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春秋战国史,一部弱肉强食史。

东方文明的曙光,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数次的征战杀伐中,渐渐显露。

在启动东方文明的艰难过程中,诸候国的名将功不可没。

战争离不开杀戮,但名将不会耽于杀戮,智而不暴、勇而多谋,这是对古代名将的最高要求。

勇而无谋是猛将,勇而嗜杀是愚将,勇而多计是智将,勇而有道是名将。

战国时代,有四大名将之说,得到了广泛认同。

王翦、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他们均忠于君王,均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是常胜将军,智勇双全、德才兼备,成为后世军人的楷模。

能在战国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选出并列第一的名将,绝对不是小孩过家家,那是实打实的战功选出来的。

诸君如果仔细观察比较,发现战国四大名将里,只有一位名将有一个好的归宿,得以善终。

他是谁呢?

王翦!

王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为将和做人,王翦均取得了高分,双料冠军。

反观白起、李牧、廉颇,除了廉颇郁郁而终,白起、李牧均被冤杀。

王翦功成身退,做富家翁,为子孙广置田宅美池,体面老死。而廉颇被君王猜疑,被迫离开赵国,客死他乡。二相比较,王翦做人更有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王翦是不是小人?是不是阴谋家?作为名将,他为什么得以善终?

综合各种历史资料研判,王翦为将和做人,收放自如,低调尚德,总的来说,当为君子无疑。

作为名将,王翦攻破赵国、燕国,平定楚国,端了这三个国家的都城,十分厉害。

尤其是平定楚国这场大战,王翦老成持重,屯兵年余,与楚军对峙。待楚军疲惫而调动之际,突然出击,取得大捷,直至俘虏楚王负刍。这一仗,熬的时间长,打的时间短,成为经典战例。

反观先前狂傲的年轻将领李信,说只率二十万人马,就能平定楚国,结果自食其言,被楚将项燕修理得体无完肤,见到秦王后,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王翦灭楚,开价很高,要求率兵六十万,少于这个数,断断不会领兵征战。

之所以开出这样庞大的军队,自有王翦的道理,这是他多年征战经验的金石之论。

李信作为秦国的大将,能征惯战,亦立军功无数,但和王翦比较,逊色不少。

如果用围棋作比较,王翦是九段高手,李信是六七段高手,生姜还是老的辣啊。

王翦出征楚国之际,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美宅,说要为子孙留点家产。亲信部下不解,王翦说大王多疑,我这样做,说明我是一个追求安逸生活的将领,大王就会放心,让我放胆用兵,才能平定楚国啊。

这席话,使王翦部下悦服,纷纷成为王翦粉丝!

你还真别说,王翦平定诸国后,主动脱下军装,告老还乡。他不像司马懿,胡子一把白,还搞兵变,把曹氏皇室几乎撸了个光,遭到后人诟病。

后世诸多将领,功成名就后,效仿王翦,退隐田园,富贵终老。

王翦能自污,说明他贵有自知之明,作为朝将,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选择。一介武夫,争什么权啊。

纵观王翦一生,真的很完美。但有一件事,让他的高大形象褪色不少。

啥事?

为宰相范雎除去仇家魏齐,王翦动了小心思,使了阴招。

王翦让秦昭王请平原君到函谷关赴宴,却在席上软禁了平原君,以此要挟赵孝成王,交出魏齐,换回平原君。赵孝成王着急上火,下令逮捕魏齐,结果魏齐自杀,人头被送到秦国。

这不是国事,纯粹的私事,王翦乐此不疲,自污其名。看似痛快,实则损德。

当然喽,范雎以权谋私,请王翦出主意,王翦才出了这个馊主意。也有人认为,王翦这样做,公私兼顾。

王翦死后,尊荣无比。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立庙享奠,王翦位列其中。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廉颇、李牧。

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立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翦。在《十七史百将传》中,王翦亦名列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