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管仲者,小白也

文/石巖磊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倍受關注,今年的“全國I卷”是根據一段歷史素材,寫一篇發言稿談對其中人物的感受和思考: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後來小白即位爲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我覺得這個題目出得很有意味,便試着寫點自己的感想,重溫做考生的滋味。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各具特色:桓公不計前嫌、寬容大度、善用人才;鮑叔淡泊名利、唯纔是舉、甘居人後;管仲學富五車、足智多謀、忠心耿耿。在歷史塵煙中人們往往津津樂道於“管鮑之交”的難得,常常感嘆於管仲爲相時的顯赫功績,多半對鮑叔的厚德仁善讚歎不已,然而我最推崇的還是小白,他從一名逃難公子,上位爲王,最後雄霸天下,絕非等閒之輩,其成功的祕訣就在於知人善任,始終能將手下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這纔是成就管仲之才、鮑叔之名的根基呀。

韓愈在《馬說》中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齊桓公就是識馬的伯樂,啓用管仲雖說鮑叔的舉薦至關重要,但如果桓公念念不忘在王位爭奪戰中管仲對他的暗害,焉能重用曾經勢同水火的仇敵?齊國的強大是與管仲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分不開的,假如他沒有得到尚方寶劍做後盾,在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時,管仲僅憑一己之力豈能抵擋得住各方壓力?知管仲者,鮑叔牙也,成管仲者,小白也。

這種君臣化敵爲友的事例在歷史上並非個案,唐太宗與魏徵間的恩怨同樣也是個典型範本。魏徵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極力建議除掉皇位競爭對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做了皇帝,他冰釋前嫌任魏徵爲相,並對其俯首帖耳從諫如流,還在魏徵病逝前感嘆道:“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可見,做大事唯有靠人才,識賢能只有靠度量啊。

伯樂不是一定要先於千里馬而生,但他們的出場卻有先後順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良駒,倘若沒有慧眼識珠的明白人,它們也只會被強迫去拉車,或是被豢養爲寵物,不可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其特長。管仲若不是遇到齊桓公,也許早被絞殺凌遲,或者他的革新舉措胎死腹中;魏徵要不是碰上唐太宗,大概已被刀刮祭天,或者諫言觸怒聖上而遭貶。管仲與魏徵是走運的,他們生逢其時邂逅明君,而更幸運的是齊桓公和唐太宗,在“千里馬”的輔佐下建樹了豐功偉業。

流傳千古的典籍故事,既是各色人等相逢相遇時對撞出的電光石火,也是不同人品在交織交融間繪就的丹青水墨,歷史真相會隨着時光的流轉而依稀混沌,但留給後人的啓示卻能越發清晰突顯。而國考正是一個讓年輕人追尋歷史留痕的導流板,叫人在浮躁的社會中不忘駐足回望過去的煙雲,不在物慾橫流的波濤中迷失方向,始終用先人厚德載物的襟懷與智慧爲我們開啓一扇古爲今用的大門。

2020.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