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處決口圩堤緊急救援,若遇降雨仍有垮塌風險。

放眼望去,農田、民房都淹沒在洪水中。

受高漲水位的影響,鄱陽湖東岸的鄱陽縣陷入一片洪澤,其中兩座萬畝圩堤出現漫決。

7月16日8時,饒河鄱陽站水位達22.2米,仍超警戒水位2.7米。此前,在7月12日7時,該站水位曾達22.74米,超1998年水位13cm,突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漫決的圩堤中,決口127米的問桂道圩堤已於7月13日合龍。另一圩堤中洲圩仍在艱難搶險中。鄱陽縣委副書記王宗華告訴《中國慈善家》,中洲圩決口長度197米,決口長、水位深,且路面狹窄只能單向通車,給封堵作業帶來極大阻力。

封堵作業中的中洲圩堤。

決堤

7月以來,連續的降雨導致流經鄱陽縣的昌江水位漫漲,衝擊鄱陽縣內的多條圩堤。

鄱陽縣位於鄱陽湖東岸,樂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都會經鄱陽湖直通長江。往年汛期到來時,內澇、洪水總會在這裏出現,村民也習以爲常。用縣委副書記王宗華的話來說,“鄱陽縣既是魚米之鄉,又深受水災之患。”

但這次與往年不同。暴雨持續了4-5天,不見停的架勢,連住在二樓的陳彩友都有些擔心,“門口的水流嘩嘩的,聽得清清楚楚。”

鑑於嚴峻的防汛形勢,鄱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自7月9日13時起將防汛II級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村裏組織緊急撤離,陳彩友捨不得走,總想等洪水退下去。但看看四周被水漫過的農田和房屋,她還是決定撤到旁邊地勢較高的親戚家。

距離陳彩友家一公里的中洲圩決堤是在夜裏發生的。7月9日晚9時,洪水衝破圩堤,中洲圩出現百米長的決口。“轟隆轟隆的,非常響。”撤到大圩堤3公里外的陳彩友對當晚決堤的聲音記憶猶新。在村裏生活了56年,即便是大洪水的1998年,陳彩友也沒見到過這樣的場面。

救援人員時刻盯着石料傾倒進程,以便放行其餘車輛。

中洲圩屬鄱陽縣的萬畝圩堤,堤線長33.72公里。此次決堤,轄內15個行政村全部被淹沒,涉及耕地2.21萬畝,受影響的村民上萬人。

在現場,近6米的竹竿伸向水裏難以觸底,沿着圩堤的住房都被泡在水中,新舊不一的樓房此時都變成混沌一片。

決堤當晚,上饒市成立了由市長牽頭、鄱陽縣各部門組成的中洲圩封堵搶險指揮部。縣委副書記王宗華擔任指揮部副指揮長,他告訴《中國慈善家》,中洲圩決口處此前就常出現滲漏,水位高、衝擊力大的時候會出現決堤,7月9日決堤當晚水位極高。

7月12日0時的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水位22.53米,超過1998年洪水位0.01米,突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周邊多個水文站水位也突破了往年記錄。兩天前,江西啓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江西省防汛指揮部預計,鄱陽湖將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數十輛石料車排隊等待傾倒。

救援

7月15日,中國安能公司的救援團隊正在對中洲圩決口進行填充、封堵,兩岸同時作業,197米的缺口已封堵近1/4。但材料、運輸及圩堤原先的結構等問題都給這個大決口的合龍工作帶來了挑戰。

數十輛裝載着岩石的貨車在排隊等待卸貨,圩堤兩邊是完全被淹沒的萬畝農田。昌洲鄉紀委書記丁峯嘆息,“今年應該是絕收了。”

一車一噸的重石傾倒入水中後轉眼無影無蹤,決口區域最深水位達到9米,相當於4層樓房的高度。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廈門分公司投入154人、14臺套裝備,分別從上下游做好封堵。此前的勘測數據顯示,河水流速約2.0-2.5m/s,填補工作只能先用大石料墊底,達到圩堤高度後,再用小石料鋪平。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小型石料投入河中,很快就被沖走了。”

圩堤路面的先天不足極大影響了作業效率,不到4米的路面對於運送石料的大型卡車而言會車極其困難。中國安能集團現場救援人員告訴記者,在救援開始前先將路面擴寬至12米,投入25名搶險人員對進場道路兩側進行疏通,修築錯車平臺和會車點。

爲填滿決口,運料車需要不間斷運來大石塊倒入河中。

《中國慈善家》發現,拓寬後的路面上車輛進出仍不算暢通,運貨車與返程車要等待救援人員吹哨協調,按序分批通過,車輛均需在“等”上花去一些時間。運送材料的貨運司機告訴記者,從材料地到決口處要開近50公里的路程,一旦堵車要等很久。現場一位負責疏導交通部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搶險第一天就曾因爲沒有統一的交通指揮導致車輛在圩堤上出現大面積擁堵。

每當大車駛過,地面會出現震顫和凹陷,一旁的小型挖掘機用砂石對路面進行填補、壓實。中洲圩底部的軟土也面臨着嚴峻考驗。據王宗華介紹,上世紀80年代圍湖建堤時由於沒有大的石材,村民用泥土堆起了長圩堤。“儘管這些年一直在做除險加固,但本質上它還是土堤。”

參與圩堤救援的救援人員稱,“圩堤下面都是軟土,土質疏鬆、抗滲能力弱,一旦在水裏浸泡太長時間,就有垮掉的風險。”

由於決口兩岸較遠,救援人員需利用衝鋒舟往返輸送人員、物資等。

當守則守 該棄就棄

經過全力救援,中洲圩決口合龍在即,但多位專業人士均表示擔憂,“作業期間若再遇降雨,圩堤則有垮塌的風險。”

一位不願具名的水利專家對《中國慈善家》分析,此次中洲圩出現較大決口是由於兩邊水流與水量差別較大。“若是圩堤的某一處出現了管湧或者垮塌,兩側的水位差會不斷沖刷圩堤,當水的衝力大於圩堤的抗衝力,土堤就有被沖塌的風險,決口就會不斷加寬,直到達到兩邊水位的平衡。”

前述交通疏通負責人提到,目前已安排了800輛車,按400輛車、12小時/班輪作業,每日兩班,確保“人歇機不停”加快搶險速度。

中洲圩堤兩側陷入洪澤,一片渾濁。

在鄱陽縣隨處都能看到裝滿渣土、石料的卡車,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救援人員分佈在各村鎮對決口實施救援。爲加快封堵速度,防止下一輪降水帶來更大的沖塌,多支救援隊伍都選擇晝夜輪班,超負荷工作。

截至7月12日15時,鄱陽全縣共發生險情209處。圩堤的失守則意味着農民住房、田地將遭受洪水威脅。但在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原所長程曉陶看來,城市擴張過程中出現了人與水爭地的情況,人們圍湖造田,把原本能削減洪峯的河灘變成了村民用地,它們不在洪澇災害保障範圍內, “這些圩堤實在守不住了就放棄,先保證人員安全撤離。”

攝影:本刊記者 邱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