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春秋戰國史,一部弱肉強食史。

東方文明的曙光,在春秋戰國時期無數次的征戰殺伐中,漸漸顯露。

在啓動東方文明的艱難過程中,諸候國的名將功不可沒。

戰爭離不開殺戮,但名將不會耽於殺戮,智而不暴、勇而多謀,這是對古代名將的最高要求。

勇而無謀是猛將,勇而嗜殺是愚將,勇而多計是智將,勇而有道是名將。

戰國時代,有四大名將之說,得到了廣泛認同。

王翦、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他們均忠於君王,均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是常勝將軍,智勇雙全、德才兼備,成爲後世軍人的楷模。

能在戰國衆多將領中脫穎而出,選出並列第一的名將,絕對不是小孩過家家,那是實打實的戰功選出來的。

諸君如果仔細觀察比較,發現戰國四大名將裏,只有一位名將有一個好的歸宿,得以善終。

他是誰呢?

王翦!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王翦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爲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爲武成侯。統一中國後,急流勇退。後世尊王翦爲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爲將和做人,王翦均取得了高分,雙料冠軍。

反觀白起、李牧、廉頗,除了廉頗鬱鬱而終,白起、李牧均被冤殺。

王翦功成身退,做富家翁,爲子孫廣置田宅美池,體面老死。而廉頗被君王猜疑,被迫離開趙國,客死他鄉。二相比較,王翦做人更有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王翦是不是小人?是不是陰謀家?作爲名將,他爲什麼得以善終?

綜合各種歷史資料研判,王翦爲將和做人,收放自如,低調尚德,總的來說,當爲君子無疑。

作爲名將,王翦攻破趙國、燕國,平定楚國,端了這三個國家的都城,十分厲害。

尤其是平定楚國這場大戰,王翦老成持重,屯兵年餘,與楚軍對峙。待楚軍疲憊而調動之際,突然出擊,取得大捷,直至俘虜楚王負芻。這一仗,熬的時間長,打的時間短,成爲經典戰例。

反觀先前狂傲的年輕將領李信,說只率二十萬人馬,就能平定楚國,結果自食其言,被楚將項燕修理得體無完膚,見到秦王后,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王翦滅楚,開價很高,要求率兵六十萬,少於這個數,斷斷不會領兵征戰。

之所以開出這樣龐大的軍隊,自有王翦的道理,這是他多年征戰經驗的金石之論。

李信作爲秦國的大將,能征慣戰,亦立軍功無數,但和王翦比較,遜色不少。

如果用圍棋作比較,王翦是九段高手,李信是六七段高手,生薑還是老的辣啊。

王翦出征楚國之際,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美宅,說要爲子孫留點家產。親信部下不解,王翦說大王多疑,我這樣做,說明我是一個追求安逸生活的將領,大王就會放心,讓我放膽用兵,才能平定楚國啊。

這席話,使王翦部下悅服,紛紛成爲王翦粉絲!

你還真別說,王翦平定諸國後,主動脫下軍裝,告老還鄉。他不像司馬懿,鬍子一把白,還搞兵變,把曹氏皇室幾乎擼了個光,遭到後人詬病。

後世諸多將領,功成名就後,效仿王翦,退隱田園,富貴終老。

王翦能自污,說明他貴有自知之明,作爲朝將,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選擇。一介武夫,爭什麼權啊。

縱觀王翦一生,真的很完美。但有一件事,讓他的高大形象褪色不少。

啥事?

爲宰相范雎除去仇家魏齊,王翦動了小心思,使了陰招。

王翦讓秦昭王請平原君到函谷關赴宴,卻在席上軟禁了平原君,以此要挾趙孝成王,交出魏齊,換回平原君。趙孝成王着急上火,下令逮捕魏齊,結果魏齊自殺,人頭被送到秦國。

這不是國事,純粹的私事,王翦樂此不疲,自污其名。看似痛快,實則損德。

當然嘍,范雎以權謀私,請王翦出主意,王翦纔出了這個餿主意。也有人認爲,王翦這樣做,公私兼顧。

王翦死後,尊榮無比。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立廟享奠,王翦位列其中。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趙奢、廉頗、李牧。

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立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在《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亦名列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