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顿说过一句话:美德与财富很难集于一人之身,如果当年他遇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也许就不会说这句话了。

老人们大多喜爱听戏,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文化喜爱的却是极少,但提到京剧名角,就算是不爱听戏的也知道梅艳芳的大名。作为京剧大师,梅艳芳的功力自然是不用说的,凭借优秀的唱功,他也挣到了很多钱,当年更是有“梅半城”的称号。都说有钱能让人变坏,但这句话在他身上却有些行不通。

幼时学戏,靠毅力成为京剧名角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演绎有很多的讲究,京剧演员大多在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唱戏,唱戏也讲究一个天赋,师傅在挑选徒弟的时候,也会观察看这个徒弟是不是有培养的价值。梅艳芳8岁学戏,9岁拜了师傅,小的时候师傅觉得他不是唱戏的苗子,因为他对眼神拿捏不是很到位,要知道京剧表演讲究的就是绘声绘色,眼神功夫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师傅的一句话,小梅艳芳开始了有意的训练自己的眼珠子,像是天上的鸟、河里的鱼,只要是能盯的对象,梅艳芳都不放过,有时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渐渐的他的眼神开始灵动起来,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神韵。

在他11岁的时候,登台演出了《天仙配》,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也收获了很多的戏迷。但梅艳芳不想止步于此,他不断的拜师提升自己,还在舞台扮相上下功夫,尝试着把歌舞融入到戏曲中。因为不俗的表现,梅艳芳在20岁出头的时候,就成了京城数一数二的旦角儿,是“四大名旦”之一。

那个时代唱戏的被称为“戏子”,也有人说这是“下九流”的营生,社会地位很低。而且人红是非多,有喜欢的自然就有贬低的,这其中还有专门写“小作文”登报批斗他的,像是《没落中的皮黄剧》等文章中,指名道姓地对梅艳芳进行了“批斗”,说他是男扮女装的戏子等等。在“批斗”的行列中,鲁迅先生榜上有名,在他的文集里边,有关梅艳芳的评论,有17处之多,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了写两篇文章来“埋汰”梅艳芳。

如果当时有微博,可能这些人要一天发十几条微博来吐槽,怕是还要开一个“批斗梅艳芳”超话来当作发泄口。

面对这些质疑,梅艳芳没有理会,依旧做好自己的事情,依旧活跃在舞台上。

一场演出十根金条,50年代月工资达2100元

在旧时一般都是有钱人家包戏班子到家中演出,戏班子走南闯北,提成全靠老板打赏。等到民国时期看戏的方式变了,有了专门的剧场,人们可以买门票进入,形式有点像现在的电影院。

梅艳芳火了之后,很多戏迷慕名前来看戏,人多了自然是要涨价的啊,那时梅艳芳的出场价水涨船高,据说一场演出就要收十根金条。大家想想现在一根金条的市场价,那个时候的市场价比现在还要高,梅艳芳一场演出的钱,是多少贫民百姓一辈子也挣不到的。

后来体制发生变化,很多戏曲演员签订了专门的公司,让公司帮自己接演出,而他们也开始拿起了死工资,变得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但上班族的工资也是根据能力分等级的,像梅艳芳这种大咖级人物,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2100元。

要知道50年代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十几元,就是到现在,很多小城市的每月底薪也就两千元差不多,梅艳芳当年的工资数目属实高的离谱。有钱了自然是要买房子的,梅艳芳就买下了一座四合院当作自己的豪宅,戏迷们还给梅艳芳起了个外号,叫做“梅半城”,意思就是他挣到的钱能买下大半个北京城。

当然这句话是有些夸张的成分在,但有一说一,梅艳芳当时挣到的钱,确实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挣不到的。

据说当时梅艳芳的戏服,为了追求逼真,每一件都是高定,一件衣服就价值七万大洋。

美德与财富集于一身

有人形容梅艳芳就是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确实是这样的,虽说当时他很有钱,但不沾染坏毛病,只安心唱自己的戏。

在战争时期,日本人听说梅艳芳唱戏很好听,于是就想亲耳听听他唱戏。梅艳芳有自己的傲骨,他不愿给外人听自己国家的国粹,于是就找了一个借口躲了起来,因此日本人后来冻结了他所有的资产。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肯退步,宁愿把自家收藏的名人字画拿去卖,也不要给外人唱戏听。

后来梅兰芳还编写了一出《抗金兵》的大戏,意在鼓舞国家士兵的士气,同时也表明自己的立场。日本士兵见状,在梅兰芳演出的时候,朝舞台上丢炸弹,还想尽方法禁止梅兰芳演出,但是梅兰芳丝毫不害怕,依旧进行着演出。

因为梅艳芳在行业内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即便是战争时期,收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当年不是所有的同行都能有稳定的收入。为此,梅艳芳经常会举办合作演出,邀请同行一起参加,并且演出得到的所有钱一分不要,全部分给同行。

梅艳芳心系家国,他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老百姓。还主动为国家捐赠了一台飞机,那个时候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多一架飞机就能在战斗中多一点保护国人的能力。这件事也在间接说明,当时的梅艳芳财力惊人,一架飞机可不是小的开销,可他却随手就能拿出。

就是这样一个“戏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尽自己能做到的,帮助国家和百姓。在敌人战败之后,梅艳芳又重新登上了舞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日本人走了,该为中国人演出了”。不知道当年那些登报“批斗”他的人,看到这些的时候又是作何感想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