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地處歐洲中部,是一個以德意志人爲主體民族的國家。除主體民族外,其還有數百萬外籍人口,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280多萬,約佔德國總人口的3.4%。那麼地處歐亞交界的大批土耳其人爲何爲會背井離鄉、不辭辛勞地來到德國居住和工作呢?這主要源於二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重建。

1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勞動力供給之間出現斷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可以用“奇蹟”來形容。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額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9.8%和7.9%左右,其中進入六十年代後,這兩項指標的數額均超過英法兩國,這意味着聯邦德國成爲了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而聯邦德國經濟之所以能迅速恢復並走向繁榮,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德國原有的經濟基礎雄厚。

二是馬歇爾計劃的輸血。1948~1952年,美國共計向聯邦德國提供了16億美元資金,這些資金可謂“新鮮的血液”,對經濟發展起了穩定和促進作用。

三是執行非軍事政策。此舉意味着聯邦德國不必爲東西方對抗背上沉重的軍備競賽的包袱,進而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從事經濟建設。

四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即在自由競爭前提下,有意識地對市場進行干預和調節。

經濟的繁榮一方面使聯邦德國的失業率逐漸下降,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上卻仍然存在大量的空缺崗位,比如1950年有11.8萬個崗位空缺,1955年有20.3萬,1960年則高達46.5萬,這使得經濟發展需求和勞動力供給之間出現斷層,那麼此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1)本國勞動力短缺。

因爲戰爭的破壞、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教育時間的延長,聯邦德國自身的勞動力極爲短缺。比如二戰期間德國軍隊陣亡和失蹤人數將近五百萬,這些大部分是男性,而且屬於青壯人口。可以說,五十年代的聯邦德國已沒有了可用的勞動力儲備,現有的勞動力也因年齡結構變化、養老金的提高而持續萎縮。

2)東德勞動力減少。

1949~1961年,從東德流入聯邦德國的德意志人大約有310萬。但隨着美蘇冷戰開啓,一條總長165公里的堅固隔離帶在西柏林四周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德國分裂的標誌柏林牆。柏林牆建立後,東西德之間的交流和人員往來被阻斷了,這使聯邦德國失去了東德的勞動力,也使其國內勞動力供應日益緊張。

所以,爲了滿足蒸蒸日上的經濟發展和大規模重建的需要,以及爲了填補大量空缺崗位,聯邦德國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外勞動力市場。從1955年起,聯邦德國先後與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土耳其、摩洛哥、葡萄牙、突尼斯和南斯拉夫簽署了一系列引進勞工的協議。這些國家的勞工在優厚待遇和美好生活的吸引下紛至沓來,成爲了聯邦德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其中土耳其勞工的表現尤爲搶眼。

2請神容易送神難

土耳其勞工是聯邦德國客籍勞工中人數最多的一個羣體,這與土耳其大力推行勞務輸出政策有關。而勞務輸出政策的出臺,一是土耳其經濟因爲盲目的放任自流而出現了混亂局面,二是人口增長迅速,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比如1965年土耳其失業率爲1.5%,1970年爲6%,而到了1972年,這一數字則上升至10%。其實基於宗教、文化和生活習俗差異等方面考慮,聯邦德國是不願接納土耳其勞工的,所以爲防患於未然,來德的土耳其勞工被安上了諸多“枷鎖”,比如居留證和工作許可證的有效期最多爲兩年,再比如家屬們不能來德與勞工團聚等。聯邦德國此舉的意圖是將簽證期滿的勞工遣送回國,然後重新招募一批新的勞工,這樣的話,這些來自土耳其的勞工只是聯邦德國的“客人”,他們到來的目的只是出於暫時的經濟需要。

但是聯邦德國的這個如意算盤卻在現實面前低了頭,兩年簽證到期後,大批土耳其勞工不願意離開,因爲這裏有比他們家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條件,而企業僱主也不願放人。土耳其勞工們在聯邦德國從事的大多數都是冶金、建築、紡織等艱苦繁重、機械單調的工作,他們任勞任怨,對工資要求又不高,所以用慣了他們的企業主對頻繁招募新勞工的意願不高。最終,在各方的要求下,土耳其勞工的居留和工作許可證的期限一再被延長。1968年,39%的外來勞工在德留居時間超過4年,超過7年的則有13%。而隨着留居時間的無限期延長,禁止家屬來德團聚的規定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批土耳其勞工家屬扶老攜幼地進入聯邦德國,並在當地生兒育女,這直接導致土耳其移民數量增至百萬之巨,也使德國人擔心的宗教和文化衝突成爲了可能。

3土耳其人與德國社會不易融合

土耳其人在德國居住的時間雖然日益延長,但他們與德國社會的融合程度卻沒有隨之加深。一方面他們有自己的聚居區和活動圈子,另一方面作爲擁有悠久伊斯蘭曆史的一國子民,土耳其勞工及其後代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完全根植於伊斯蘭傳統,而這種古老厚重的傳統,必將在德國與基督教文化發生碰撞。比如,土耳其人會在家裏或者工作的地方誦讀《古蘭經》,德國城市中的清真寺數量也日益增多。

在德國柏林土耳其領事館前面的土耳其人

綜上所述,二戰後的德國爲振興經濟和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困局,招徠了大批土耳其勞工,這些勞工是德國經濟建設的主力,他們使德國商品憑藉較低的生產成本在國際貿易中具有較大競爭力。然而因爲文化差異和缺乏政策引導等原因,土耳其勞工一直遊離於德國主流社會。但是外來人與當地社會融合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也就是說,土耳其勞工和德國社會的一體化,一方面需要土耳其勞工突破自身的適應障礙,另一方面則需要德國人和土耳其勞工之間平等和真摯的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