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結束於去年的七月份,但是在最近一段時間卻又引起了爭議。最大的原因便是該大賽的一些獲獎項目水平“過高”,完全超過了中小學生的能力範圍。

網友發現在小學組中居然出現了《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展過程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樣碩士、博士生水平的文章。

而在他的實驗記錄本上我們看到,這位同學在1月9號尚不知道基因的概念,但在四天後卻已經明白了RCR技術的原理,知道如何判斷一個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的高低了。

本人不才,也曾學過三年生物,可惜除了基因和細胞外,其他的概念是真看不懂了。更別說試驗中涉及的儀器的使用、試驗步驟的使用。同時我也不得不面臨的事實是,即使我懂這些東西,我也沒有條件去做實驗呀。

最讓人不解的是,這種碩士論文級別的文章,最後卻只得了一個三等獎。想來評委對於人類的學習能力水平還是有一定的瞭解,也明白爲什麼一個連生物都沒學過的小學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遭遇質疑後,主辦方也迅速開展了調查,並且公佈了調查結果:該學生的家長擔任研究員一職,可以爲該學生提供實驗的條件。雖然最終結果還沒公示,但現在看來也基本可以判定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該孩子的父親手裏。

其實除去這位比較突出的學生,也有不少項目刷新了我對於中小學生的認知。比如說初一學生自己編程完成一個新產品的設計,一位高二學生髮現了南極的一種新型抗輻射微生物等等。

我個人是相信天才的存在的。但是即使是天才也需要遵循最基本的規律,對於一些知識總得要在學習後才能去運用吧?即使是牛頓他也說: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如今科研的門檻其實已經比當年要高了不少,但這些學生卻能在沒經過系統學習的前提下完成這些發現,這不明擺着是靠着父輩的努力嗎?好好的科技創新大賽卻成了“拼爹大賽”,不知道那些老老實實讀書的孩子知道後會有什麼感受。

我們一直倡導素質教育,曾經也因此鼓勵學生去參加各類大賽,獲獎後給予加分。比如說這次的比賽,在以前便可以根據獲獎情況加分10分或者20分。

但最後事實證明,這些加分的可操作性太強,對於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因此也取消了所有的類似加分。

但是即使如此,在高校自主招生時,獲得這類獎項後卻依舊有着優勢,更容易通過篩選,給予降分錄取待遇。從這方面來說,這些獎項也依舊有着不小的誘惑。

同時,科技創新大賽和其它學科競賽不同,他是可以求助於親朋好友的。也是因此,那些後浪自然更容易獲獎。

但是在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除去上面提到的幾個項目外,其實也有一些充滿童趣和想法的項目。所以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這類比賽存在的意義。至於如何規範該類比賽,則需要靜待後續了。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這類創新大賽呢?大家覺得這類比賽又是否公平呢?歡迎參與討論。

我是泡子,專注於原創,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