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電動車賣得好?目前看,主要有兩類,要麼走高端定位,像特斯拉、蔚來等,滿足有錢人的好奇心;要麼走低端定位,像比亞迪、北汽等,能讓廣大網約車從業者有利可圖。真正有品質又有性價比的電動車,苦於買家並不多,賣家也心態複雜。但凡能有迴旋餘地的車企,其實都沒有在電動車上發全力,所以,像福特領界EV、現代菲斯塔EV、本田VE-1、豐田C-HR EV等,定位中端消費羣的品牌,向市場推出的電動車,基本還是汽油車平臺上的純電車。

但即使如此,我們發現,這些傳統車企推出的電動車,論駕駛質感、論三電實力,其實都要比同價位、發全力的新勢力電動車更有魅力,當然,在續航里程和網絡科技方面,也存在差距,但選一部電動車,無疑前者纔是核心價值。那這些傳統車企到底有什麼可怕,或者值得尊敬的地方,今天我們借試豐田C-HR EV的機會說一說。這款車的駕駛感覺,我同事張翼此前在《 燃油版車主聊C-HR EV,差異有多大?》中已經講得很明白,這篇文,主要從技術角度談談C-HR EV的三電系統。

C-HR EV動力電池是54.3kWh,續航里程400km。400km續航放在現如今,可能會被嘲笑,在續航即正義的宣傳下,小鵬G3,幾何C等,都超過了500km。不過,翻看福特領界EV,本田VE-1會發現,這些老牌合資EV續航里程相近,是技不如人嗎?其實也未必,主要在兩個方面有差別。一是上面所說,包括C-HR EV在內,它們用的都是汽油車平臺,受限於空間佈局,電池容量有限,向長續航拓展的能力受限。

二是動力電池在使用時,爲了提高電池壽命和安全餘量,通常不會用盡,也不會完全充滿,大概只使用總電量的約70%,那剩下大約30%的電量,就成了可做文章的地方。爲了更長的續航,有的車企可能只留20%餘量,甚至15%的餘量,但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誰都不能斷定。目前只知道,C-HR EV是同級車型中,唯一敢對電池10年不限里程質保的車型,豐田對電池壽命這麼自信背後,也一定有它的技術自信。

試C-HR EV的過程中,對它的電耗印象深刻,表顯實際跑了92km,續航里程掉了98km,在電動車裏,這是相當接近真實的數據顯示。且全程空調,車載三人,中間有高速、市區、拍照、喫飯等約4小時,綜合電耗儀表顯示17.3kWh/100km,因爲此前的試車經歷,綜合電耗從沒低過20,所以過目難忘。電耗相當於汽油車油耗,反映了三電系統的效率。

電動車的電效損耗主要在電動機和PCU。豐田從1997年向市場推出混合動力普銳斯和純電動RAV4後,就一直不斷持續改進驅動電機結構和效率,至今已經有23年曆史,一年前豐田開放約24000項電氣化專利技術,其中電動機方面的專利就達2590項,可以說在驅動電機方面,豐田非常領先,主要表現在體積小、轉速高和效率高三方面。翻翻電機資料,目前驅動電機最高效的供應商是博格華納,峯值效率可達97%,但依然落後於豐田98%的效率,而且,豐田電機的常用轉速效率高達95%,也遠高於對手。只是豐田並沒有明確C-HR EV所用電機的效率數據。

C-HR EV整體電耗低,還有一個原因是PCU效率也高,每一代普銳斯的發佈,豐田都會提到PCU效率提升的百分比。懂功率電子的專業人員應該都知道,PCU裏面有個IGBT,它負責控制電動機的電壓、電流大小、釋放時機等,直接決定一款電動車的動力細膩感和控制精確性,但發熱量也會很大,很多電能就在這裏損耗掉。高精度的IGBT,目前主要供應商是德國英飛凌、日本三菱電機、富士電機、日立等,直到去年,豐田是全球車企中,唯一一家自產自銷IGBT的公司,去年,比亞迪也實現了全產業鏈自產自銷,令人鼓舞,不過,其IGBT性能離英飛凌和豐田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開過蔚來、比亞迪、奧迪等的各類電動車,最終發現,豐田這款C-HR EV竟然是最好開的車,一是動力輸出特別順滑,二是收油門滑行或者剎車減速時,過程特別自然,腳感又舒服,顯示了PCU系統對電動機控制非常細膩,而在剎車時,電動機制動和液壓制動融合切換也非常自然,剎車踏板腳感不會生硬,反饋力度也成比例。返程我坐在C-HR EV裏,也不容易暈車,看來暈車也不是所有電動車的特性。

就C-HR EV這款車駕乘表現,以及豐田三電技術來說,給我感覺是,豐田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雖然特斯拉現在佔據了電動車的高光高位,豐田遲遲不動,似乎這方面“落伍”了,甚至寶馬的i系列,奧迪的e-Tron等都“搶先佔位”,獨豐田沉得住氣,也不給雷克薩斯搞個電動車出來霸位,現在看,都是杞人憂天,在電氣化方面,豐田有23年沉澱基礎,不經意的一款C-HR EV,就足以讓很多EV黯然失色。

所以,一窩蜂地衝在前面,真的不代表就是領先,也許那是一條彎路,跑得越快可能越容易失去補給,近期好些造車新勢力陸續倒閉,就是很好的警示。車企一定要有領先的技術,去引領市場和消費,但不能太脫離羣衆,不然飛得越高可能摔得越重。從豐田C-HR EV表現看,成熟的混合動力技術,更容易造出更熟的電動車,這一點毋庸置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