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預算是體育總局的618倍 拿教育貢獻比國足?

文章來源:穀子裕 金裕嘉體壇話事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一個班級裏會成立幫扶小組,就是讓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去帶一個學習不好的學生,目的是讓整個班級進步。

有的好學生積極響應,努力幫助學習不好的學生,後來這個班級的整體成績蒸蒸日上,也有的"好"學生,看不起現在身旁這位學習不好的學生,不但不給予幫助,還使勁兒的羞辱他,結果這兩位學生撕了起來。

這位"好"學生義正言辭:"你看我爲班級做了多少貢獻,你呢?你的貢獻就是負值!"

教育部預算是體育總局的618倍 拿教育貢獻比國足?

沒錯,這類比的就是近日北大學者王小東怒斥中國足球的言論。筆者無意駁斥王教授視頻中的漏洞,因爲在我看來王教授是在拿牛頓和魯迅較勁,順帶說服大家理科要優於文科,而兩者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嘛。

下面我說說清華北大所代表的教育與中國男足所代表的體育在一個維度下的事例。

教育部在今年6月公佈的2020年預算數據顯示,可支配的支出總計約47577億元。

教育部預算是體育總局的618倍 拿教育貢獻比國足?

體育總局在6月發佈的2020年支出預算中,這一數字約爲76.96億元。

多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也公佈了2020年預算,其中清華310.72億,北大爲191.08億。

貢獻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預算是實實在在的數據,如果照此類比,別說中國男足,就算是中國體育和清華北大這樣的教育部直屬大學都是無法抗衡的。這就好比上陣殺敵,一個坐擁高級炮兵團的裝備,而另外一個只能組建鐮刀隊。

新中國成立後,體育系統形成了從"業餘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的運動員培養模式。這套體系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運轉較爲順暢,並對中國競技體育的崛起起到了巨大作用,王學者對此也表達了認可。

教育部預算是體育總局的618倍 拿教育貢獻比國足?

容志行

但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這一體系的弊端開始顯現,其培養出的專業運動員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退役後就業困難。中國體育雖有金字塔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座卻處境堪憂。

1985年,原國家體委和原國家教委聯合出臺了《關於學校開展業餘訓練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通知》,摸索建立一個除傳統體育系統培養運動員渠道外,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體育人才培養新體系。中國的"體教結合"之路由此出發。

1992年,足球項目率先開啓了市場化改革,此後單純訓練足球的體校越來越少,對球員的文化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

可以說,中國足球,尤其是中國男足,在一定程度上舍棄了自己幾十年已經習慣的模式,轉而去融入教育。這樣的宏觀思路應該說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但革命尚未成功,革命過程中一定會有陣痛。

2009年,體育總局、教育部一同提出了"校園足球"的概念,但管理者與主導者都是教育部。

筆者曾在不久前採訪相關教育人士時得到了這樣的答覆,足球的專業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園足球的推進難度,很多教委的領導根本不懂足球,也不喜歡足球,從源頭上就不想去做。其次,開展足球運動是個系統性工程,首先需要場地,但很多3-4線城市連像樣的足球場都沒有。

此外,搞足球離不開賽事,而這還需要相對專業的團隊去運作,非常耗費資金和人力,教育局要管的項目很多,足球又不是唯一的KPI,爲什麼要去做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萬一組織足球比賽受傷了,再有家長告到教委,還要擔責任。組織詩朗誦、跳繩、踢毽,學生參與度更高,還簡單易行。

即便有些地區真的在做,但很多也是"應付差事",每年辦一次市級比賽,也不會在區縣一級的學校中層層選拔,只是各區派一支球隊參賽即可,這樣絕大多數學校根本沒有搞足球的動力。

教育部預算是體育總局的618倍 拿教育貢獻比國足?

即便有些學校被定義爲足球試點校,但絕大多數同樣不會組織賽事,一位校方工作人員告訴金裕嘉體壇話事:"組織賽事單靠體育老師無法完成,需要班主任牽頭來做,而文化課成績纔是學校安身立命的本錢,是考覈班主任、學生的標準,我們可以組織這樣的比賽,但對班主任而言是加了極大的工作量,如果沒有特別優惠的政策支持,學校不會佔用太多資源去搞。"

這樣一來,本就薄弱的校園足球就會更加退化,不需要參賽就不需要教練,沒有教練就沒有學員,沒有學員就沒有足球文化,惡性循環。

你放棄了固有的模式,將自己交給他人並努力融入,但發現人家只當你可有可無。如果理解這一點,相信會有更多"好"學生口下留情。

一個國家的財力、精力是有限的,優先發展教育無可厚非,更何況北大清華又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是國家最爲扶持的對象。但不能因爲你在這種政策支持下成長起來了,就斥責別人無能。

事情都有兩面性,大力發展教育的情況下,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已高達36.7%,居世界第一。

教育部預算是體育總局的618倍 拿教育貢獻比國足?

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的數據顯示,從1995到2014年,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情況下降了167%,不及1985年的水平。

《運動與健康科學》雜誌一項關於2016年中國青少年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只有30%的中學生能達到每天中高強度運動一小時的標準,能達到的比例不足1/3。同時有媒體進一步指出,過度的學業壓力是青少年體質"滑坡"的主因,它使得青少年體育鍛煉和健康問題被邊緣化、運動時間被擠佔。雖然近年來,從頂層到基層,"減負"的呼聲甚高,措施頻出,但在應試壓力下,收效頗弱。

最後有一點想告知王教授,踢足球的人賺錢並不算多。首先他們喫的是"青春飯",退役後大多數人的薪資就會被極大地削減,平均到人的一生來看,這樣的數字是否合理很多?其次,您看到的都是這個行業最頂層的人,但您對比的是其他行業的普通人,您知道這個疫情期間有多少足球運動員被欠薪,有多少人非疫情期間月薪都不如外賣小哥,甚至保潔阿姨嗎?清華北大畢業的頂尖工作者他們的薪資又是多少呢?我想這樣一比,足球運動員的高薪只能是個笑話。

其實很多人也不想做踢球這樣的貢獻,他們也想搞科研,想去發明創造,但一個國家不可能滿足所有人這樣的需求。不過體育可以,這也是爲什麼國家倡導全民健身而不是全民科研,這是經濟實力造就的,全民健身可以讓人民獲得最簡單的快樂,讓社會和諧穩定,只有這樣才能給以清華北大爲代表的的好學生們去科研實踐的機會,這個貢獻還是負數嗎?

團隊精神是體育人的核心,在別人有全套複習資料,而自己只有一張紙和"好"學生借的一杆不怎麼愛出水的筆的情況下,他依然沒有放棄,勇於改變自己,積極融入集體。但如果這樣的妥協換來的不是幫扶而是羞辱,那就繼續撕下去吧,說不定鬧大了,班主任就不搞幫扶小組了,直接也甩給他一套複習資料,到時候咱們再看看誰的成績好如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