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終於,黑石打出“王炸”

作者 柴佳音

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下稱黑石)再次創下紀錄。

2020年7月9日,黑石宣佈旗下Blackstone Life Sciences V基金獲得超額認購,最終按照預期募集的金額上限完成募集,基金規模達46億美元,成爲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醫藥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前,黑石對於生物醫藥的佈局幾乎空白。作爲市場的“後來者”,黑石進軍生物醫藥的陣仗卻不容小覷:2020年1月,黑石的監管文件披露稱,其第一期生命科學基金規模高達34億美元,且仍在募資中,預計會增加12億美元。

半年後,46億美元的超大型生物醫藥基金如約關賬。這也意味着,黑石這家全球私募巨頭,已大舉闖入熱度暴漲的醫療賽道。

在中國,醫療賽道的熱度亦在近期被推向了最高點。2020年H1,IPO的醫療企業總數高達28家,爲2019年H1(11家)的近三倍。紅杉中國、高瓴資本、鼎暉投資等衆多VC/PE早已搶灘佈局。

黑石的入局,正式拉開了全球頂級VC/PE交鋒的帷幕。

已創下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紀錄,黑石三大投資策略揭祕

黑石在生物醫藥領域最近一次引起轟動,是在3個月前。

2020年4月13日,黑石宣佈已與RNAi療法公司Alnylam Pharmaceuticals,Inc.(下稱Alnylam)達成廣泛的戰略合作關係。根據該合作計劃,黑石將提供高達20億美元的資金,以支持Alnylam推動創新技術的發展。

這筆高達2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創下了生物醫藥領域的最高投資記錄。

彼時,黑石生命科學全球負責人尼古拉斯·加拉卡託斯(Nicholas Galakatos)博士表示,“Alnylam的RNAi技術代表了當今藥物開發中最有前途的突破之一,與黑石的投資理念完全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該次出手對於黑石來說,並非簡單的財務投資。黑石官網披露稱,本次交易主要包括:第一,由黑石提供10億美元用於獲得Alnylam 50%的特許權使用費,由GSO(黑石信用平臺)提供第一筆優先抵押貸款中的7.5億美元;第二,由黑石提供1.5億美元用於開發Alnylam的心臟代謝計劃Vutrisiran和ALN-AGT;第三,由黑石提供1億美元購買Alnylam普通股。

這樣的投資思路,在被黑石延續。目前來看,黑石在生物醫藥領域主要遵循三大策略。

第一,與知名醫藥公司的戰略合作,如2020年6月13日宣佈投入3.37億美元,與美敦力聯合開發下一代糖尿病管理的產品;第二,爲研發後期的藥物投資,如2020年6月11日宣佈投入3.5億美元,獲得腎病藥物bardoxolone的銷售權益;第三,對早期公司的成長性投資:如2019年2月向開發治療血栓藥物的Anthos Therapeutics投入2.5億美元。

黑石官網顯示,其團隊對於生物醫藥的佈局,始於兩年前。

2018年10月,黑石宣佈收購生命科學投資公司Clarus。以此爲開端,黑石宣佈啓動其生命科學業務,正式進軍醫療健康投資領域。

2019年3月,黑石注資2.5億美元,宣佈與諾華成立合資公司Anthos Therapeutics,這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推進針對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的下一代靶向治療。

2019年11月,黑石與輝凌製藥(Ferring Pharmaceuticals)一起向基因治療公司FerGene投資 5.7 億美元,其中,Ferring出資1.7億美元,黑石出資4億美元。

2020年1月,黑石與Abingworth支持的全球藥物開發公司SFJ Pharmaceuticals宣佈與專注於心肺疾病新療法的開發和商業化的生物製藥公司PhaseBio Pharmaceuticals合作,共同開發PB2452(抗血小板治療Ticagrelor的逆轉劑)。據瞭解,在主要出血和緊急手術情況下,PB2452可逆轉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活性。

2020年3月9日,黑石宣佈將收購醫療軟件開發商HealthEdge的多數股權。

黑石官網顯示,HealthEdge致力於爲醫療健康公司提供下一代核心管理處理系統(CAPS)解決方案。該公司開發了基於雲的軟件平臺,幫助醫療健康企業使用全新的商業模式,降低管理成本,並有效解決了不斷發展的醫療經濟所帶來的業務需求。

“黑石生命科學團隊致力於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藥品和醫療技術推向市場。我們和生物醫藥公司合作,爲其提供資金、專業知識和運營管理經驗。”尼古拉斯·加拉卡託斯博士稱。

隨着黑石在生物醫藥領域的佈局深入,黑石集團CEO施瓦茨曼表示,“黑石基本上擁有所有領域、種類的產品和投資工具,黑石的規模和多樣性帶來了話語權,我們可以做其他公司做不了的事情。”

醫療IPO盛宴來襲,VC/PE期待下一個BAT

2020年,醫療投資者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IPO盛宴。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年H1,IPO的醫療企業總數高達28家,爲2019年H1(11家)的近三倍。僅在2020年6月29日,便出現了三家百億巨頭(甘李藥業海吉亞醫療康基醫療)敲鐘的罕見場景。

一場聲勢浩大的“醫療熱”正在發酵:衆多VC/PE搶灘佈局,企圖能在醫療“大鍋”裏快速分一杯羹。其中,紅杉中國、高瓴資本、鼎暉投資、IDG資本、啓明創投、君聯資本、經緯中國等頭部VC/PE均爲場內的活躍玩家。

在黑石重點押注的創新藥領域,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今,進行創新藥投資的中國VC/PE機構超200家,投資總額超200億元。

“過去20年全球生物技術行業飛速發展,海內外已經積累數量衆多的華人生物醫藥科研人才,擁有了技術創新和突破的土壤。”經緯中國此前對投中網表示。

在政策層面,首先,港交所針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修訂新的上市規則,研發型創新藥企逐步登陸資本市場,也打開了早期創新藥投資的資本市場退出新渠道。

其次,醫保收緊對公司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藥、醫療器械中診斷、耗材、大設備等多數細分賽道的國產化趨勢方興未艾,能夠用信息技術提升效率的新醫療服務公司仍有很多機會。

不僅如此,新冠疫情之後,大衆對健康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的關注度進一步加大。

在這樣的歷史性機遇下,VC/PE對於醫療行業巨頭的湧現滿懷期待。

“我們一直堅信,下一個有機會出現BAT量級公司的領域最可能是醫療產業。”某醫療專項基金管理人告訴投中網,“市場上已經達成一種共識,‘健康’永遠是朝陽產業。只要醫療企業具有投資價值,資本市場就必然會提供一個通道。”

產業向上,紅利驅動。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醫療投資者亦在親歷一個動盪的時代:全球範圍內一級市場各個端口收緊,好項目供不應求,VC/PE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經過連續7年的高增長,醫療行業融資總額在2019年出現回調。

但是,醫療項目的單筆融資額卻在持續增長。這意味着,有限的資源在向更少量的頭部企業集中。

未來,市場對醫療VC/PE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技術創新實力、融資能力、現金流控制、戰略決策、執行能力以及打造團隊的能力。

“對於我們這樣的GP來說,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前述醫療專項基金管理人表示,“很多業績不好的基金在陸續離場,市場上的雜音越來越少,‘亂報價格,亂搶項目’的現象也在減少,市場的估值在迴歸合理。”

正如巴菲特曾說,“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應該貪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