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在英国中世纪至近代的文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18世纪后,诗歌中的陶瓷更是集合了男女的审美观与个人欲望。

男性将不断将陶瓷女性化,女性成为男人审美与欲望的感知事物。女性在消费瓷器时,将自己的渴求化于精美的陶瓷中,赋予瓷器多种性别与形象,超越了男性观念中男女的对立格局。

一、瓷器热引发瓷器诗歌文学,英国男性作家将陶瓷转变为官能享受事物

精美的陶瓷经过葡萄牙商人传入英国,深受英国人的青睐。1609年伦敦开设了第一家中国陶瓷店,光荣革命后,玛丽王后对瓷器的热爱让它受到英国贵族的追捧。

优雅漂亮的瓷器不但是贵族们炫耀的艺术品,也是他们追求情调的日用品。1715年后,瓷器成为英国普通民众家中最常见的器具,直到1777年英国进口中国瓷器达到高峰,一度出现了瓷器热的现象。

随着英国根据自己的审美和品位不断制作出本土瓷器,同时为了保护本地瓷业,英国对中国陶瓷收取大量关税,导致东印度公司在1791年停止进口陶瓷,瓷器热也戛然而止。

瓷器热影响英国不仅是在生活、饮食上的变化,还影响到了文化心理,《秀发遇劫记》、《达芙妮与阿波罗》等诗歌文学都体现了这一变化。

中国陶瓷胎体白润,精致典雅,纯洁无暇,这些特质与当时英国女性,特别是举止优雅重视贞洁的女性颇为相似。

瓷器呈现出的凹凸外形也有着女性特征,让人感觉瓷器的像是一位温柔美丽的女子。瓷器和女性的相似处是男性将陶瓷类比为女性具有的贞洁。

在《秀发遇劫记》中,中国瓷器被用来指代贞洁,瓷器虽然精致但非常脆弱,而英国男性眼中女性的贞洁也具有这种特点。

“器物纯洁又精致,如女人般。因美而价高,却并不实用。曾备受追捧,如今身裂无人问。”

瓷器的白润与肤色白皙的英国女性有着相同之处,英国人购买瓷器也只是用来装饰,很少拿来使用,而高贵的女性在当时也是用以陪衬家族尊贵地位的象征。

完美的瓷器价值高,但一旦出现裂痕将不再受人待见,就像当时道德观下的女性,德行兼优会受到追捧,而一旦贞洁受损就不会被人待见。

在女性瓷器化的过程中,男性将自己审美化于陶瓷中,但他们的官能享受是出于这种不正常的观念 。

在部分诗歌中,男性还会将自己比为陶器,陶器外形粗糙但坚硬,比外表光鲜亮丽却十分脆弱的瓷器有着优势,而且瓷器是脱胎于陶器,所以这种自我贬低的行为其实是以退为进。

二、女性也会在诗歌中占据主动,《致茶壶》的问世消除了男女二元对立

在18世纪的英国诗歌文学里,女性也不只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她们主动向追求者讨要瓷器,欣赏瓷器忽视男性,积极购买瓷器,利用中国瓷器外化自己的诉求进而获取主动。

在《阿波罗与达芙妮》中,阿波罗追求达芙妮,但她不为所动,视若无睹。最后提出阿波罗善待草木,并叮嘱

“从北京的集市,花划算的价钱,买个漆器橱柜,几件中国瓷器。”

只有这样达芙妮才愿意接受追求。

她强调在北京买瓷器才划算,并且主动向阿波罗索取瓷器,反映了当时瓷器在英国昂贵的价格,体现了达芙妮对财富的追求和通过瓷器提高自己的价值。

她不再是《秀发遇劫记》中被动的女性,这种形象的转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与价值。

女性对男子的无视剥夺了男性心中自我的地位,对瓷器的欣赏使男性产生嫉妒,甚至将中国瓷器看为自己的情敌。

18世纪英国瓷器热中,女性的作用特别突出。除了玛丽女王,还有以收集瓷器闻名的亨利埃塔和凯瑟琳侯爵夫人,每当满载中国瓷器的货船到达伦敦时,她们都会争相购买。

通过选择购买瓷器,女性在瓷器中法规置管能动性,将自己的审美投射在瓷器中,在社会中得到一丝慰藉。

在审美与欲望的诉求寄托于瓷器的作品中中,诗作《论欲望》达到了高峰。

埃尔维拉痴迷于瓷器,她总是购买许多瓷器,当她回到家中,与丈夫发生争执。他将大量瓷器摔得粉碎

“昏厥倒下,长叹一声。说道‘残忍,永别!瓷器既已破碎,生命还算什么。’”

夫妻以瓷器为中心发生的争吵非常激烈,但不管是埃尔维拉对丈夫行为的控诉还是对瓷器的购买,她的行为虽然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仍然没有脱离以男性为中心的观念。

埃尔维拉认为瓷器碎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没有意义,她将自己处于与瓷器同样的地位,这也正是男性一直提出的思想。

但乔安娜贝利在诗歌中消除了男性为中心的观念,她的作品消除了男女对立格局。在《致茶壶》中,她将中国茶壶比作美丽女子,或是高于杯碟的首领,或为乡村的男性政客,或化身为超越性别的精灵。

作为没有生命的瓷器,其本身就没有性别,任何有关性别的表达,都是作家的意识投射。贝利在作品中将瓷器赋予多种性别和形象,反映了性别建构的主观性,消除了男性观念中的男女对立。

男性认为女性总是沉迷于昂贵精致的商品,女性对瓷器的热爱更是被批评为没有深度的表现。然而在贝利的始终,瓷器却是所有人朝思暮想的珍宝,不仅是女性,还有学者、哲人与商人。

《致茶壶》的诗句,体现了各阶层不同性别的人对瓷器的热爱,打破了女性瓷器热的偏见、热爱瓷器与浅薄之间的联系,强有力的反驳了当时的男性思想。

三、诗歌文学中两性争论的主体转译,既是现实原因也是人心易变

瓷器在英国经历了热潮与繁荣,突然由盛转衰,即使是女性也不再青睐它们,精致的服装装饰使她们更加追求薄纱、蕾丝和串珠。

中国自发明出制瓷技术直到18世纪英国人自己制瓷的千年间里,中国瓷器风靡全球,受到所有人的热爱,欧洲人眼红巨大的利润又无奈自己只能烧出粗糙的陶器。

为了窥探制瓷技术的奥秘,欧洲王室组织工匠研究制瓷,同时派人到中国打探。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居住10年,通过此处走访和观看制作工序,终于得知了制瓷技术,并将制瓷土带回欧洲。

此后英国制瓷技术不断提高,18世纪中期后,英国已经能够烧制瓷器并大量生产。本土生产更能够适应英国人的审美,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瓷器垄断。

贝利的作品就是在英国不再进口中国瓷器的情况下创作的,诗中的中国茶壶不再受人青睐,最终被搁置,躲在角落独自伤神

18世纪末,薄纱、蕾丝和串珠取代了瓷器成为人们新的寄托,两性对立的争斗仍然在这其中延续,这是瓷器和弱势群体的无奈,只要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这种争斗就会以其他形式展现。

中国瓷器不因英国诗歌文学中的焦点转移失去地位,它虽然不具备往日的风采,却仍然给英国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影响,瓷器依然有着迷人的美丽,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精彩往事。

参考文献

《伊利亚随笔》

《诗歌结构研究》

《阿波罗与达芙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