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在英國中世紀至近代的文學中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18世紀後,詩歌中的陶瓷更是集合了男女的審美觀與個人慾望。

男性將不斷將陶瓷女性化,女性成爲男人審美與慾望的感知事物。女性在消費瓷器時,將自己的渴求化於精美的陶瓷中,賦予瓷器多種性別與形象,超越了男性觀念中男女的對立格局。

一、瓷器熱引發瓷器詩歌文學,英國男性作家將陶瓷轉變爲官能享受事物

精美的陶瓷經過葡萄牙商人傳入英國,深受英國人的青睞。1609年倫敦開設了第一家中國陶瓷店,光榮革命後,瑪麗王后對瓷器的熱愛讓它受到英國貴族的追捧。

優雅漂亮的瓷器不但是貴族們炫耀的藝術品,也是他們追求情調的日用品。1715年後,瓷器成爲英國普通民衆家中最常見的器具,直到1777年英國進口中國瓷器達到高峯,一度出現了瓷器熱的現象。

隨着英國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品位不斷製作出本土瓷器,同時爲了保護本地瓷業,英國對中國陶瓷收取大量關稅,導致東印度公司在1791年停止進口陶瓷,瓷器熱也戛然而止。

瓷器熱影響英國不僅是在生活、飲食上的變化,還影響到了文化心理,《秀髮遇劫記》、《達芙妮與阿波羅》等詩歌文學都體現了這一變化。

中國陶瓷胎體白潤,精緻典雅,純潔無暇,這些特質與當時英國女性,特別是舉止優雅重視貞潔的女性頗爲相似。

瓷器呈現出的凹凸外形也有着女性特徵,讓人感覺瓷器的像是一位溫柔美麗的女子。瓷器和女性的相似處是男性將陶瓷類比爲女性具有的貞潔。

在《秀髮遇劫記》中,中國瓷器被用來指代貞潔,瓷器雖然精緻但非常脆弱,而英國男性眼中女性的貞潔也具有這種特點。

“器物純潔又精緻,如女人般。因美而價高,卻並不實用。曾備受追捧,如今身裂無人問。”

瓷器的白潤與膚色白皙的英國女性有着相同之處,英國人購買瓷器也只是用來裝飾,很少拿來使用,而高貴的女性在當時也是用以陪襯家族尊貴地位的象徵。

完美的瓷器價值高,但一旦出現裂痕將不再受人待見,就像當時道德觀下的女性,德行兼優會受到追捧,而一旦貞潔受損就不會被人待見。

在女性瓷器化的過程中,男性將自己審美化於陶瓷中,但他們的官能享受是出於這種不正常的觀念 。

在部分詩歌中,男性還會將自己比爲陶器,陶器外形粗糙但堅硬,比外表光鮮亮麗卻十分脆弱的瓷器有着優勢,而且瓷器是脫胎於陶器,所以這種自我貶低的行爲其實是以退爲進。

二、女性也會在詩歌中佔據主動,《致茶壺》的問世消除了男女二元對立

在18世紀的英國詩歌文學裏,女性也不只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她們主動向追求者討要瓷器,欣賞瓷器忽視男性,積極購買瓷器,利用中國瓷器外化自己的訴求進而獲取主動。

在《阿波羅與達芙妮》中,阿波羅追求達芙妮,但她不爲所動,視若無睹。最後提出阿波羅善待草木,並叮囑

“從北京的集市,花划算的價錢,買個漆器櫥櫃,幾件中國瓷器。”

只有這樣達芙妮才願意接受追求。

她強調在北京買瓷器才划算,並且主動向阿波羅索取瓷器,反映了當時瓷器在英國昂貴的價格,體現了達芙妮對財富的追求和通過瓷器提高自己的價值。

她不再是《秀髮遇劫記》中被動的女性,這種形象的轉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與價值。

