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地处欧洲中部,是一个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除主体民族外,其还有数百万外籍人口,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280多万,约占德国总人口的3.4%。那么地处欧亚交界的大批土耳其人为何为会背井离乡、不辞辛劳地来到德国居住和工作呢?这主要源于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重建。

1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断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8%和7.9%左右,其中进入六十年代后,这两项指标的数额均超过英法两国,这意味着联邦德国成为了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而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恢复并走向繁荣,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雄厚。

二是马歇尔计划的输血。1948~1952年,美国共计向联邦德国提供了16亿美元资金,这些资金可谓“新鲜的血液”,对经济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三是执行非军事政策。此举意味着联邦德国不必为东西方对抗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进而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从事经济建设。

四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即在自由竞争前提下,有意识地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

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使联邦德国的失业率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却仍然存在大量的空缺岗位,比如1950年有11.8万个岗位空缺,1955年有20.3万,1960年则高达46.5万,这使得经济发展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断层,那么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1)本国劳动力短缺。

因为战争的破坏、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教育时间的延长,联邦德国自身的劳动力极为短缺。比如二战期间德国军队阵亡和失踪人数将近五百万,这些大部分是男性,而且属于青壮人口。可以说,五十年代的联邦德国已没有了可用的劳动力储备,现有的劳动力也因年龄结构变化、养老金的提高而持续萎缩。

2)东德劳动力减少。

1949~1961年,从东德流入联邦德国的德意志人大约有310万。但随着美苏冷战开启,一条总长165公里的坚固隔离带在西柏林四周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德国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柏林墙建立后,东西德之间的交流和人员往来被阻断了,这使联邦德国失去了东德的劳动力,也使其国内劳动力供应日益紧张。

所以,为了满足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和大规模重建的需要,以及为了填补大量空缺岗位,联邦德国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劳动力市场。从1955年起,联邦德国先后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摩洛哥、葡萄牙、突尼斯和南斯拉夫签署了一系列引进劳工的协议。这些国家的劳工在优厚待遇和美好生活的吸引下纷至沓来,成为了联邦德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土耳其劳工的表现尤为抢眼。

2请神容易送神难

土耳其劳工是联邦德国客籍劳工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这与土耳其大力推行劳务输出政策有关。而劳务输出政策的出台,一是土耳其经济因为盲目的放任自流而出现了混乱局面,二是人口增长迅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比如1965年土耳其失业率为1.5%,1970年为6%,而到了197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至10%。其实基于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等方面考虑,联邦德国是不愿接纳土耳其劳工的,所以为防患于未然,来德的土耳其劳工被安上了诸多“枷锁”,比如居留证和工作许可证的有效期最多为两年,再比如家属们不能来德与劳工团聚等。联邦德国此举的意图是将签证期满的劳工遣送回国,然后重新招募一批新的劳工,这样的话,这些来自土耳其的劳工只是联邦德国的“客人”,他们到来的目的只是出于暂时的经济需要。

但是联邦德国的这个如意算盘却在现实面前低了头,两年签证到期后,大批土耳其劳工不愿意离开,因为这里有比他们家乡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企业雇主也不愿放人。土耳其劳工们在联邦德国从事的大多数都是冶金、建筑、纺织等艰苦繁重、机械单调的工作,他们任劳任怨,对工资要求又不高,所以用惯了他们的企业主对频繁招募新劳工的意愿不高。最终,在各方的要求下,土耳其劳工的居留和工作许可证的期限一再被延长。1968年,39%的外来劳工在德留居时间超过4年,超过7年的则有13%。而随着留居时间的无限期延长,禁止家属来德团聚的规定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土耳其劳工家属扶老携幼地进入联邦德国,并在当地生儿育女,这直接导致土耳其移民数量增至百万之巨,也使德国人担心的宗教和文化冲突成为了可能。

3土耳其人与德国社会不易融合

土耳其人在德国居住的时间虽然日益延长,但他们与德国社会的融合程度却没有随之加深。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聚居区和活动圈子,另一方面作为拥有悠久伊斯兰历史的一国子民,土耳其劳工及其后代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完全根植于伊斯兰传统,而这种古老厚重的传统,必将在德国与基督教文化发生碰撞。比如,土耳其人会在家里或者工作的地方诵读《古兰经》,德国城市中的清真寺数量也日益增多。

在德国柏林土耳其领事馆前面的土耳其人

综上所述,二战后的德国为振兴经济和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困局,招徕了大批土耳其劳工,这些劳工是德国经济建设的主力,他们使德国商品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大竞争力。然而因为文化差异和缺乏政策引导等原因,土耳其劳工一直游离于德国主流社会。但是外来人与当地社会融合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土耳其劳工和德国社会的一体化,一方面需要土耳其劳工突破自身的适应障碍,另一方面则需要德国人和土耳其劳工之间平等和真挚的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