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束于去年的七月份,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却又引起了争议。最大的原因便是该大赛的一些获奖项目水平“过高”,完全超过了中小学生的能力范围。

网友发现在小学组中居然出现了《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样硕士、博士生水平的文章。

而在他的实验记录本上我们看到,这位同学在1月9号尚不知道基因的概念,但在四天后却已经明白了RCR技术的原理,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的高低了。

本人不才,也曾学过三年生物,可惜除了基因和细胞外,其他的概念是真看不懂了。更别说试验中涉及的仪器的使用、试验步骤的使用。同时我也不得不面临的事实是,即使我懂这些东西,我也没有条件去做实验呀。

最让人不解的是,这种硕士论文级别的文章,最后却只得了一个三等奖。想来评委对于人类的学习能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为什么一个连生物都没学过的小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遭遇质疑后,主办方也迅速开展了调查,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该学生的家长担任研究员一职,可以为该学生提供实验的条件。虽然最终结果还没公示,但现在看来也基本可以判定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该孩子的父亲手里。

其实除去这位比较突出的学生,也有不少项目刷新了我对于中小学生的认知。比如说初一学生自己编程完成一个新产品的设计,一位高二学生发现了南极的一种新型抗辐射微生物等等。

我个人是相信天才的存在的。但是即使是天才也需要遵循最基本的规律,对于一些知识总得要在学习后才能去运用吧?即使是牛顿他也说: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如今科研的门槛其实已经比当年要高了不少,但这些学生却能在没经过系统学习的前提下完成这些发现,这不明摆着是靠着父辈的努力吗?好好的科技创新大赛却成了“拼爹大赛”,不知道那些老老实实读书的孩子知道后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一直倡导素质教育,曾经也因此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类大赛,获奖后给予加分。比如说这次的比赛,在以前便可以根据获奖情况加分10分或者20分。

但最后事实证明,这些加分的可操作性太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因此也取消了所有的类似加分。

但是即使如此,在高校自主招生时,获得这类奖项后却依旧有着优势,更容易通过筛选,给予降分录取待遇。从这方面来说,这些奖项也依旧有着不小的诱惑。

同时,科技创新大赛和其它学科竞赛不同,他是可以求助于亲朋好友的。也是因此,那些后浪自然更容易获奖。

但是在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除去上面提到的几个项目外,其实也有一些充满童趣和想法的项目。所以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这类比赛存在的意义。至于如何规范该类比赛,则需要静待后续了。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这类创新大赛呢?大家觉得这类比赛又是否公平呢?欢迎参与讨论。

我是泡子,专注于原创,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