女性對男子的無視剝奪了男性心中自我的地位,對瓷器的欣賞使男性產生嫉妒,甚至將中國瓷器看爲自己的情敵。

18世紀英國瓷器熱中,女性的作用特別突出。除了瑪麗女王,還有以收集瓷器聞名的亨利埃塔和凱瑟琳侯爵夫人,每當滿載中國瓷器的貨船到達倫敦時,她們都會爭相購買。

通過選擇購買瓷器,女性在瓷器中法規置管能動性,將自己的審美投射在瓷器中,在社會中得到一絲慰藉。

在審美與慾望的訴求寄託於瓷器的作品中中,詩作《論慾望》達到了高峯。

埃爾維拉癡迷於瓷器,她總是購買許多瓷器,當她回到家中,與丈夫發生爭執。他將大量瓷器摔得粉碎

“昏厥倒下,長嘆一聲。說道‘殘忍,永別!瓷器既已破碎,生命還算什麼。’”

夫妻以瓷器爲中心發生的爭吵非常激烈,但不管是埃爾維拉對丈夫行爲的控訴還是對瓷器的購買,她的行爲雖然具有主觀能動性,但仍然沒有脫離以男性爲中心的觀念。

埃爾維拉認爲瓷器碎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沒有意義,她將自己處於與瓷器同樣的地位,這也正是男性一直提出的思想。

但喬安娜貝利在詩歌中消除了男性爲中心的觀念,她的作品消除了男女對立格局。在《致茶壺》中,她將中國茶壺比作美麗女子,或是高於杯碟的首領,或爲鄉村的男性政客,或化身爲超越性別的精靈。

作爲沒有生命的瓷器,其本身就沒有性別,任何有關性別的表達,都是作家的意識投射。貝利在作品中將瓷器賦予多種性別和形象,反映了性別建構的主觀性,消除了男性觀念中的男女對立。

男性認爲女性總是沉迷於昂貴精緻的商品,女性對瓷器的熱愛更是被批評爲沒有深度的表現。然而在貝利的始終,瓷器卻是所有人朝思暮想的珍寶,不僅是女性,還有學者、哲人與商人。

《致茶壺》的詩句,體現了各階層不同性別的人對瓷器的熱愛,打破了女性瓷器熱的偏見、熱愛瓷器與淺薄之間的聯繫,強有力的反駁了當時的男性思想。

三、詩歌文學中兩性爭論的主體轉譯,既是現實原因也是人心易變

瓷器在英國經歷了熱潮與繁榮,突然由盛轉衰,即使是女性也不再青睞它們,精緻的服裝裝飾使她們更加追求薄紗、蕾絲和串珠。

中國自發明出制瓷技術直到18世紀英國人自己制瓷的千年間裏,中國瓷器風靡全球,受到所有人的熱愛,歐洲人眼紅巨大的利潤又無奈自己只能燒出粗糙的陶器。

爲了窺探制瓷技術的奧祕,歐洲王室組織工匠研究制瓷,同時派人到中國打探。傳教士殷弘緒在景德鎮居住10年,通過此處走訪和觀看製作工序,終於得知了制瓷技術,並將制瓷土帶回歐洲。

此後英國制瓷技術不斷提高,18世紀中期後,英國已經能夠燒製瓷器並大量生產。本土生產更能夠適應英國人的審美,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的瓷器壟斷。

貝利的作品就是在英國不再進口中國瓷器的情況下創作的,詩中的中國茶壺不再受人青睞,最終被擱置,躲在角落獨自傷神

18世紀末,薄紗、蕾絲和串珠取代了瓷器成爲人們新的寄託,兩性對立的爭鬥仍然在這其中延續,這是瓷器和弱勢羣體的無奈,只要仍然存在性別不平等,這種爭鬥就會以其他形式展現。

中國瓷器不因英國詩歌文學中的焦點轉移失去地位,它雖然不具備往日的風采,卻仍然給英國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影響,瓷器依然有着迷人的美麗,向人們傳達自己的精彩往事。

參考文獻

《伊利亞隨筆》

《詩歌結構研究》

《阿波羅與達芙妮》

相關文章