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管仲者,小白也

文/石岩磊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倍受关注,今年的“全国I卷”是根据一段历史素材,写一篇发言稿谈对其中人物的感受和思考: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我觉得这个题目出得很有意味,便试着写点自己的感想,重温做考生的滋味。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具特色:桓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善用人才;鲍叔淡泊名利、唯才是举、甘居人后;管仲学富五车、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在历史尘烟中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管鲍之交”的难得,常常感叹于管仲为相时的显赫功绩,多半对鲍叔的厚德仁善赞叹不已,然而我最推崇的还是小白,他从一名逃难公子,上位为王,最后雄霸天下,绝非等闲之辈,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知人善任,始终能将手下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成就管仲之才、鲍叔之名的根基呀。

韩愈在《马说》中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齐桓公就是识马的伯乐,启用管仲虽说鲍叔的举荐至关重要,但如果桓公念念不忘在王位争夺战中管仲对他的暗害,焉能重用曾经势同水火的仇敌?齐国的强大是与管仲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分不开的,假如他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做后盾,在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时,管仲仅凭一己之力岂能抵挡得住各方压力?知管仲者,鲍叔牙也,成管仲者,小白也。

这种君臣化敌为友的事例在历史上并非个案,唐太宗与魏征间的恩怨同样也是个典型范本。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极力建议除掉皇位竞争对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皇帝,他冰释前嫌任魏征为相,并对其俯首帖耳从谏如流,还在魏征病逝前感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做大事唯有靠人才,识贤能只有靠度量啊。

伯乐不是一定要先于千里马而生,但他们的出场却有先后顺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良驹,倘若没有慧眼识珠的明白人,它们也只会被强迫去拉车,或是被豢养为宠物,不可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特长。管仲若不是遇到齐桓公,也许早被绞杀凌迟,或者他的革新举措胎死腹中;魏征要不是碰上唐太宗,大概已被刀刮祭天,或者谏言触怒圣上而遭贬。管仲与魏征是走运的,他们生逢其时邂逅明君,而更幸运的是齐桓公和唐太宗,在“千里马”的辅佐下建树了丰功伟业。

流传千古的典籍故事,既是各色人等相逢相遇时对撞出的电光石火,也是不同人品在交织交融间绘就的丹青水墨,历史真相会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依稀混沌,但留给后人的启示却能越发清晰突显。而国考正是一个让年轻人追寻历史留痕的导流板,叫人在浮躁的社会中不忘驻足回望过去的烟云,不在物欲横流的波涛中迷失方向,始终用先人厚德载物的襟怀与智慧为我们开启一扇古为今用的大门。

2020.7.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