戶。江敏初步統計,這次洪水淹沒了蓮湖鄉近5萬畝水田、1萬多畝耕地。利濱村村幹部介紹,村裏至少有5家經營水產養殖的農戶,每戶的損失都不小。

副鄉長張瑜回憶,這幾天,有4家飼養鴿子的農戶,搬遷到較高地勢的房屋後,偷偷回蓮南圩附近的養殖基地喂鴿子,想減少經濟損失。他擔心這些農戶的安全,總到養殖基地阻攔。

當伍德文在堤壩上牽掛着家鄉時,和他同鄉的張小宇,選擇購買了一批雨衣、雨鞋、礦泉水,從南昌市自駕回到蓮湖鄉,寫下請戰書,幫助家鄉抗洪。他在蓮湖鄉度過童年,長大後在外承包建築工程。他主動包攬了輪值巡堤搶險的夜班,讓年紀較大的村支書可以睡個好覺。

停電的第一個夜晚,24歲的張小宇一個人在家悶得慌,跑去找爺爺奶奶聊天。這個年輕人儘量維持手機電量,靠3個充電寶和汽車電瓶充電。

停電的第二個夜晚,鄱陽縣交通運輸局緊急搶修蓮湖大橋旁的堤壩路,允許通行。張小宇開過正在搶修的堤壩路,到縣城的酒店居住,處理了在南昌等待他決策的工作事項。

他計劃在縣城購買一臺小型發電機帶回蓮湖鄉,卻發現發電機是緊俏商品,只能先預定。

蓮湖鄉供電所所長孔湖鬆解釋,洪水漲高後,蓮北圩有一處35千伏的輸電線路距離水面只有40釐米,非常危險,決定斷電。由於近期洪水維持在高水位,供電所正邀請專家,研究蓮湖鄉的臨時供電方案。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西有限公司鄱陽縣分公司網絡部主任王宇航介紹,洪水沖斷了主要光纜,致使信號中斷。由於7月11日洪水兇猛,他們無法第一時間搶修光纜。

7月12日,2.6公里的光纜鋪設完成。搶修車輛運載着便捷式發電機,開往基站。

王宇航介紹,便捷式發電機每次只能爲基站提供6-7小時電量。電量耗盡後,發電機需要加滿柴油才能繼續發電。一些基站靠近村莊,有村民主動要求幫忙加柴油。

截至7月13日21時,中國移動在蓮湖鄉的38個基站,已經成功搶修30個。蓮湖鄉基本全面恢復網絡信號。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鄱陽分公司蓮湖營業部主任傅權說,電信公司在蓮湖鄉的4個基站,已有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用發電機保證供電,讓基站不間斷運轉。

當手機信號圖標從小叉變爲“4G”時,張瑜一下子接到上百條微信信息,包括大學同學對他在蓮湖鄉抗洪工作的關心。張明華的兒女終於撥通了電話,小女兒第一句話是:“你們可嚇死人了。”

7月13日中午,伍德文終於打通了家裏的電話,外婆和家人都安全。他把手機放下,回堤壩繼續面對洪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