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12月去武漢進修,1月13日剛從武漢回來,您一定知道那裏有多危險,工作環境多麼惡劣,但您卻主動報名馳援武漢,到病毒最肆掠的地方,與病魔戰鬥。這就是電視上說的無論生死,不計報酬吧。”這是郭航醫生年僅15歲的兒子在寫給母親的信中的一段話。

在疫情爆發初期,郭航醫生還在武漢一家醫院進修肺血管介入,準備進修完回科室後帶領科室人員開展新技術。可就在進修沒多久,武漢爆發疫情,爲外來進修人員的生命安全着想,郭航醫生所在的進修醫院通知所有外來進修醫護人員立即撤離武漢,郭航醫生隨即啓程返回蒙自。

回到蒙自後,郭航醫生第一時間接受相關醫學檢查,並自行在家隔離14天,在確認未被感染病毒後,她第一時間返崗工作。“媽媽,疫情期間別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我家卻只有我自己。進修期間你本可以不用上班的,可你毅然回到醫院,去支援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到了抗擊病毒的第一線。”兒子的信中似乎有點抱怨媽媽沒有選擇陪伴自己。

然而,兒子未曾想到的是,媽媽不僅回到醫院工作,還在接到醫院發出自願報名支援武漢的通知後,第一時間報了名!“那天奶奶和往常一樣在小木桌前撿菜,突然奶奶面目慈祥的對我說:‘你知道你媽媽又要去武漢了吧?’我搖搖頭,半信半疑。但看着奶奶堅定的眼神,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武漢可是最危險的地方,怎麼剛回來幾天又要去?我不希望媽媽冒這份險。”兒子的信中,字裏行間在向媽媽表達着自己對媽媽的擔憂,但也讓作爲媽媽的郭航醫生看到了自己的兒子長大了,還會幫奶奶一起撿菜,分擔家務。

兒子心裏的好媽媽在單位上也是一位好醫生,科室裏的同事平時都親切地稱呼郭航醫生爲“航嬢”,“航嬢工作中認真負責,對病人態度很好,私下和我們科室的人員都相處的愉快,她有着一顆熱情、年輕的心,感染着我們每一個人。在報名要去支援的時候,航嬢還開着玩笑的和我們說她剛從疫區回來,有一定的免疫力,讓她去。”科室的同事這樣評價郭航醫生。而對於爲什麼要再次回去支援,郭航醫生這樣說:“作爲一名醫者,這是我們應該踐行的使命。況且看到進修時所在醫院裏昔日一起工作的戰友現在的樣子,太心疼了,想要回到一線和她們一起並肩作戰,幫助武漢早日渡過難關。”

作爲一位母親,她的內心也充滿了愧疚,不知該如何開口告訴兒子這個有些“自私”的決定。在糾結過後,郭航醫生選擇直接面對面和兒子說,因爲,她相信兒子一定會理解媽媽,支持媽媽,替媽媽照顧好奶奶!果然,知子莫若母,兒子的信中就這樣寫道“媽媽,您知道嗎?當我聽到您告訴我您要馳援湖北時,我又擔心又害怕,甚至試圖想阻止您。我擔心您會因爲大大小小的事身體喫不消,我害怕您再也不能和一家人坐在溫馨的家裏談笑風生。這些天我一直在擔心和害怕中糾結,內心無法平靜。但是也是您告訴我,救死扶傷是您的責任,如果您們都畏怯了,會有更多人受到傷害,國家利益大於個人得失。”家人的理解支持是最好的一劑藥,讓郭航心中的擔憂和牽掛減少了大半。

從確定出征名單裏有她到出征之前,郭航醫生就一直忙於出征前的準備和培訓,空閒之餘還到感染科支援工作,這些媽媽習以爲常的工作,被兒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心疼媽媽頭上多長出的幾根白髮、下班回家時,臉上還未消失的被口罩勒過的印痕,還有爲了減少被感染的幾率,媽媽剪短了養了幾年的烏黑秀髮...

由於出征時間不確定,郭醫生的兒子在這段日子中每天都在密切關注武漢的疫情,“可怕的病毒正侵害着更多的人的生命,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不眠不休。”每當看到這些新聞消息時,他還是希望媽媽不要去,可是轉念一想媽媽和他說的那些話,他又爲媽媽是一名白衣戰士而感到自豪!在那幾日反反覆覆的思想鬥爭中,他成長了不只一點點,他知道國家有難,媽媽不能不去,他知道他不能讓媽媽擔心他,應該讓媽媽放心的去,完成媽媽的光榮使命!

兒子的信,寫於媽媽出征到達咸寧時,這封信讓郭航淚目,兒子的成長、懂事,讓她更有勇氣去擊退病魔!是她用行動讓兒子知道了責任與擔當!作爲二次進疫區的醫生,她也用行動爲我們樹立了榜樣,完美的詮釋了“最美逆行者”。(市創文辦供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